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IIIJ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363632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311232481.4

    申请日:2023-0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IIIJ敲除系统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反向PCR鉴定得到生物膜调控基因spoIIIJ,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重叠PCR获得敲除spoIIIJ基因的目的片段,即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IIIJ的敲除片段;将该片段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转化进野生型FZB42得到spoIIIJ敲除株△spoIIIJ。△spoIIIJ菌株与野生型FZB42相比,分泌吲哚乙酸(IAA)的水平显著提高;色氨酸合成基因trpB、trpC及吲哚乙酸(IAA)合成基因ysnE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

    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IIIJ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363632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232481.4

    申请日:2023-09-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IIIJ敲除系统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反向PCR鉴定得到生物膜调控基因spoIIIJ,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重叠PCR获得敲除spoIIIJ基因的目的片段,即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IIIJ的敲除片段;将该片段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转化进野生型FZB42得到spoIIIJ敲除株△spoIIIJ。△spoIIIJ菌株与野生型FZB42相比,分泌吲哚乙酸(IAA)的水平显著提高;色氨酸合成基因trpB、trpC及吲哚乙酸(IAA)合成基因ysnE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

    灵菌红素在制备淋巴管肌瘤病细胞增殖抑制剂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840884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219524.9

    申请日:2019-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灵菌红素在制备淋巴管肌瘤病细胞增殖抑制剂中的应用,涉及生物医药领域。本发明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得灵菌红素,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变化,观察灵菌红素对淋巴管肌瘤病细胞Tsc2null增殖的抑制作用,发现,24h之内,灵菌红素对Tsc2null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Tsc2wt,2h之内,Tsc2null的细胞活性均和灵菌红素的浓度呈反比,灵菌红素浓度越高,细胞活性越低,灵菌红素对淋巴管肌瘤病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见,灵菌红素在制备淋巴管肌瘤病细胞的增殖抑制剂或抗淋巴管肌瘤病细胞的增殖药物中即将具有广泛的应用。

    ccdC基因的新用途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7965595B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311837328.4

    申请日:2023-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ccdC基因的新用途,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ccdC基因的新用途,所述新用途为提高菌株运动能力、降低细菌生物膜的褶皱性、破坏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促进细菌分散、促进芽孢形成、抑制本氏烟草生长、抑制菌株分泌吲哚乙酸;所述ccd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株ccdC基因突变株SZZ06,本发明ccdC基因突变株SZZ06与野生型FZB42相比,菌株运动能力降低、生物膜的褶皱性更大、生物膜的结构更稳定、细菌分散更慢、芽孢形成更少、促进菌株分泌吲哚乙酸、促进植物生长。

    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kinA敲除株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006654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837322.7

    申请日:2023-12-28

    Inventor: 赵银娟 邵林 樊奔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kinA敲除株的构建方法及应用,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反向PCR鉴定得到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kinA,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重叠PCR获得敲除kinA基因的目的片段,即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kinA的敲除片段;将该片段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导入野生型FZB42,得到kinA敲除株△kinA。△kinA菌株与野生型FZB42相比,分泌吲哚乙酸(IAA)的水平显著提高;色氨酸合成基因trpB、trpC及吲哚乙酸(IAA)合成基因ysnE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

    ccdC基因的新用途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965595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311837328.4

    申请日:2023-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ccdC基因的新用途,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公开的ccdC基因的新用途,所述新用途为提高菌株运动能力、降低细菌生物膜的褶皱性、破坏生物膜结构的稳定性、促进细菌分散、促进芽孢形成、抑制本氏烟草生长、抑制菌株分泌吲哚乙酸;所述ccdC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株ccdC基因突变株SZZ06,本发明ccdC基因突变株SZZ06与野生型FZB42相比,菌株运动能力降低、生物膜的褶皱性更大、生物膜的结构更稳定、细菌分散更慢、芽孢形成更少、促进菌株分泌吲哚乙酸、促进植物生长。

    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kinA敲除株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006654B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311837322.7

    申请日:2023-12-28

    Inventor: 赵银娟 邵林 樊奔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kinA敲除株的构建方法及应用,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反向PCR鉴定得到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kinA,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通过重叠PCR获得敲除kinA基因的目的片段,即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kinA的敲除片段;将该片段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导入野生型FZB42,得到kinA敲除株△kinA。△kinA菌株与野生型FZB42相比,分泌吲哚乙酸(IAA)的水平显著提高;色氨酸合成基因trpB、trpC及吲哚乙酸(IAA)合成基因ysnE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

    灵菌红素在制备淋巴管肌瘤病细胞增殖抑制剂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859836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1911204430.4

    申请日:2019-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灵菌红素在制备淋巴管肌瘤病细胞增殖抑制剂中的应用,涉及生物医药领域。本发明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得灵菌红素,并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测定细胞活性变化,观察灵菌红素对淋巴管肌瘤病细胞Tsc2null增殖的抑制作用,发现,24h之内,灵菌红素对Tsc2null的抑制效果明显高于Tsc2wt,2h之内,Tsc2null的细胞活性均和灵菌红素的浓度呈反比,灵菌红素浓度越高,细胞活性越低,灵菌红素对淋巴管肌瘤病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见,灵菌红素在制备淋巴管肌瘤病细胞的增殖抑制剂或抗淋巴管肌瘤病细胞的增殖药物中即将具有广泛的应用。

    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0J敲除片段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987430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311837326.5

    申请日:2023-12-28

    Inventor: 赵银娟 邵林 樊奔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0J敲除片段及其应用,属于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0J敲除片段,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3所示。通过重叠PCR获得敲除spo0J基因的目的片段,即生物膜分散调控基因spo0J的敲除片段;将该片段通过化学转化的方法转化进野生型FZB42得到spo0J敲除株△spo0J。△spo0J菌株与野生型FZB42相比,分泌吲哚乙酸(IAA)的水平显著提高;色氨酸合成基因trpB、trpC及吲哚乙酸(IAA)合成基因ysnE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上升。

    一种杀美国白蛾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YJ2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9517766A

    公开(公告)日:2019-03-26

    申请号:CN201910047784.6

    申请日:2019-01-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杀美国白蛾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tYJ2及其应用,该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类命名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YJ2,已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18801,保藏日期为2018年11月19日,保藏地址为中国武汉武汉大学。本申请用发酵液饲喂法对美国白蛾3龄幼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显示,8小时致死率达80%,24小时致死率达100%,表明该菌具有较好的杀虫活性,为该菌进一步的生物防治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