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调控交互式复合生态隔网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984684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238741.2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调控交互式复合生态隔网系统,包括基座箱、设备箱和设备框架,基座箱和设备箱一同嵌入式安装在设备框架的外侧下部;设备箱正面设有太阳能光伏板和传感器,基座箱前侧设有雨水回收装置;设备框架前侧设有立式绿植隔网,且顶部设有雾化喷头,基座箱内安装有智能电子装置和喷雾设备;设备框架中部设有伸缩薄板,伸缩薄板与立式绿植隔网之间形成空气夹层;伸缩薄板与设备框架后侧之间安装有吸声薄膜。本发明具有隔声降噪模式、通风采光模式和喷雾除尘模式三种工作模式,采用立式绿植隔网,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满足实时监测、城市荧幕、智能遥控的功能,实现发电、智能调控、雨水回收、采光通风、照明、除尘降噪等目标。

    一种办公建筑的热致变色玻璃最佳转变温度计算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9989487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093357.7

    申请日:2025-01-21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中热致变色玻璃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办公建筑的热致变色玻璃最佳转变温度计算方法。其包括以下具体步骤:采集中国地理和气候区数据、典型办公室参数、玻璃类型和物理性能参数;建立典型办公室的热致变色玻璃建筑性能仿真模型,用实测数据验证仿真模型准确性;计算热致变色玻璃不同转变温度下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比较不同转变温度下的热致变色玻璃的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根据最小单位面积建筑能耗确定热致变色玻璃的最佳转变温度。本发明的最佳转变温度计算方法具有易于实施、适用性广的特点,有助于解决建筑设计师在办公建筑设计过程中缺乏热致变色玻璃转变温度设计方法的问题。

    一种智能调控交互式复合生态隔网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984684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1911238741.2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调控交互式复合生态隔网系统,包括基座箱、设备箱和设备框架,基座箱和设备箱一同嵌入式安装在设备框架的外侧下部;设备箱正面设有太阳能光伏板和传感器,基座箱前侧设有雨水回收装置;设备框架前侧设有立式绿植隔网,且顶部设有雾化喷头,基座箱内安装有智能电子装置和喷雾设备;设备框架中部设有伸缩薄板,伸缩薄板与立式绿植隔网之间形成空气夹层;伸缩薄板与设备框架后侧之间安装有吸声薄膜。本发明具有隔声降噪模式、通风采光模式和喷雾除尘模式三种工作模式,采用立式绿植隔网,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满足实时监测、城市荧幕、智能遥控的功能,实现发电、智能调控、雨水回收、采光通风、照明、除尘降噪等目标。

    一种分区智能百叶外遮阳采光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350451A

    公开(公告)日:2020-06-30

    申请号:CN202010330685.1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分区智能百叶外遮阳采光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该采光系统包括照度传感器、控制模块、遮阳采光模组、电源模块、总线和导线。该采光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用户设定的目标照度值和室内照度值;根据用户设定的目标照度值和室内照度值对遮阳采光模组中的N个采光模块进行启停控制。所述N个采光模块、照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分别连接在总线上,通过1-wire结构的总线进行数据传递,数据传输速度快,同时避免数据冲突碰撞;本发明公开的采光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可根据不同建筑的形体设计和采光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提高自然采光和建筑节能效果,满足用户智能化、灵活化、个性化和自主化的建筑遮阳采光需求。

    一种多效蓄能式双层呼吸幕墙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0360701A

    公开(公告)日:2019-10-22

    申请号:CN201910751679.0

    申请日:2019-08-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nventor: 洪晓强 石峰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效蓄能式双层呼吸幕墙,包括外层高透玻璃幕墙、外层通风口、空气夹层、可调控蓄能百叶、内层玻璃幕墙、室内送风口、室内送风风机、室内回风口;外层高透玻璃幕墙和内层玻璃幕墙之间设有空气夹层,可调控蓄能百叶安装于该空气夹层中;外层高透玻璃幕墙设有若干个可开闭的外层通风口,外层通风口与空气夹层相连通;内层玻璃幕墙上设有与空气夹层连通的室内送风口和室内回风口;室内送风风机位于室内送风口的室内一侧;室内送风风机的开关与室内送风口的开闭联动。本发明既能在冬季吸收、存储太阳热能,又能在夏季和过渡季节实现全天被动冷却、蓄冷,从而降低建筑物全年空调采暖能耗。

