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100945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2010055429.6
申请日:2020-01-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红椿的内参基因及其引物和应用。本发明筛选出在红椿4℃胁迫下的内参基因60s‑L18和CYP95,茉莉酸甲酯(MeJA)胁迫下的内参基因UBC17和CYP95,干旱胁迫下的内参基因PP2C57和EF1‑α,红椿不同组织部位的内参基因18S rRNA和TUBα‑3,利用筛选的内参基因,可提高红椿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研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填补了红椿研究领域中缺少内参基因的空白。
-
公开(公告)号:CN113215191B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110452887.8
申请日:2021-04-2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红椿遗传转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红椿的叶片为外植体,用携带有植物表达载体的根癌农杆菌的菌液侵染所述外植体;将经过侵染的所述外植体接种于共培养培养基,共培养;对经过共培养的所述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诱导培养包括: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不定芽的诱导培养、芽的诱导培养、根的诱导培养;所述菌液中含有乙酰丁香酮,所述共培养培养基中含有乙酰丁香酮。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成功实现农杆菌介导的红椿遗传转化,并且遗传转化率保持在10%左右,采用本发明的方法重复性及稳定性好,适用于批量化育苗,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6355828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345770.9
申请日:2023-04-03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椿原生质体分离与瞬时转化方法。本发明首次在红椿中建立了原生质体分离和瞬时表达体系,利用本发明方法得到的红椿原生质体产量可达89.17×106个/g,活力可达92.62%,瞬时表达转化效率可达29.02%;利用红椿原生质体作受体进行转化,绿色荧光蛋白GFP能够成功表达。本发明方法可为红椿相关基因功能验证和基因改良等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0982928B
公开(公告)日:2022-06-21
申请号:CN201911397798.7
申请日:2019-12-3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虫害胁迫下红椿叶和茎组织的内参基因及其引物和应用。本发明筛选表达丰富且相对稳定的17个候选内参基因并设计其引物,利用麻楝蛀斑螟啃食后的红椿叶和嫩茎样品的cDNA为模板进行候选内参基因的qPCR扩增,得到CP值;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这三个软件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获得虫害胁迫下红椿叶组织的内参基因PP2C59和UBC5B,虫害胁迫下红椿茎组织的内参基因Actin‑7和UBC5B;本发明的内参基因提高了红椿在麻楝蛀斑螟胁迫下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研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填补了红椿虫害研究领域中缺少内参基因的空白。
-
公开(公告)号:CN110982928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397798.7
申请日:2019-12-30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虫害胁迫下红椿叶和茎组织的内参基因及其引物和应用。本发明筛选表达丰富且相对稳定的17个候选内参基因并设计其引物,利用麻楝蛀斑螟啃食后的红椿叶和嫩茎样品的cDNA为模板进行候选内参基因的qPCR扩增,得到CP值;采用GeNorm、NormFinder和BestKeeper这三个软件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获得虫害胁迫下红椿叶组织的内参基因PP2C59和UBC17,虫害胁迫下红椿茎组织的内参基因Actin-7和UBC5B;本发明的内参基因提高了红椿在麻楝蛀斑螟胁迫下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研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填补了红椿虫害研究领域中缺少内参基因的空白。
-
公开(公告)号:CN113215191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452887.8
申请日:2021-04-26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红椿遗传转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以红椿的叶片为外植体,用携带有植物表达载体的根癌农杆菌的菌液侵染所述外植体;将经过侵染的所述外植体接种于共培养培养基,共培养;对经过共培养的所述外植体进行诱导培养,诱导培养包括: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不定芽的诱导培养、芽的诱导培养、根的诱导培养;所述菌液中含有乙酰丁香酮,所述共培养培养基中含有乙酰丁香酮。采用本发明的方法,成功实现农杆菌介导的红椿遗传转化,并且遗传转化率保持在10%左右,采用本发明的方法重复性及稳定性好,适用于批量化育苗,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1100945A
公开(公告)日:2020-05-05
申请号:CN202010055429.6
申请日:2020-01-17
Applicant: 华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Q1/6851 , C12N15/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红椿的内参基因及其引物和应用。本发明筛选出在红椿4℃胁迫下的内参基因60s-L18和CYP95,茉莉酸甲酯(MeJA)胁迫下的内参基因UBC17和CYP95,干旱胁迫下的内参基因PP2C57和EF1-α,红椿不同组织部位的内参基因18S rRNA和TUBα-3,利用筛选的内参基因,可提高红椿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研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填补了红椿研究领域中缺少内参基因的空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