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134258B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210759368.0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IPC: H04L41/142 , H04L41/14 , H04L9/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网络攻击面的网络安全效能度量方法,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网络攻击面识别,从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攻击造成的威胁、系统具备的防护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利用提出的网络安全效能要素组成和网络安全效能演化,确定网络安全效能度量任务以及度量指标体系,克服了仅将网络攻击的效果等同于网络安全效能的局限性。同时本发明针对网络安全效能提出了具有可度量性、能够真实反映网络安全效能的衡量因子,避免了衡量因子脱离实际抽象存在,提升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56)对比文件Dong Seong Kim;Minjune Kim;Jin-HeeCho;Hyuk Lim;Terrence J. Moore;FredericaF. Nelson.Desig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of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Based WebServices Adopting Moving TargetDefense.2020 50th Annual IEEE-IFI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pendableSystems and Networks-Supplemental Volume(DSN-S).2020,全文.
-
公开(公告)号:CN115134258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759368.0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IPC: H04L41/142 , H04L41/14 , H04L9/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网络攻击面的网络安全效能度量方法,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网络攻击面识别,从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攻击造成的威胁、系统具备的防护能力三个维度出发,利用提出的网络安全效能要素组成和网络安全效能演化,确定网络安全效能度量任务以及度量指标体系,克服了仅将网络攻击的效果等同于网络安全效能的局限性。同时本发明针对网络安全效能提出了具有可度量性、能够真实反映网络安全效能的衡量因子,避免了衡量因子脱离实际抽象存在,提升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826091A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210465118.2
申请日:2012-11-16
Applicant: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融合RFID的视频监控跟踪系统及其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RFID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跟踪监控对象的电子标签信息;视频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跟踪监控对象的视频信息;控制处理单元,用于控制所述RFID采集单元、所述视频采集单元,从所述RFID采集单元、所述视频采集单元接收数据并处理,生成具有电子标签唯一序列号的视频流媒体文件;数据应用单元,用于从所述控制处理单元接收所述视频流媒体文件,并根据所述视频流媒体文件获取监控跟踪结果;数据传输单元,用于实现所述控制处理单元与所述数据应用单元之间的数据传输。本发明适用于特定对象高密度集中、监控结果快速检索的跟踪监控。
-
公开(公告)号:CN115134250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210758123.6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络攻击溯源取证方法,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网络攻击溯源取证方法,其创新性体现在:一是采用了高效处理信息碎片的新技术手段,实现了碎片信息重构,解决了线索碎片化,信息片段、割裂、散乱的难题;二是采用了海量数据清理和预处理结合的新技术手段,实现了信息压缩和冗余度减少,解决了网络安全日志信息过载、噪音大,高价值信息容易被淹没的难题;三是采用了聚类分析、粒子群算法等,实现了关联分析,解决了单点式、片段式安全分析的局限。四是采用数据包分析的威胁链路还原技术,实现了威胁数据包逐跳路由信息还原,解决了网络攻击拓扑路径信息缺失的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134250A
公开(公告)日:2022-09-30
申请号:CN202210758123.6
申请日:2022-06-29
Applicant: 北京计算机技术及应用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网络攻击溯源取证方法,属于信息安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一种网络攻击溯源取证方法,其创新性体现在:一是采用了高效处理信息碎片的新技术手段,实现了碎片信息重构,解决了线索碎片化,信息片段、割裂、散乱的难题;二是采用了海量数据清理和预处理结合的新技术手段,实现了信息压缩和冗余度减少,解决了网络安全日志信息过载、噪音大,高价值信息容易被淹没的难题;三是采用了聚类分析、粒子群算法等,实现了关联分析,解决了单点式、片段式安全分析的局限。四是采用数据包分析的威胁链路还原技术,实现了威胁数据包逐跳路由信息还原,解决了网络攻击拓扑路径信息缺失的难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