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介质换热装置、服务器及数据中心

    公开(公告)号:CN119183273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052777.2

    申请日:2024-08-0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双介质换热装置、服务器及数据中心,双介质换热装置包括多块换热板,换热板包括第一凹设部和第二凹设部,第一凹设部和第二凹设部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多块换热板在第二方向上间隔设置,多块换热板之间形成冷却液输送通道和海水输送通道,实现海水与冷却液之间的换热;由于第一凹设部的凹陷深度大于第二凹设部的凹陷深度,第一凹设部朝第二凹设部所在的方向凹陷会形成流通截面较小的冷却液输送通道,能够强化流体扰动从而强化传热效果;第二凹设部朝第一凹设部所在的方向凹陷会形成流通截面较大的海水输送通道,能够保证海水的输送效果,防止海水堵塞,还能增大海水通量,降低海水进出口温差,减小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发散式均匀液冷装置及服务器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48082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0981149.6

    申请日:2024-07-22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发散式均匀液冷装置及服务器,包括第一液冷层、第二液冷层、进液部和出液部,第一液冷层设置有多条第一直流通道,通过第一直流通道进行输送能够减小流动压降,从而减小冷却液的输送能耗;第二液冷层设置有至少一条旋流冷却通道,至少部分第一直流通道与旋流冷却通道相连通,旋流冷却通道内设置有可转动的若干导流片,冷却液在导流片的作用下向四周发散,能够强化散热。在芯片等高功率部件的区域设置旋流冷却通道来强化传热,在主板上其他低功率部件的区域采用第一直流通道来低阻输送冷却液,能够发挥旋流冷却通道强化散热、第一直流通道低阻输送的优点,实现精细化高效散热与快速输送散热,从而促进高功率服务器的高效低阻散热。

    一种碳捕集石灰煅烧系统及应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763019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010732952.8

    申请日:2020-07-27

    Abstract: 一种碳捕集石灰煅烧系统及应用方法,属于石灰生产技术领域。该系统包括竖窑和加热装置,其中,竖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进料口、预热段、反应段、均热段、冷却段和出料口;预热段的顶部连接尾气管道,预热段的顶部还通过加热管道连接于反应段的底部;均热段的底部连接助燃管道,冷却段连接空气管道;加热管道上设有加热装置。石灰石原料从进料口进入竖窑后,依次通过预热段、反应段、均热段和冷却段后变为石灰产品。该系统采用循环载气加热和空气冷却,循环载气加热避免了石灰石分解释放的二氧化碳与燃烧烟气的混合,空气冷却避免了在冷却段出现石灰再碳酸化问题;得到含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尾气,无需气体分离便可进行碳捕集,大幅降低碳捕集成本。

    一种高温散料换热器稳定连续排料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029041B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810564421.5

    申请日:2018-06-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温散料换热器实现稳定连续排料的装置,属于换热器的优化设计领域。该方法包括:排料段上部布置一组“梭”型扰流板,产生同步小幅度扰动。对于流动性极差的散料,可在换热段多层排管中心区域也间隔设置扰流板。扰流板由放置于换热设备外部相互啮合的齿轮驱动;排料段安放改进的“星”型排料装置:设定叶片与转筒径向夹角为10‑15°,与转筒轴向夹角为8‑12°;换热设备排料口下部侧板为柔性连接,通过压缩弹簧与左右两侧壁面相连接。本发明装置简单,操作灵活,适用于流动性差、出口易于阻塞的高温散料换热工况,解决了散料容易在排料口阻塞堆积难以稳定连续排料的问题。

    一种基于颗粒掺混的高温固体散料间接传热强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926243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194940.8

    申请日:2019-1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颗粒掺混的高温固体散料间接传热强化方法,属于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领域。该方法利用绕水平横轴旋转的掺混装置,在散料间接换热器中构建了基于颗粒掺混的高效换热体系:高温颗粒作为热载体,通过水平迁移,将自身的热量直接“运送”到换热管表面,换热管周围的低温颗粒可与远离换热管的高温颗粒发生掺混与换热,使得低温颗粒温度上升,可再次作为热载体进行热量“运送”。该方法涉及的掺混装置由水平轴以及轴上的扭转型叶片组成。叶片的设计是基于犁体曲面原理,在旋转过程中可使颗粒发生水平迁移。本发明原理巧妙,可操作性强,解决了固体散料间接换热器内散料侧导热热阻过大造成的热效率低等问题。

