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1565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868386.7
申请日:2023-07-14
Abstract: 本发明描述了一种模块化作业臂搭载轻型管片水下自动化修复墩柱施工方法。针对桥梁水下墩柱结构局部病害修复成本高、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采用模块化作业臂快接轻型纤维管片组成水下自动化作业单元,通过模块化作业臂上的越障装置、浮力控制装置、线性推杆、充气密封装置、输浆管(集成于脐带缆中)、快速搭接释放装置等,依次实现作业单元的越障下沉、顶压定位、筒体结构密封、水上泵压灌浆、模块化作业臂脱离回收等功能,实现对于水下墩柱局部病害的自动化修复。该方法相较于传统人工施工经济性好、安全性高、快速高效。
-
公开(公告)号:CN102936941A
公开(公告)日:2013-02-20
申请号:CN201210413496.6
申请日:2012-10-2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 东南大学 , 北京特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E04C3/34
Abstract: 一种复合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内部混凝土(1)、钢管(2)、横向预应力钢丝(3)、纤维增强塑料(4);其中,横向预应力钢丝(3)通过对钢丝施加预应力横向连续均匀缠绕于钢管(2)的外壁,纤维增强塑料(4)粘贴于最外层横向预应力钢丝(3)的外表面,内部混凝土(1)填充于钢管(2)的内部;横向预应力钢丝(3)的缠绕间距不大于40mm。本发明克服了公知的钢管混凝土、FRP-钢复合管混凝土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具有屈服荷载高、承载力储备大、延性好、破坏模式缓和、耐久性好等优点,尤其是其具有稳定、连续的下降阶段,同时,结构具有较低的造价。本发明结构适用于新建结构中的桩、柱、桥墩、拱肋,以及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中以受压为主的构件加固。
-
公开(公告)号:CN109930498A
公开(公告)日:2019-06-25
申请号:CN201910291647.7
申请日:2019-04-09
IPC: E01D22/00
Abstract: 一种深入河床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处置方法,通过在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表面包裹防滑垫圈,安装反力箍形成反力体系,千斤顶对称分节下压加固管,高压冲洗辅助下沉,将多节加固管依次压入河床,高压喷射冲洗干净加固管与待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间隙及加劲管的内腔后灌注加固材料,完成深入河床加固桥梁竖向构件的处置。本发明利用桥梁自重提供了加固管下压的反力,无需大型吊装和反力设备,无需大型复杂的钢围堰等临时设施,加固管、加劲管联合设置实现工艺与加固的目的,实现了普通加固技术无法实现的河床以下的桥梁竖向构件加固,整个加固过程无需排水,极大地节省了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02936941B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210413496.6
申请日:2012-10-2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 东南大学 , 北京特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E04C3/34
Abstract: 一种复合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内部混凝土(1)、钢管(2)、横向预应力钢丝(3)、纤维增强塑料(4);其中,横向预应力钢丝(3)通过对钢丝施加预应力横向连续均匀缠绕于钢管(2)的外壁,纤维增强塑料(4)粘贴于最外层横向预应力钢丝(3)的外表面,内部混凝土(1)填充于钢管(2)的内部;横向预应力钢丝(3)的缠绕间距不大于40mm。本发明克服了公知的钢管混凝土、FRP-钢复合管混凝土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具有屈服荷载高、承载力储备大、延性好、破坏模式缓和、耐久性好等优点,尤其是其具有稳定、连续的下降阶段,同时,结构具有较低的造价。本发明结构适用于新建结构中的桩、柱、桥墩、拱肋,以及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中以受压为主的构件加固。
-
公开(公告)号:CN202248269U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1120387804.3
申请日:2011-10-13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 东南大学 , 北京特希达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IPC: E04B1/30
Abstract: 一种空心纤维-钢复合管混凝土组合结构,由纤维-钢复合管(1)、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2)和内钢管(3)由外向内共同构成,纤维-钢复合管(1)由纤维层(11)通过树脂浸渍粘结于钢管(12)的外壁,内钢管(3)位于截面内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2)填充于纤维-钢复合管(1)与内钢管(3)之间,内钢管(3)的内部空心,纤维层(11)为一层或一层以上的玻璃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玄武岩纤维中的一种或其中的几种混杂而成。该结构承载力高、刚度好,延性好,抗震性能优良,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与耐久性能,截面惯性矩大,混凝土用量节省,工程造价经济,尤其适合恶劣环境下的大尺寸结构构件。
