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7016215B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710285408.1
申请日:2017-04-2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势能最小的装配位姿计算方法,能够获得满足实际工况的装配零件间唯一的一组接触点,不仅解决了平面之间的接触问题,而且解决了柱面、球面等曲面与平面间、曲面与曲面间的接触问题。该方法根据实际装配工况建立势能映射矩阵,将待装配面在测量坐标下的点映射到装配坐标系下并以势能形式表征;在约束条件下,以空间微运动为变量,建立总势能最小的优化模型,利用骨干粒子群算法获得最优解,利用最优解逆求出测量坐标系下两个零件的接触点坐标值,获得满足实际工况的装配零件间唯一的一组接触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370153A
公开(公告)日:2017-02-01
申请号:CN201610781577.X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零件间接触形变及接触应力测量装置与方法,测量不透光且有一定厚度的金属零件间的接触形变及接触应力。压板的下表面上具有与试件接触面上的接触区域相匹配的接触凸台;试件上表面为接触面,接触面上的非接触区域处粘贴应变计;液压缸固定在框架底面上;压板、粘贴应变计的试件、力传感器以及方向调节部件,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放置在液压缸上;其中压板下表面与试件的接触面匹配贴合,压板上表面与框架上端内表面贴合;应变计通过应变计连接线连接至应变仪;手动液压杆连接至液压缸;三坐标测量仪测头通过框架上的腰型通孔、压板上的圆形通孔接触试件的接触面;方向调节部件用于调节液压缸力的输出方向使其垂直向上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06354942A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申请号:CN201610779936.8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熵理论的装配接触应力分布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针对待测零件,建立测量坐标系和三维实体模型,对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单元网格划分,计算各单元体的应变能密度;依据每个单元应变能密度计算总体熵估计值、总体极大熵、总体正规化熵值Hs;判断Hs是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则以Hs作为评价指标,评价待测零件表面装配应力分布均匀性;否则继续下述步骤;在测量坐标系下,垂直于z轴建立多个截面;找到凸包数量和凸包面积占待测零件表面面积比率最大截面,计算该截面上的凸包高度熵估计值、凸包高度极大熵、凸包高度正规化熵值Hcs;建立评价指标Ec:Ec=AHS+BHCS;采用评价指标Ec评价待测零件表面装配应力分布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354942B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610779936.8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熵理论的装配接触应力分布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针对待测零件,建立测量坐标系和三维实体模型,对三维实体模型进行有限元单元网格划分,计算各单元体的应变能密度;依据每个单元应变能密度计算总体熵估计值、总体极大熵、总体正规化熵值Hs;判断Hs是否大于或者等于设定阈值,若是则以Hs作为评价指标,评价待测零件表面装配应力分布均匀性;否则继续下述步骤;在测量坐标系下,垂直于z轴建立多个截面;找到凸包数量和凸包面积占待测零件表面面积比率最大截面,计算该截面上的凸包高度熵估计值、凸包高度极大熵、凸包高度正规化熵值Hcs;建立评价指标Ec:Ec=AHS+BHCS;采用评价指标Ec评价待测零件表面装配应力分布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441133B
公开(公告)日:2019-04-16
申请号:CN201610781612.8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1B1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学测微仪的轴孔配合间隙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实现了轴和孔在装配过程中的实时测量。装置具体为:一号基座、二号基座和三轴位移台顺次安装在实验底板上;轴套套在待测轴上,轴套通过待测轴安装支座固定安装在二号基座,使得待测轴平行于实验底板,待测轴一端朝向一号基座伸出、另一端朝向三轴位移台伸出。力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安装组件安装在一号基座上,并在传感器安装组件的控制下做上下直线运动,待测轴朝向一号基座伸出部分位于力传感器的直线运动路径下方。光学测微仪安装在三轴位移台上,通过三轴位移台的调整,使得待测轴朝向三轴位移台伸出部分位于光学测微仪的测量区域中。
