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杏鲍菇栽培用升降式栽培架及其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356362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539518.8

    申请日:2023-11-18

    IPC分类号: A01G18/62 A01G18/6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杏鲍菇栽培用升降式栽培架及其调节方法,包括支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底架,所述底架固定连接一组均匀分布的栽培组件;所述栽培组件包括安装杆,所述安装杆固定连接所述底架,所述安装杆固定连接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一组第二栽培筒;所述安装杆轴承连接圆轴,所述圆轴穿过一组摆动杆,所述圆轴固定连接一个所述摆动杆,所述圆轴转动连接其余所述摆动杆。本发明涉及农业栽培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杏鲍菇栽培用升降式栽培架及其调节方法。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杏鲍菇栽培用升降式栽培架及其调节方法,方便杏鲍菇栽培。

    一种香菇栽培基质及栽培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32078A

    公开(公告)日:2019-11-12

    申请号:CN201910682439.X

    申请日:2019-07-26

    IPC分类号: A01G18/20 A01G18/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香菇栽培基质,按质量配比包括:木屑30~60份,玉米芯10~40份、玉米秸秆粉10~40份、麦麸18份、轻质碳酸钙0.1~1份、石膏0.1~1份、白糖0.1~1份;一种香菇栽培方法,它包括:1)装袋:称量各原料,混合,加水,调节含水量,装袋;2)接种:灭菌,冷却降温,得到香菇培养基;将香菇栽培菌种接种于灭菌的栽培基质中培养;3)发菌及转色;4)出菇:转色完成后形成原基,脱袋,刺激出菇;5)子实体形成:在温度为18~30℃、空气相对湿度为70%~75%的条件下形成香菇子实体;用此方法得到的香菇,其生物学效率为63.59%;本发明减少资源消耗;可根据生产实际需求,调整配方。

    杏鲍菇复合群EST-SSR分子标记特异引物体系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5256050B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510763415.9

    申请日:2015-11-1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杏鲍菇复合群EST‑SSR分子标记特异引物体系,它是采用5对分子标记特异引物,在检测过程中同时使用,在30个杏鲍菇复合群菌种中有多态性,在30个杏鲍菇复合群中进行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侧耳属白灵菇、杏鲍菇和阿魏菇的分类常识相吻合,是稳定存在的新标记,可以直接将本发明所提供的5对引物对应用于更多杏鲍菇复合群上,进行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分析,5对分子标记特异引物均来自于杏鲍菇复合群发育相关基因EST序列,为克隆杏鲍菇复合群发育相关基因、基因序列分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大大缩短了分析周期,提高研究效率,对食用菌分子标记选择育种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种玉木耳栽培架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1409942U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322902428.2

    申请日:2023-10-28

    IPC分类号: A01G18/62 A01G18/69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玉木耳栽培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玉木耳栽培架,包括底座、水管、喷头、固定杆、滚轮、驱动机构和支撑组件,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轴承和转动套,所述电机安装在底座内部的中心处,所述转动套通过轴承可转动套设在固定杆上,所述转动套第一端部的轴承安装在底座的上表面,转动套的第二端部的轴承安装在固定杆,所述支撑组件安装在转动套上。当玉木耳在栽培时,通过驱动机构提供动力,使得安装在转动上的支撑组件进行旋转,并且滑轨的设计可使工人调整玉木耳的位置,使得每一个栽培架组件上的玉木耳菌包得到充分的光照并且方便采集,当湿度达不到玉木耳生长需求时,可通过水管上的喷头对玉木耳进行喷水,使其湿度达到要求。

    一种菌类栽培原料混合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21412856U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322787942.6

    申请日:2023-10-17

    IPC分类号: B01F27/922 B01F35/71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合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菌类栽培原料混合装置,包括:搅拌桶和抛洒管,所述抛洒管沿垂直方向设置于搅拌桶的内腔,且处于搅拌桶的轴线上,所述抛洒管为顶部开口装管状结构,所述抛洒管的环形外壁上开设有若干进料口,所述抛洒管的内壁中开设有风道,所述风道的第一端贯穿抛洒管的顶端内壁,所述风道的第二端贯穿抛洒管底端外壁,所述进料口与风道穿插分布,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混合效率较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