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柔性可循环使用材料的空间消耗型散热工质回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15969B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1710639656.1

    申请日:2017-07-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柔性可循环使用材料的空间消耗型散热工质回收方法,具体过程为:(1)根据航天器热控系统峰值热负荷、工作时间、所采用的工质类型和工作温度对所需的液态工质质量进行估算;(2)根据消耗型散热装置对工作背压的需求,设定最高工作背压;基于工质质量估计和最高工作背压,对设备工作过程中蒸发生成的气态工质的体积进行估算;(3)选取柔性材料设计空间消耗型散热工质回收装置,使得所述回收装置在自然伸展状态下的内部体积大于或等于所述气体工质的体积;(4)将所述工质回收装置与空间消耗型散热装置配合使用实现空间消耗工质的回收再利用。本发明为空间消耗型散热方法在长期宇航任务中的应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保障。

    合作目标的单目视觉误差测量系统及误差限量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29534A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1510107460.9

    申请日:2015-03-1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C2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合作目标的单目视觉误差测量系统及误差限量化方法,该系统具体为:合作目标外表面安装有多个视觉标记点;标定靶采用黑白棋盘格图案,用于进行相机的内参标定和外参标定;相机用于单帧采集视觉标记点和标定靶的图像并传输至计算机;经纬仪一和经纬仪二用于观测标定靶获得观测值A、观测所述视觉标记获得观测值B,将A和B传输至计算机;计算机接收相机所采集的标定图像、标记图像以及测量值A和B,计算合作目标相对于相机的位姿测量值和位姿真值,并计算获得测量误差。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误差限量化方法将上述测量误差量化分解至各项关键参数指标的误差限。

    冷凝器及低温环路热管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41418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011246103.8

    申请日:2020-11-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及低温环路热管,涉及航天器热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主体构件,由第一表面限定了主体构件所占据的空间;至少一条冷凝路径,冷凝路径包括位于冷凝路径两端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延伸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完全位于由第一表面所限定的主体构件所占据的空间内。本申请提供的冷凝器,相当于将冷凝路径设置在主体构件的内部,因此相对于传统冷凝器,尤其能够在有效的体积内,将降低表面积的同时增加传热面积,由此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和稳定性。

    一种基于复合材料大收纳比超弹结构的大型空间可展开式薄膜遮光罩

    公开(公告)号:CN114415447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97884.1

    申请日:2022-01-27

    Abstract: 一种基于复合材料大收纳比超弹结构的大型空间可展开式薄膜遮光罩,由复合材料超弹可伸展弹簧、导向装置、弹簧绳索、斜拉索、上转接环组件、下转接环组件、薄膜及底座构成。底座与导向装置进行胶接或者螺接,下部复合材料超弹可伸展弹簧一端与导向装置相连接,另一端下转接环组件相连接。上部复合材料超弹可伸展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上下转接环组件相连接。每个复合材料超弹可伸展弹簧两端都设置导向装置。每个复合材料超弹可伸展弹簧四周都设置四根绳索,并且在大型空间可展开式薄膜遮光罩设置多根斜拉索。薄膜通过机械铰链连接或者胶接方式环设在支撑结构外周。本发明结构简单、刚度大、可靠性高、连接精度高、便于实现折叠与展开功能。因此,本发明有非常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一种带多层光栅的大收纳比可折展薄膜遮光罩

    公开(公告)号:CN114415446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210097840.9

    申请日:2022-01-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多层光栅的大收纳比可折展薄膜遮光罩,由弹簧、圆环形光栅板和薄膜构成。使用m个弹簧通过机械铰链或者胶接方式将在空间中同轴的n个圆环形光栅板连接形成薄膜支撑架,薄膜通过机械铰链或者胶接环设在薄膜支撑架外周,薄膜支撑架对薄膜起支撑作用。在本发明的带多层光栅的大收纳比可折展薄膜遮光罩两端沿着轴向施加压缩载荷,实现薄膜遮光罩折叠功能,撤去外部压缩载荷,利用弹簧储存的应变能迅速恢复至初始构型,实现薄膜遮光罩展开功能。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质量小、刚度大、可靠性高,综合性能优异,因此,本发明有非常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一种空间微孔膜蒸发高效散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764736B