-
公开(公告)号:CN106370153B
公开(公告)日:2018-11-13
申请号:CN201610781577.X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零件间接触形变及接触应力测量装置与方法,测量不透光且有一定厚度的金属零件间的接触形变及接触应力。压板的下表面上具有与试件接触面上的接触区域相匹配的接触凸台;试件上表面为接触面,接触面上的非接触区域处粘贴应变计;液压缸固定在框架底面上;压板、粘贴应变计的试件、力传感器以及方向调节部件,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放置在液压缸上;其中压板下表面与试件的接触面匹配贴合,压板上表面与框架上端内表面贴合;应变计通过应变计连接线连接至应变仪;手动液压杆连接至液压缸;三坐标测量仪测头通过框架上的腰型通孔、压板上的圆形通孔接触试件的接触面;方向调节部件用于调节液压缸力的输出方向使其垂直向上输出。
-
公开(公告)号:CN107016215A
公开(公告)日:2017-08-04
申请号:CN201710285408.1
申请日:2017-04-27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势能最小的装配位姿计算方法,能够获得满足实际工况的装配零件间唯一的一组接触点,不仅解决了平面之间的接触问题,而且解决了柱面、球面等曲面与平面间、曲面与曲面间的接触问题。该方法根据实际装配工况建立势能映射矩阵,将待装配面在测量坐标下的点映射到装配坐标系下并以势能形式表征;在约束条件下,以空间微运动为变量,建立总势能最小的优化模型,利用骨干粒子群算法获得最优解,利用最优解逆求出测量坐标系下两个零件的接触点坐标值,获得满足实际工况的装配零件间唯一的一组接触点。
-
公开(公告)号:CN106441196A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610779938.7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1B21/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B2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摩擦力的轴孔配合间隙测量装置及方法,方案如下:支撑架由一个固定板及其两侧平行安装的两个支撑板组成,支撑板一端固定在固定板侧边、另一端设有垂直于支撑板的安装面。其中直线位移台和两个升降台从右往左顺次安装在实验台面包板上,两个升降台平行;支撑架的固定板安装在直线位移台上、支撑板平行于直线位移台的直线位移方向,支撑架上的安装面位于两个升降台之间;推板平行于安装面设置,且推板右侧与安装面之间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推板中心开设中心通孔;两个导向轴支座平行、且分别固定在两个升降台上,待测轴穿过推板的中心通孔、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导向轴支座;轴套套接在待测轴上,且轴套位于推板左侧。
-
公开(公告)号:CN109766511A
公开(公告)日:2019-05-17
申请号:CN201811481705.4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6F17/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考虑变形误差的接触关系模型和装配误差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获得两个待装配面的几何形貌的参数化表征;步骤二、根据两个待装配面的几何形貌计算待装配面在未变形情况下的初始接触点;步骤三、根据初始接触点建立两个待装配面之间的受力平衡模型,变形与受力关系模型以及变形后的几何关系模型;步骤四、求解受力平衡模型、变形与受力关系模型以及变形后的几何关系模型得到装配位姿和装配后的几何误差以及变形误差,能够综合考虑装配面的几何误差和变形误差,计算得到最终的装配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06441196B
公开(公告)日:2018-11-09
申请号:CN201610779938.7
申请日:2016-08-30
Applicant: 北京理工大学
IPC: G01B21/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摩擦力的轴孔配合间隙测量装置及方法,方案如下:支撑架由一个固定板及其两侧平行安装的两个支撑板组成,支撑板一端固定在固定板侧边、另一端设有垂直于支撑板的安装面。其中直线位移台和两个升降台从右往左顺次安装在实验台面包板上,两个升降台平行;支撑架的固定板安装在直线位移台上、支撑板平行于直线位移台的直线位移方向,支撑架上的安装面位于两个升降台之间;推板平行于安装面设置,且推板右侧与安装面之间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推板中心开设中心通孔;两个导向轴支座平行、且分别固定在两个升降台上,待测轴穿过推板的中心通孔、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个导向轴支座;轴套套接在待测轴上,且轴套位于推板左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