一种堤坝渗漏监测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5356051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210969945.9

    申请日:2022-08-12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堤坝渗漏监测系统,其包括探测模块和云平台;其中,探测模块用于通过填埋的电极对坝体剖面电阻率进行实时监测;云平台用于将获取的坝体剖面电阻率转换为坝体剖面含水率,并在坝体剖面含水率满足预设预警条件时,进行预警。通过在坝体内填埋电极的方式对坝体剖面电阻率实时监测,控制填埋深度与电极间距来提升探测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将采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进行坝体剖面电阻率转换为坝体剖面含水率后,根据坝体剖面含水率判断堤坝渗漏检并进行预警,渗漏测量方式简单易操作,能够便捷的实现堤坝渗漏测量。

    一种具有分阶段耗能功能的隧道用自复位阻尼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696994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78083.9

    申请日:2023-06-09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分阶段耗能功能的隧道用自复位阻尼装置,其设置在衬砌手孔内;该隧道用自复位阻尼装置包括:衬砌连接螺栓,连接卡扣以及弯曲摩擦耦合阻尼器。本发明的具有分阶段耗能功能的隧道用自复位阻尼装置,安装在地震高发区域隧道衬砌的相互连接部位,可以起到多级消能减震作用的同时实现震后隧道衬砌的自复位,提升隧道衬砌在各级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韧性。本发明的具有分阶段耗能功能的隧道用自复位阻尼装置的应用可以控制地震多发地区隧道衬砌在地震中的裂损行为,实现衬砌震后的自复位,提升隧道的抗震韧性,给与隧道中的人员和车辆有足够的逃生时间且降低震后的抢修难度。

    一种轻便液压伺服可控震源装置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526594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1911385309.6

    申请日:2019-1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震源发生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轻便液压伺服可控震源装置。一种轻便液压伺服可控震源装置,包括车架以及位于车架上的震源伺服机构,所述震源伺服机构包括与车架固定连接的震源反力油缸,震源反力油缸的活塞杆向下且震源反力油缸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多个空气弹簧,所述多个空气弹簧的下端与同一块激震板固定连接。先通过震源反力油缸向下伸出,激震板抵住地面时,活塞杆继续向下伸出,使得车架整个被抬起脱离地面,然后再通过震源重锤来产生震源,能够将全部重量都有效利用起来,使得装置在等重量级的情况下产生更大的震源强度,同时避免了震源激震时车体对激振效果的影响。

    一种污染土壤强化原位热脱附加热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17622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292771.4

    申请日:2020-11-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土壤强化原位热脱附加热装置及方法,加热装置包括有安装坑道、加热管、抽提取管、蒸汽锅炉、抽提取泵、供电站、空压机和控制器,其中安装坑道开设在污染土体的一端,安装坑道的底部低于污染土体中污染物的底部进行设置,加热管和抽提取管设置有数组,数组加热管和抽提取管在水平方向交替分层布设在污染土体内。其方法为:步骤一、为抽提取管和加热管水平作业空间;步骤二、在安装坑道中施做水平交错孔洞;步骤三、安装调试设备;步骤四、形成微小循环;步骤五、使加热管保持较高的热传导性;步骤六、无害化处理后排放;步骤七、实现土壤污染物精准热脱附。有益效果:形成微小循环,提高修复效率,保证热传导效率。

    一种可控震源反力实时调节系统及其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142152A

    公开(公告)日:2020-05-12

    申请号:CN201911384975.8

    申请日:2019-1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震源发生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控震源反力实时调节系统及其调节方法。一种可控震源反力实时调节系统,包括震源伺服机构和为震源伺服机构提供反力的震源反力机构,所述震源伺服机构包括激震板,所述震源反力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激震板上方的空气弹簧、连接在空气弹簧上端的压板以及连接在压板上方的震源反力油缸,所述震源反力油缸的进油管上安装有电控溢流阀。通过电控溢流阀控制进油管内的油压,震源反力油缸对压板施加的作用力等于油压乘以震源反力油缸的缸体截面积,因此改变油压的大小就可以改变对压板施加的作用力大小,使得震源反力油缸能够提供不同大小的反力以适应不同大小的激震力。

    一种阻尼力可调盾构隧道消能减震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906077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907711.6

