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C复合材料表面SiC纳米线增韧SiC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41412A

    公开(公告)日:2016-05-04

    申请号:CN201610053565.5

    申请日:2016-0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C复合材料表面SiC纳米线增韧SiC陶瓷涂层的制备方法,将打磨抛光干燥后的C/C复合材料置于沉积炉中,通电升温至预定温度后,向装有甲基三氯硅烷的鼓泡瓶中通入载气氢气,将反应气源带入炉堂内进行反应,先得到SiC纳米线;再升温至预设温度后,进行SiC涂层的沉积,沉积结束后降温,即可得到SiC涂层;本发明采用一步CVD法原位制备具有三明治结构的致密SiC纳米线增韧SiC涂层,通过SiC纳米线的增韧作用,降低了SiC涂层的开裂趋势,抗氧化能力提升显著,所制备的陶瓷涂层C/C复合材料在1400℃静态空气中氧化420小时失重仅为0.48%,本发明工艺过程简单易实现,解决了现有方法制备的SiC纳米线增韧SiC陶瓷涂层工艺复杂,效果不显著的问题。

    一种超轻量化C/C-SiC空间反射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2415644B

    公开(公告)日:2021-06-08

    申请号:CN202011329563.7

    申请日:2020-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轻量化C/C‑SiC空间反射镜,包括C/C复合材料、包埋于C/C复合材料表面的SiC梯度过渡层,以及设置在SiC梯度过渡层表面的石墨烯‑SiCNWs多维杂化增强CVD‑SiC涂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超轻量化C/C‑SiC空间反射镜的制备方法的应用。本发明在超轻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PC‑SiC过渡涂层,降低由于镜面CVD‑SiC涂层与C/C基体热膨胀失配产生的热应力,还通过一步CVD法在包埋SiC涂层表面生长石墨烯缠绕SiC纳米线增强体,即改善了SiCNWs与CVD‑SiC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又借助了石墨烯优异的力学性能提高了单一SiCNWs增强CVD‑SiC光学涂层的效果。

    一种制备竹节状SiC纳米线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83645B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610028462.3

    申请日:2016-0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竹节状SiC纳米线的方法,将打磨抛光烘干后的块状石墨材料置于沉积炉中,低压1kPa下通电升温至预定温度后,向装有甲基三氯硅烷的鼓泡瓶中通入载气氢气,将反应气源带入炉堂内进行反应。沉积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即可得到大量高纯竹节状SiC纳米线。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不需要预先合成工艺;沉积温度较低,降低了能耗和制备成本;制备的竹节状SiC纳米线纯度较高;可通过工艺参数的调节实现竹节状SiC纳米线的可控生长,易于实现工业生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竹节状SiC纳米线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合成温度高、能耗大、成本高、产物难以控制的问题。

    一种制备竹节状SiC纳米线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83645A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610028462.3

    申请日:2016-0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16/325 B82Y30/00 B82Y40/00 C23C16/45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竹节状SiC纳米线的方法,将打磨抛光烘干后的块状石墨材料置于沉积炉中,低压1kPa下通电升温至预定温度后,向装有甲基三氯硅烷的鼓泡瓶中通入载气氢气,将反应气源带入炉堂内进行反应。沉积结束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即可得到大量高纯竹节状SiC纳米线。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不需要预先合成工艺;沉积温度较低,降低了能耗和制备成本;制备的竹节状SiC纳米线纯度较高;可通过工艺参数的调节实现竹节状SiC纳米线的可控生长,易于实现工业生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竹节状SiC纳米线制备工艺较为复杂、合成温度高、能耗大、成本高、产物难以控制的问题。

    一种反变形装配线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579532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941642.1

    申请日:2021-08-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反变形装配线,包括装配基座、胎架、行走机构、反力钩和应力施加机构,装配基座包括对称设置的导向轨道和设置在两个所述导向轨道之间的支撑框架,胎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并可相对所述支撑框架翻转,所述胎架的两侧边设置有夹具,行走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向轨道上,并可沿着所述导向轨道移动的行走小车和设置在两个所述行走小车之间的横梁,反力钩包括对称设置在预应力施加装置的壳体两侧边的连接组件、钩件和导向轨道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与行走小车侧边垂直设置且相互平行的多个连接板,应力施加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横梁的底部,对设置在胎架上的钢桥面板施加应力,该种反变形装配线,能够对装配基座造成的损坏。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