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036502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83384.6
申请日:2024-03-12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12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值模拟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简化多程序跨维度耦合计算流程的数值模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三维彻体力程序中对压缩系统建模;S2:二维程序对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和尾喷管建模,模型搭建完成之后,耦合模型二维部分的初始入口截面对应原发动机模型的风扇出口截面,其余截面均与下游截面均保持对应。本发明使得搭建的二维数值模型可以直接被原来的程序、软件所识别,仿真软件类型不再受到优化工具的限制,不仅减少了两个维度的程序代码的改动量,还大大提高了本技术的泛用性,使得耦合程序在面对航空发动机复杂的进气畸变情况时,对典型工况下的发动机性能和稳定性研究更加高效、精准。
-
公开(公告)号:CN118036325A
公开(公告)日:2024-05-14
申请号:CN202410282272.9
申请日:2024-03-12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28 , G06F113/08 , G06F119/14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跨维度耦合模型适用性和计算收敛速度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利用优化的显式推进格式加快收敛速度的计算:使用的时间推进格式为四步龙格‑库塔法显式时间推进;步骤S2、改进二维部分的建模几何结构扩大耦合模型适用范围。本发明在二维部分的建模中引入一组对称的纤细流道,直接通向内涵的尾喷管位置,但在二维程序中可以被识别成一个完整的小涵道比混排的航空发动机模型,三维和二维的交接面便可以主动地设置在分流环之后,也可以设置在风扇和增压级之后,因此在面对分排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时,可以准确地利用已有的耦合模型对各种典型工况下整个发动机流场特征和各种性能参数进行仿真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