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337438B
公开(公告)日:2021-12-24
申请号:CN202110673727.6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NSPE25及其应用。本发明从健康番石榴果实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NSPE25,该菌株于2020年11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263。该菌株能够高效抑制番石榴疮痂病菌的菌丝生长,能够显著减轻番石榴疮痂病的发生;同时对苹果珊瑚斑病菌、杧果流胶病菌和柑橘果斑病菌均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抑菌谱较广,抑菌率可高达98.05%;该菌株在番石榴内能够稳定生存,适应环境力强,安全无毒性;其生防制剂培养简单,可为开发番石榴疮痂病的高效微生物菌剂/菌肥提供新材料,也为果树病害的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控提供新的选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810124A
公开(公告)日:2006-08-02
申请号:CN200610011342.9
申请日:2006-02-2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金钟藤提取物在制备杀菌剂中的应用,金钟藤提取物具有广谱、高效的抑菌活性:对植物病原真菌、食品霉菌和植物病原细菌均表现抑菌作用;对重要的植物病害水稻纹枯病和黄瓜霜霉病有很高的防治效果。由于该提取物是天然物质,对农作物安全,易于生物降解,无残留、无污染。同时,其对植物病原菌的作用机理不同于多种常用的杀菌剂,有助于治理生产实际上杀菌剂严重的抗药性问题。因此,本发明不仅仅为生产上提供了一种优良的新杀菌剂,而且开辟了一条控制治理森林生态有害植物金钟藤爆发蔓延的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2143825A
公开(公告)日:2020-12-29
申请号:CN202011044315.8
申请日:2020-09-28
IPC: C12Q1/6895 , C12Q1/686 , C12Q1/04 , C12N15/11 , C12R1/9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分检测花生黑腐病菌和花生基腐病菌的双重PCR检测引物及应用,所述引物包括一对针对花生黑腐病菌的特异性引物CC‑F和CC‑R,以及一对针对花生基腐病菌的特异性引物NC‑F和NC‑R,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4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双重PCR引物特异性强,建立的双重PCR体系能够从花生黑腐病菌及花生基腐病菌中扩增到相应的单一目的条带。本发明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可稳定、快速、特异、简便地检测花生植株中是否有引致症状难以区分的黑腐病/基腐病的单一/混合的相应病原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0431423C
公开(公告)日:2008-11-12
申请号:CN200610011342.9
申请日:2006-02-2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金钟藤提取物在制备杀菌剂中的应用,金钟藤提取物具有广谱、高效的抑菌活性:对植物病原真菌、食品霉菌和植物病原细菌均表现抑菌作用;对重要的植物病害水稻纹枯病和黄瓜霜霉病有很高的防治效果。由于该提取物是天然物质,对农作物安全,易于生物降解,无残留、无污染。同时,其对植物病原菌的作用机理不同于多种常用的杀菌剂,有助于治理生产实际上杀菌剂严重的抗药性问题。因此,本发明不仅仅为生产上提供了一种优良的新杀菌剂,而且开辟了一条控制治理森林生态有害植物金钟藤爆发蔓延的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3278542B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110373371.4
申请日:2021-04-0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PJB25及其应用。本发明从健康花生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PJB25,安全无毒性,该菌株于2020年6月9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053。该菌株对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花生黑腐病菌抑菌作用强,能够显著减轻花生黑腐病的发生;同时对包括花生根腐病、花生纹枯病、花生茎腐病、花生炭疽病等威胁花生等作物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均具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为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本申请的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PJB25可用于具有良好开发应用前景的广谱性微生物菌剂/菌肥,对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3337438A
公开(公告)日:2021-09-03
申请号:CN202110673727.6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NSPE25及其应用。本发明从健康番石榴果实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NSPE25,该菌株于2020年11月3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263。该菌株能够高效抑制番石榴疮痂病菌的菌丝生长,能够显著减轻番石榴疮痂病的发生;同时对苹果珊瑚斑病菌、杧果流胶病菌和柑橘果斑病菌均有很强的抑菌作用,抑菌谱较广,抑菌率可高达98.05%;该菌株在番石榴内能够稳定生存,适应环境力强,安全无毒性;其生防制剂培养简单,可为开发番石榴疮痂病的高效微生物菌剂/菌肥提供新材料,也为果树病害的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控提供新的选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556266A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710818603.6
申请日:2017-09-1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07D277/72 , C07D277/74 , A61P31/04 , A61P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化学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巯基-4-取代-6-氟苯并噻唑及2-巯基衍生物的制法、应用。本发明以4-氟-2-取代苯胺为原料与硫、烷基黄原酸盐在溶剂条件下,经酸、碱两段法实现目标化合物2-巯基-4-取代-6-氟苯并噻唑的合成,目标分子经纯化后与衍生化试剂反应形成2-巯基衍生物。该路线具有安全易操作、后处理简单、收率高、成本低的特点。本发明所述的2-巯基-4-取代-6-氟苯并噻唑及2-巯基衍生物作为广谱杀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278542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373371.4
申请日:2021-04-0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涉及一株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PJB25及其应用。本发明从健康花生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PJB25,安全无毒性,该菌株于2020年6月9日保藏于广东省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 No:61053。该菌株对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花生黑腐病菌抑菌作用强,能够显著减轻花生黑腐病的发生;同时对包括花生根腐病、花生纹枯病、花生茎腐病、花生炭疽病等威胁花生等作物生产的重要真菌病害均具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为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本申请的内生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PJB25可用于具有良好开发应用前景的广谱性微生物菌剂/菌肥,对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2143825B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011044315.8
申请日:2020-09-28
IPC: C12Q1/6895 , C12Q1/686 , C12Q1/04 , C12N15/11 , C12R1/9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分检测花生黑腐病菌和花生基腐病菌的双重PCR检测引物及应用,所述引物包括一对针对花生黑腐病菌的特异性引物CC‑F和CC‑R,以及一对针对花生基腐病菌的特异性引物NC‑F和NC‑R,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4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双重PCR引物特异性强,建立的双重PCR体系能够从花生黑腐病菌及花生基腐病菌中扩增到相应的单一目的条带。本发明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可稳定、快速、特异、简便地检测花生植株中是否有引致症状难以区分的黑腐病/基腐病的单一/混合的相应病原菌,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7556266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1710818603.6
申请日:2017-09-12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07D277/72 , C07D277/74 , A61P31/04 , A61P1/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化学杀菌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2‑巯基‑4‑取代‑6‑氟苯并噻唑及2‑巯基衍生物的制法、应用。本发明以4‑氟‑2‑取代苯胺为原料与硫、烷基黄原酸盐在溶剂条件下,经酸、碱两段法实现目标化合物2‑巯基‑4‑取代‑6‑氟苯并噻唑的合成,目标分子经纯化后与衍生化试剂反应形成2‑巯基衍生物。该路线具有安全易操作、后处理简单、收率高、成本低的特点。本发明所述的2‑巯基‑4‑取代‑6‑氟苯并噻唑及2‑巯基衍生物作为广谱杀菌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均有抑制作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