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单壁碳纳米管束的新型碳相理论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782193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773879.7

    申请日:2024-06-14

    Inventor: 张斌 李耀民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单壁碳纳米管束的新型碳相理论合成方法,属于碳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对单壁碳纳米管(SWCNT)束进行侧向压缩,并合成新型超硬碳相的非比例三轴加载方法;通过DFT调整压力矩阵,对纳米束三轴设置不同的压力分量,其中横向压力Pxx=Pyy=P和径向压力Pzz=P×(1+γ)(γ是比例系数),以此确保CNT的压缩变形主要发生在径向,并实现可控的非静水压效应;通过对γ的调整,以此方法验证了(n,n)束(n=4,6,8)向体心四方C4(bct‑C4)及碳中心正交C8(Cco‑C8)相的可行相变路径;同时,利用(n,0)束在不同γ值下预测了三种新型碳相,包括两种sp3杂化相Cco‑C16(4,0)和Cco‑C32(8,0),一种sp2/sp3杂化六方碳相Hex‑C24(6,0);理论评估显示Cco‑C16/C32的硬度均超过40 GPa,表明出超硬性质。

    一种无线充电异物检测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613902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310893783.X

    申请日:2023-0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异物检测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线圈和检测线圈,检测线圈铺设在发射线圈上方,检测线圈布置在检测线路板上,检测线圈耦合发射线圈产生的激励磁场,并通过所感应的电压和/或电流判断是否存在金属异物。检测线路板采用多块对称分割的检测线路板拼合覆盖发射线圈的表面区域,边缘设置为齿形,并且齿形处也布置有检测线圈,使检测线圈错位排列,消除检测盲区。检测线路板采用双层印刷线路板,加工难度低、成本低廉、重量轻,能够适应各种无线充电系统。

    无线充电异物检测装置、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3612320B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110933923.2

    申请日:2021-08-1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异物检测装置、方法及无线充电系统,属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异物靠近发射线圈上方会发热严重,但是传统的基于纵向磁场检测的异物检测方案在发射线圈上方存在“检测盲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立式异物检测线圈结构以检测发射线圈上方水平磁场为主,解决了“检测盲点”问题。另外,由于水平磁场随高度衰减较慢,所以本发明的结构具有检测一定高度的空间异物的能力。本发明可以实现异物检测,有效预警异物所导致的安全危险,为具有无线充电、无线供电系统的电动汽车、电子产品、自动导引运输车、无人机、物流机器人、自动驾驶设备等提供安全保障。

    基于预激励磁场的无线电能传输绕组位置辨识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412280A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811274464.6

    申请日:2018-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预激励磁场的无线电能传输绕组位置辨识装置及方法,属于无线供电的技术领域。该无线电能传输绕组位置辨识装置包括预激励绕组、磁传感器、控制器、预激励电源。绕组位置辨识方法为:通过对预激励绕组施加预激励电流,构造预激励磁场,另一侧通过磁传感器检测传感器位置的磁场感应强度。依据本专利公布的预激励磁场的分布函数,判断传感器到预激励侧绕组中心轴的距离,通过多传感器几何关系确定错位坐标。本发明利用磁场“过零点”特征点,可自动确定不同磁结构和不同参数的激励绕组的磁场分布规律,进而推算出预激励绕组的相对位置坐标,为自动泊车、电动汽车自动充电、无线供电自动调整补偿提供到位信息和准确的错位位置信息。

    一种万向铰涵道双旋翼飞行器

    公开(公告)号:CN106945829A

    公开(公告)日:2017-07-14

    申请号:CN201710239852.X

    申请日:2017-04-13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万向铰涵道双旋翼飞行器,涉及飞行器领域,能够平衡反扭矩、解决旋翼气动效率低的问题,同时满足飞行稳定性和安全性等要求,具有气动效率、操纵功效和使用效率高,能垂直起降、经济、安全、实用的优点。本发明包括:机身、电机、旋翼、涵道、外圈,机身沿长轴方向对称设置两个外圈,外圈内分别安装两个涵道,涵道内部再安装旋翼,旋翼通过电机驱动,且两个旋翼转动方向相反。本发明适用于航拍,也可以改进为飞行摩托,亦可用于防恐领域,挂载小口径杀伤武器用于单兵实战。

    一种无线充电异物检测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61390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893783.X

    申请日:2023-0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异物检测装置及无线充电系统,包括发射线圈和检测线圈,检测线圈铺设在发射线圈上方,检测线圈布置在检测线路板上,检测线圈耦合发射线圈产生的激励磁场,并通过所感应的电压和/或电流判断是否存在金属异物。检测线路板采用多块对称分割的检测线路板拼合覆盖发射线圈的表面区域,边缘设置为齿形,并且齿形处也布置有检测线圈,使检测线圈错位排列,消除检测盲区。检测线路板采用双层印刷线路板,加工难度低、成本低廉、重量轻,能够适应各种无线充电系统。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的柔性行波激励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90464B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810209877.X

    申请日:2018-03-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与柔性行波激励方法,该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包括原边功率变换单元、原边绕组、原边磁芯、原边控制器、副边绕组、副边磁芯、副边功率变换单元及负载。所述控制方法为:通过对原边绕组施加自由、灵活的激励来构造波峰(长轴)波谷(磁场短轴)位置可调的空间磁场,从而适应不同绕阻结构、位置的副边绕组。本发明装置及控制方法,通过将磁场长/短轴定向至盘式/DD绕组的中心,实现了对空间磁场的柔性调控,解决了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特性对位置的敏感度高、特殊位置无功率输出能力(感应盲点)以及不同绕组结构的副边绕组的互操作性、兼容性问题,提高了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及柔性行波激励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90464A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申请号:CN201810209877.X

    申请日:2018-03-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与柔性行波激励方法,该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包括原边功率变换单元、原边绕组、原边磁芯、原边控制器、副边绕组、副边磁芯、副边功率变换单元及负载。所述控制方法为:通过对原边绕组施加自由、灵活的激励来构造波峰(长轴)波谷(磁场短轴)位置可调的空间磁场,从而适应不同绕阻结构、位置的副边绕组。本发明装置及控制方法,通过将磁场长/短轴定向至盘式/DD绕组的中心,实现了对空间磁场的柔性调控,解决了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输出特性对位置的敏感度高、特殊位置无功率输出能力(感应盲点)以及不同绕组结构的副边绕组的互操作性、兼容性问题,提高了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实用性与适用性。

    掺杂I的BiOClBr光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52245A

    公开(公告)日:2013-08-21

    申请号:CN201310182509.8

    申请日:2013-05-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掺杂I的BiOClBr光催化剂,该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为:将溶有所需量Bi(NO)3、KCl、NaBr以及KI的乙二醇溶液置于高温高压下进行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产物离心分离,将分离纯化的固体产物清洗、干燥即可得到所需产品。相比于现有BiOX(X=Cl、Br、I)单体,具有三维结构掺杂I的BiOX(X=Cl、Br)不仅有利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生成及增加比表面积,更能有效的加大催化剂与降解染料的接触概率,而且催化剂有利于回收。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用料简单,工艺操作简便,无需复杂的合成设备,成本较低。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