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768341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45927.2
申请日:2016-11-22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IPC: G01J3/44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J3/447
Abstract: 一种广域多角度偏振光谱成像系统,由广角近远心成像镜组、准直扩束镜组、偏振光谱调制模块、中继成像镜组、狭缝阵列、传像模块、光栅成像光谱仪、面阵探测器组件和数据处理单元组成;入射光经过近远心成像镜组后实现第一次成像,再经过准直扩束镜组后,形成具有一定视场角的平行光束,平行光束入射到偏振光谱调制模块,实现对光束偏振态的调制,经过中继成像镜组实现第二次成像,狭缝阵列摆放在第二次成像的像面处,狭缝阵列的作用是实现多角度观测,利用传像模块将多个狭缝对应的像面重新排列,作为光栅成像光谱仪的输入,光栅成像光谱仪获取经过偏振调制的多种观测角度的光谱色散数据,经数据处理单元,解调出多种观测角度的偏振光谱成像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3868921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73596.8
申请日:2014-02-28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IPC: G01N21/84
Abstract: 一种弱目标探测红外相机关键表面涂层发射率确定方法,弱目标探测红外相机的杂散光有内杂散光和外杂散光之分。在选取关键表面的发射率时,抑制措施对内部杂散光和外部杂散光的影响是相互矛盾的,需要对红外光学遥感器的内部杂散光和外部杂散光采取综合抑制措施。该方法通过分析弱目标探测红外相机关键表面涂层发射率值改变时内部杂散光和外部杂散光的变化趋势,找出表面涂层发射率的最优值,使得该发射率同时满足内部杂散光和外部杂散光的综合抑制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03472593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10439419.2
申请日:2013-09-24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无运动部件的偏振调制器,包括消色差的1/4波片、无热的多级相位延迟器、偏振分束器。无热的多级相位延迟器包括蓝宝石晶体和MgF2晶体,蓝宝石晶体位于靠近消色差的1/4波片的一侧,蓝宝石晶体和MgF2晶体的厚度比为1:(2~3),蓝宝石晶体的快轴方向与MgF2晶体的快轴方向垂直且两个快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均为45°。消色差1/4波片的快轴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偏振分束器的快轴方向与消色差的1/4波片的快轴方向平行或者垂直。利用本发明偏振调制器,可以在探测器上得到振幅随着线偏振度变化、相位随着线偏振角变化的正弦曲线。本发明调制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没有运动部件、解调算法简单以及解调精度高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824717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724339.1
申请日:2023-12-14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Inventor: 赵海博 , 胡蝶 , 杨雯铄 , 张学敏 , 刘彦丽 , 许顺兴 , 王乐然 , 柳祎 , 郑子熙 , 任维贺 , 俞越 , 薛芳 , 张丽莎 , 邓红艳 , 葛婧菁 , 贺金平 , 魏久哲 , 田国梁 , 庄绪霞
Abstract: 一种超分辨和偏振结合的多谱段高灵敏度探测系统,包括前置成像镜组、分光元件、可见光中继成像镜组、可见光编码调制器、可见光成像镜组、可见光偏振调制模块、可见光相机、红外中继成像镜组、红外编码调制器、红外成像镜组、红外偏振调制模块、红外相机和数据解调处理模块。探测系统可获取到的信息包括可见光红外多谱段信息、超分辨信息、偏振信息、立体测绘信息、温度信息。本发明克服缺乏同时具备≥2倍可见和红外超分辨率成像、可见和红外偏振探测、多谱段探测、大小基高比结合立体测绘等多维探测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5326201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0899385.4
申请日:2022-07-28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计算光谱成像仪的光谱定标系统及观测矩阵提取方法,可调单色光源发送单色光经平行光管进入待定标计算光谱成像仪;光源控制系统控制可调单色光源按步进值调节单色光的波长,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单色光得到一组图像序列;依据图像序列,计算图像相似度;绘制图像相似度与波长对应关系曲线;在图像相似度与波长对应关系曲线中,确定关系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波长;提取峰值对应波长的序列图像;根据序列图像,确定观测矩阵。发明对计算光谱成像仪的光谱定标系统及观测矩阵提取具有普适性,且不需要在编码板上引入额外的标示符,提高了编码板的空间使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029379B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1810589576.4