    一种难浸金矿氧化热解耦预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423895A

    公开(公告)日:2019-11-08

    申请号:CN201910753047.8

    申请日:2019-08-15

    Abstract: 一种难浸金矿氧化热解耦预处理方法及工艺,属于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领域。以高温空气为载体,构建针对难浸金矿的热载体氧化热解耦预处理方法及工艺。利用高温空气解除黄铁矿或碳化物对金的物理包裹、破坏黄铁矿晶格、以及消除残碳,形成裂孔或微纹,使黄金从难浸金矿中解离,实现高效浸出。常温空气通过蓄热式加热炉被加热至~800℃以上,随后作为热载体从下方进入热解耦竖炉,与竖炉下方的难浸金矿进行氧化解耦反应。反应完成后,烟气向上流动对竖炉上方未解耦的金矿进行预热,并从顶部排出。热解耦竖炉排出的烟气与蓄热式加热炉的燃烧烟气一同进入净化装置,经脱硫脱硝和除尘后排放。本发明工艺巧妙、环保高效、实用性强,实现了黄金回收率的显著提升。

    一种高温散料换热器稳定连续排料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029041A

    公开(公告)日:2018-12-18

    申请号:CN201810564421.5

    申请日:2018-06-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温散料换热器实现稳定连续排料的装置,属于换热器的优化设计领域。该方法包括:排料段上部布置一组“梭”型扰流板,产生同步小幅度扰动。对于流动性极差的散料,可在换热段多层排管中心区域也间隔设置扰流板。扰流板由放置于换热设备外部相互啮合的齿轮驱动;排料段安放改进的“星”型排料装置:设定叶片与转筒径向夹角为10‑15°,与转筒轴向夹角为8‑12°;换热设备排料口下部侧板为柔性连接,通过压缩弹簧与左右两侧壁面相连接。本发明装置简单,操作灵活,适用于流动性差、出口易于阻塞的高温散料换热工况,解决了散料容易在排料口阻塞堆积难以稳定连续排料的问题。

    一种以液态钙为还原剂的金属镁还原工艺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0500894C

    公开(公告)日:2009-06-17

    申请号:CN200710121997.6

    申请日:2007-09-1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有色金属冶炼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液态钙作为还原剂的金属镁还原工艺及装置。其特征是采用液钙为还原剂,与氧化镁反应得到镁蒸气,工艺流程如下:首先向反应器中加入固体钙并加热使其熔化,加入量保证熔化后液钙的体积占反应器容积的1/3~2/3;然后,将固体钙和氧化镁粉末按(1~2)∶1的比例混合后送入反应器中,物料浸在液钙中;当温度达到1090℃时,反应开始进行,产生镁蒸气,反应温度控制在1150~1300℃,镁蒸气通过引风机进入结晶器冷却。该工艺具有反应在常压下进行,不使用还原罐,反应为固—液相反应,反应速率快,反应物接触充分等优点。为炼镁工艺提供了一条节能降耗、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种连续蓄热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1122446A

    公开(公告)日:2008-02-13

    申请号:CN200710121682.1

    申请日:2007-09-12

    Abstract: 一种连续蓄热式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属于工业炉窑节能领域。该装置由高耐热高导热材料做成,装置里的气体通道被隔成相互独立的多层空间,烟气和空气(煤气)通道分层交错布置(即在高度方向上,一层烟气通道接一层空气(煤气)通道,交错布置的三明治结构)。每层气流通道都是由高导热率材料做成的蜂窝式孔道。该热回收装置有如下优点:(1)换热速率快:蓄热体热导率高,烟气和空气(煤气)之间能迅速进行热交换;(2)连续工作:供风及排烟不需要换向,系统简单;(3)真正实现极限余热回收:不存在换向时由于容积效应造成的热量和燃料损失;(4)可灵活布置,装置寿命长,且与炉体的关联性较小,降低了故障风险,便于工程管理。

    一种蓄热式金属镁还原炉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710364A

    公开(公告)日:2005-12-21

    申请号:CN200510012059.3

    申请日:2005-06-30

    Inventor: 夏德宏 郭梁 张刚

    Abstract: 一种蓄热式金属镁还原炉,属于有色冶金行业。还原炉由炉膛(1)、炉顶(2)、炉端墙(3)、烧嘴(5)、还原罐(9)、炉底(10)、风机(12)构成,其特征在于炉内设置了端墙内通道(4)、A组蓄热室(7)、B组蓄热室(8)、蓄热室内部充满新型蓄热体——陶瓷蜂窝体或陶瓷小球,炉外设置了连锁控制阀(6)、切换阀(11)。两个蓄热室可以交替切换工作状态来回收高温烟气中的余热。该蓄热式镁还原炉的使用,可使排出炉膛的高温烟气(1200℃左右)的热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回收,使得还原炉的最终排烟温度降为200℃以下,可以使还原炉的热利用率由传统炉的约8~10%提高到30%以上,具有很好的节能效果,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