    申请日:2023-07-24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阻尼力可调盾构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包括:连接螺栓,连接螺栓穿过相邻隧道管片端头预留孔洞,两端分别在管片手孔中露出;在连接螺栓的两端,依次设有:锁固螺母,自复位弹簧以及筒式摩擦阻尼器;筒式摩擦阻尼器包括:与连接螺栓接触的多片弧形摩擦片,以及设置在弧形摩擦片外面的外部钢套筒;外部钢套筒上设有多个螺纹孔,每个螺纹孔内分别设有阻尼力调节螺栓。本发明的阻尼力可调盾构隧道消能减震装置,安装在地震高发区域盾构隧道管片连接螺栓端部,在地震发生时通过装置内弹簧缓冲地震作用,通过弧形摩擦片耗散地震能量,在震后通过弹簧恢复力拉回管片起到自复位作用,提升盾构隧道管片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韧性。

    一种污染土壤强化原位热脱附加热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517622B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011292771.4

    申请日:2020-11-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污染土壤强化原位热脱附加热装置及方法,加热装置包括有安装坑道、加热管、抽提取管、蒸汽锅炉、抽提取泵、供电站、空压机和控制器,其中安装坑道开设在污染土体的一端,安装坑道的底部低于污染土体中污染物的底部进行设置,加热管和抽提取管设置有数组,数组加热管和抽提取管在水平方向交替分层布设在污染土体内。其方法为:步骤一、为抽提取管和加热管水平作业空间;步骤二、在安装坑道中施做水平交错孔洞;步骤三、安装调试设备;步骤四、形成微小循环;步骤五、使加热管保持较高的热传导性;步骤六、无害化处理后排放;步骤七、实现土壤污染物精准热脱附。有益效果:形成微小循环,提高修复效率,保证热传导效率。

    一种自动压板机构以及可控震源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526595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1911385313.2

    申请日:2019-12-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压板机构以及可控震源,包括激震板,激震板的上方设置有压板,激震板的一侧设置有重锤,重锤内部设置有双向油缸,双向油缸的活塞杆轴线竖直,双向油缸活塞下方的活塞杆与激震板固定连接,重锤的上端面上设置有伺服阀,伺服阀与双向油缸内部的活塞上、下腔连通有油管,压板机构还包括与油管连通的供油装置;压板远离激震板的侧面上设置有反力架,可控震源包括机体,机体上设置有移动结构,机体上还设置有反力支臂,反力支臂的一端与机体铰接于一水平轴,另一端与反力支架铰接于一水平轴,达到了扩大可控震源的适用范围,方便对可控震源进行移动,能够根据需要获得不同波形的震源的效果。

    混合遥测地震勘探方法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549074B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610012997.1

    申请日:2016-01-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遥测地震勘探方法,利用数据转换装置与采集单元构建成最基本的数据采集链路,该链路上数据的传输采用有线通讯方式。上位机与数据交换装置组建成独立的测网单元,利用测网单元内的局域网络实现上位机与数据转换装置之间的高速数据通讯。上位机与主控计算机之间利用4G技术组网,实现主控计算机对采集单元的控制及采集数据的实时回收。上述方法利用了4G网络技术、局域网技术以及采集链路中的有线通讯技术,充分利用这些通讯技术的优点,形成一种混合遥测地震勘探方法,在满足地震勘探数据实时监控要求的前提条件下,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野外施工成本。

    智能充电系统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312887A

    公开(公告)日:2018-07-24

    申请号:CN201810312254.5

    申请日:2018-04-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T10/7005 B60L11/1824 B60L11/1818 B60L11/18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充电系统。所述智能充电系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包括移动平台和固定在车位上与移动平台配合的电源输出模块,其中,所述移动平台的底部设有移动部件,所述移动平台上还设有汽车电源输出端、电源接口输入端子、第一控制系统及输出开关,所述汽车电源输出端与汽车充电口连接,所述电源接口输入端子与所述电源输出模块接触连接,所述第一控制系统用于将所述移动平台送至预定车位及向所述电源输出模块发送充电和断电指令,所述第一控制系统还控制所述输出开关的开启和闭合。本发明具有转化率高、系统稳定故障率低、易于操作控制等有益效果。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