申请日:2018-06-08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IPC: G01C11/08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高精度小基高比立体测绘方法,步骤为:(1)一台相机在轨道高度为H,基线长度为B的两个位置对地进行拍摄,采集获取两幅图像;(2)对两幅图像分别进行基于频域晶胞的总变分正则化MTFC预处理;(3)计算得到校正畸变后的两幅图像;(4)计算得到两幅核线重采样后的图像;(5)计算得到一幅匹配后的视差图;(6)求得整幅图各个像素点处的相对高程值;(7)通过约束K个控制点计算的绝对高程与真实高程的误差平方和最小,来求解参考面高度,通过参考面高程加上各个点处的相对高程值,求得整幅图像各个点处的绝对高程。
-
公开(公告)号:CN106768341B
公开(公告)日:2018-09-18
申请号:CN201611045927.2
申请日:2016-11-22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IPC: G01J3/447
Abstract: 一种广域多角度偏振光谱成像系统,由广角近远心成像镜组、准直扩束镜组、偏振光谱调制模块、中继成像镜组、狭缝阵列、传像模块、光栅成像光谱仪、面阵探测器组件和数据处理单元组成;入射光经过近远心成像镜组后实现第一次成像,再经过准直扩束镜组后,形成具有一定视场角的平行光束,平行光束入射到偏振光谱调制模块,实现对光束偏振态的调制,经过中继成像镜组实现第二次成像,狭缝阵列摆放在第二次成像的像面处,狭缝阵列的作用是实现多角度观测,利用传像模块将多个狭缝对应的像面重新排列,作为光栅成像光谱仪的输入,光栅成像光谱仪获取经过偏振调制的多种观测角度的光谱色散数据,经数据处理单元,解调出多种观测角度的偏振光谱成像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05005098A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10335290.X
申请日:2015-06-17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Inventor: 郑国宪 , 闫锋 , 李想 , 阮宁娟 , 苏云 , 郭崇岭 , 吴立民 , 井亚舟 , 王超 , 戚均恺 , 张月 , 王保华 , 宋睿 , 刘雨晨 , 赵海博 , 张秉隆 , 龙亮 , 马帅领 , 胡西
IPC: G01V1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实现快速搜救的新型搜救系统及搜救方法,由日盲紫外信标源和日盲紫外搜救仪组成,通过开关对日盲紫外信标源的开启关闭进行控制,在日盲紫外信标源第一壳体内部放置电源组件,通过驱动电路与日盲紫外LED相连;日盲紫外搜救仪的视频组件和控制面板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外壁,电子学系统、存储组件和音频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内壁上,紫外镜头、紫外滤光片、紫外探测器组件、可见光镜头、可见光探测器组件和电源组件固定安装在第二壳体内壁上;该搜救系统及搜救方法的设计,通过对日盲紫外信标源发出的日盲紫外信号的检索,实现了对目标的快速搜寻和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04915962A
公开(公告)日:2015-09-16
申请号:CN201510336423.5
申请日:2015-06-17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IPC: G06T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T7/77 , G06T2207/10016 , G06T2207/10052
Abstract: 一种紫外可见光视频中点目标的实时检测方法,步骤为:(1)建立目标位置信息表;(2)初始化搜索参数;(3)读入图像并进行滤波;(4)二值化处理;(5)判断信息表是否为空,若为空则全图搜索紫外目标,更新信息表;(6)以信息表中候选目标点的中心位置作为搜索中心,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搜索,若有目标则更新信息表,进入步骤(7);若没有则在信息表中删除该候选目标,进入步骤(3);(7)若信息表中目标点出现的次数大于预先设定的阈值n则报警,并与可见光该帧图像进行融合;(8)重复步骤(3)至(7),直至完成对视频中所有图像帧的处理。本发明能有效降低虚警概率,提高目标的检测概率,并能准确的对目标进行定位分析。
-
公开(公告)号:CN103472580A
公开(公告)日:2013-12-25
申请号:CN201310383131.8
申请日:2013-08-29
Applicant: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Abstract: 一种基于压缩光学的光束穿舱系统,该系统包括压缩光学系统、穿舱通道,穿舱通道包括近紫外-可见-中波红外窗口和长波红外窗口两个通道;系统工作时,首先通过压缩光学系统将大口径的入射平行光压缩成小口径的出射平行光,并通过穿舱通道将小口径的出射平行光从非密封舱引到密封舱内,实现小口径平行光的穿舱,航天员密封舱内参与工作。利用光束穿舱系统可以将大口径入射平行光以小口径平行光引导舱内,大大降低了航天员出舱操作的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