    公开(公告)日:2020-12-11

    申请号:CN201811569699.8

    申请日:2018-12-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间微孔膜蒸发高效散热装置,属于航天器热控技术领域,包括:壳体、液体进口通道、液体出口通道及微孔膜组件;所述壳体两端封闭,壳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与其内腔相通的液体进口通道和液体出口通道;所述微孔膜组件包括两个以上轴线平行的中空纤维膜,在所述微孔膜组件的两端通过粘合剂将两个以上中空纤维膜粘接为一体;中间段的各中空纤维膜之间仍有间隙;所述中空纤维膜具有疏水性,其壁面设有一个以上微孔;所述微孔膜组件安装在壳体内,壳体内部微孔膜组件中间段各中空纤维膜之间的间隙形成的空腔为容气腔;该装置属于消耗型散热装置,可以在空间微重力环境及重力环境下使用,可以在真空环境及大气环境下均发挥散热性能。

    一种基于增量化模型的航天器遥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07531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610804517.5

    申请日:2016-09-05

    Abstract: 一种基于增量化模型的航天器遥测方法,步骤为:(1)建立航天器增量化遥测设计模型,包括数据系统体制模型、详细设计模型、系统集成模型;(2)依次完成数据系统体制模型、详细设计模型和系统集成模型的相关参数设计;(3)将参数设计后的数据系统体制模型、详细设计模型、系统集成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编译的配置代码;(4)完成配置代码组合,为星载遥测软件构件提供配置代码;(5)星载软件读取相应的配置代码,完成航天器遥测数据采集、存储、检索、组包、调度、组帧、虚拟信道调度、遥测传输帧生成与传输。本发明方法可以确保航天器遥测系统设计信息不重复、不遗漏,能够显著提高航天器遥测系统设计的效率。

    水升华器启动过程瞬态工作参数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021680A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610319818.9

    申请日:2016-05-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36 G06F2217/8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升华器启动过程瞬态工作参数预测方法,采用该方法能够预测水升华器启动过程中的瞬态参数,为掌握水升华器的工作特性,进行水升华器研制提供必须的技术保障。主要包括如下步骤:将水升华器启动过程划分为三个典型阶段:给水腔内的蒸发过程、多孔板内的蒸发过程、蒸发和升华交替工作过程;针对三个阶段水升华器内的换热特点,分别构建水升华器各相区的变质量温度集总参数模型;确定多孔介质内具有移动相变界面的传热传质和稀薄气体流动微分方程;联合上述模型和方程,构建水升华工作过程瞬态模型;对上述水升华器瞬态模型进行求解后可以对水升华器启动过程中温度、给水流量、相变界面位置、相变质量流量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预测。

    一种可抑制重力影响的两相流体系统的特征参数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858086A

    公开(公告)日:2019-06-07

    申请号:CN201811603303.7

    申请日:2018-12-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抑制重力影响的两相流体系统的特征参数设计方法,属于航天器热控技术领域,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根据两相流体系统内的气液流动及气液分布的特点,确定两相流体系统的工作模式;第二步,根据两相流体系统所处的工作模式,分析在1g的重力条件下,浮力、表面张力、惯性力、重力(浮力)、温度变化引起的浮力与黏性力对两相流体的影响,并计算得到特征参数d的取值范围;本发明通过分析重力条件对其相变工作过程工质流动换热的影响,以获得1g和0g

    管线管理装置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097011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283646.7

    申请日:2020-11-1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线管理装置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系统。管线管理装置包括支撑件、主动杆和多个从动杆;螺旋管线的第一圈管段通过主动杆与支撑件活动连接,其余圈层管段分别通过一个从动杆与支撑件活动连接。螺旋管线的起始端受力转动,第一圈管段发生形变和位移,并通过主动杆推动支撑件转动;随着支撑件的转动,支撑件能够先后推动第二圈管段至最后一圈管段,使第二圈管段至最后一圈管段发生形变和位移。从而通过管线管理装置对螺旋管线每一圈管段的形变量进行控制,通过每一圈管段较小程度的形变和位移的叠加,最终实现一个较大角度的转动,降低了螺旋管线因应力集中导致管线疲劳破裂的风险。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