-
公开(公告)号:CN202826546U
公开(公告)日:2013-03-27
申请号:CN201220551839.0
申请日:2012-10-24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 东南大学 , 北京特希达科技有限公司
IPC: B32B1/08 , B32B13/06 , B32B15/14 , B32B27/12 , B32B27/04 , E04C3/34 , E04C3/38 , E02D5/24 , E01D19/02
Abstract: 一种复合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内部混凝土(1)、钢管(2)、横向预应力钢丝(3)、纤维增强塑料(4);其中,横向预应力钢丝(3)通过对钢丝施加预应力横向连续均匀缠绕于钢管(2)的外壁,纤维增强塑料(4)粘贴于最外层横向预应力钢丝(3)的外表面,内部混凝土(1)填充于钢管(2)的内部;横向预应力钢丝(3)的缠绕间距不大于40mm。本实用新型克服了公知的钢管混凝土、FRP-钢复合管混凝土结构所存在的缺陷,具有屈服荷载高、承载力储备大、延性好、破坏模式缓和、耐久性好等优点,尤其是其具有稳定、连续的下降阶段,同时,结构具有较低的造价。本实用新型结构适用于新建结构中的桩、柱、桥墩、拱肋,以及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中以受压为主的构件加固。
-
公开(公告)号:CN210066534U
公开(公告)日:2020-02-14
申请号:CN201920489234.5
申请日:2019-04-09
Abstract: 一种深入河床加固桥墩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待加固桥墩的立柱的设置防滑垫圈,防滑垫圈外侧设置有反力箍与待加固桥墩一同形成反力体系,两个以上千斤顶对称布置在反力箍的下侧,加固管的四周分布设置若干加劲管,多节加固管首尾焊接相连并深入河床以下,加固材料充满加固管与待加固桥墩之间的空隙及加劲管的内腔。本实用新型利用桥梁自重提供了加固管下压的反力,无需大型吊装和反力设备,无需大型复杂的钢围堰等临时设施,加固管、加劲管联合设置实现工艺与加固的目的,实现了普通加固技术无法实现的河床以下的桥梁竖向构件加固,整个加固过程无需排水,极大地节省了工程造价。(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10788954B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1911186158.1
申请日:2019-11-27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曲面形竹木构件的压制装置,由封闭式框架、千斤顶、中间横梁、上压板、下压板组成,千斤顶、中间横梁、上压板、下压板在横向位于封闭式框架的空间内,上压板为凸出弧形表面,下压板为凹进弧形表面,上压板与下压板接触处的弧形表面相互耦合,弧形表面耦合处夹置压制竹木板,每一水平位置处的中间横梁、上压板与下压板组成一组单层压制单元,多个单层压制单元上、下相连,各个中间横梁的两端留设有与封闭式框架的两侧的立柱的固定孔对应的销接孔,销栓与固定孔及销接孔处于插入或拔开状态,实现各个单层压制单元的固定与活动。本发明实现了曲面形的竹木构件的压制,单元化构造大大提升装置的灵活性、组装装配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129801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1811194892.8
申请日:2018-10-10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环形连续竹材箍筋制作方法,通过将竹材薄片逐层连续均匀缠绕成竹管,再通过切割方法,按需要切割成预定宽度的竹材箍筋,包括制作管模具、竹材浸胶、缠绕竹材薄片、养护、脱模、防护、切割。本发明制作方法简便,充分利用了竹材韧性好、顺纹抗拉强度高的优势,整片竹材箍筋环形连续成形,能够适应不同形状尺寸的构件,具有加工过程可操作性强、制作效率高的优点,同时利用了我国丰富的竹资源,丰富了竹材产品,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方针。
-
公开(公告)号:CN118125749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265367.X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南京林业大学
IPC: C04B26/26 , C04B18/26 , C04B20/02 , C04B111/3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竹骨料沥青混合料结构,涉及道路铺面材料技术领域,按以下质量百分比称取原料:沥青2%~4%,细骨料12%~18%,填料4%~8%,无机粗骨料0%~69%,竹骨料1%~70%、纤维稳定剂0.3%~0.6%。该方法将可再生可持续,成本低,取材方便的毛竹切割成块状的竹骨料以取代碎石、卵石、陶粒等无机粗骨料,拌制成一种新型竹骨料沥青混合料,在大幅提升了竹材的利用率,并解决了碎石等建筑原材料过度采掘导致的原材料紧缺,环境严重破坏等问题的同时,显著提升了沥青混合料的结构温度稳定性、抗车辙能力、疲劳性能、抗裂性能等路用性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