    基于斐波那契数列的MLS吸声扩散体组合

    公开(公告)号:CN217439225U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2220441321.5

    申请日:2022-03-02

    Abstract: 基于斐波那契数列的MLS吸声扩散体组合,包括基本单元,基本单元由六个正方形状的MLS吸声扩散体组成,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模块;第一和第二模块的边长相等,且并排设置;第三模块的边长为第一或第二模块的2倍,其设于第一和第二模块的上方;第四模块的边长为第一或第二模块的3倍,其设于第一和第三模块的侧面;第五模块的边长为第一或第二模块的5倍,其设于第一、第二和第四模块的下方;第六模块的边长为第一模块的8倍,其设于第二、第三和第五模块的侧面;其中,第四和第六模块上开设有吸声狭缝。可有效弥补单一尺寸MLS吸声扩散体对单一频段入射声波的有效反射及吸声问题,扩大有效散射及吸声的频段范围。

    一种分区智能百叶外遮阳采光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2563028U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20632892.8

    申请日:2020-04-24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区智能百叶外遮阳采光系统。该采光系统包括照度传感器、控制模块、遮阳采光模组、电源模块、总线和导线。所述照度传感器、控制模块和遮阳采光模组分别连接在总线上,并通过总线传输信号;所述总线为1‑wire结构,包括2根电源线、1根数据线和1根地线;所述遮阳采光模组包括并联的N级采光模块,并连接在总线上;所述的采光模块设计为模块化结构,能够任意增减和互相替换;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采光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可根据不同建筑的形体设计和采光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提高自然采光和建筑节能效果,满足用户智能化、灵活化、个性化和自主化的建筑遮阳采光需求。(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智能调控交互式复合生态隔网系统

    公开(公告)号:CN211691777U

    公开(公告)日:2020-10-16

    申请号:CN201922165054.4

    申请日:2019-12-06

    Applicant: 厦门大学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调控交互式复合生态隔网系统,包括基座箱、设备箱和设备框架,基座箱和设备箱一同嵌入式安装在设备框架的外侧下部;设备箱正面设有太阳能光伏板和传感器,基座箱前侧设有雨水回收装置;设备框架前侧设有立式绿植隔网,且顶部设有雾化喷头,基座箱内安装有智能电子装置和喷雾设备;设备框架中部设有伸缩薄板,伸缩薄板与立式绿植隔网之间形成空气夹层;伸缩薄板与设备框架后侧之间安装有吸声薄膜。本实用新型具有隔声降噪模式、通风采光模式和喷雾除尘模式三种工作模式,采用立式绿植隔网,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满足实时监测、城市荧幕、智能遥控的功能,实现发电、智能调控、雨水回收、采光通风、照明、除尘降噪等目标。(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一种多效蓄能式双层呼吸幕墙

    公开(公告)号:CN210463432U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1921320626.5

    申请日:2019-08-15

    Applicant: 厦门大学

    Inventor: 洪晓强 石峰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效蓄能式双层呼吸幕墙,包括外层高透玻璃幕墙、外层通风口、空气夹层、可调控蓄能百叶、内层玻璃幕墙、室内送风口、室内送风风机、室内回风口;外层高透玻璃幕墙和内层玻璃幕墙之间设有空气夹层,可调控蓄能百叶安装于该空气夹层中;外层高透玻璃幕墙设有若干个可开闭的外层通风口,外层通风口与空气夹层相连通;内层玻璃幕墙上设有与空气夹层连通的室内送风口和室内回风口;室内送风风机位于室内送风口的室内一侧;室内送风风机的开关与室内送风口的开闭联动。本实用新型既能在冬季吸收、存储太阳热能,又能在夏季和过渡季节实现全天被动冷却、蓄冷,从而降低建筑物全年空调采暖能耗。(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