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数控机床质量性能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615109A

    公开(公告)日:2018-10-02

    申请号:CN201810355305.2

    申请日:2018-04-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数控机床质量性能评价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00、依据数控机床的本质特征来定义数控机床的质量;步骤200、将数控机床的质量分解成参数化形式,即为质量参数;步骤300、质量参数分为数控机床的刚度性能参数、热敏感性参数、可靠性参数、绿色度参数和人机工程参数;步骤400、根据质量参数对应进行质量评价,得到机床质量评价标准的质量性能指数;步骤500、建立网络化的数控机床质量评价平台,对数控机床质量进行了分析和参数分解,建立了数控机床质量指数化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用户为目标,基于互联网对数控机床质量进行网络化评价。

    凸轮磨削加工过渡廓形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07160A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410014194.0

    申请日:2014-01-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4B19/125 B24B5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凸轮磨削加工过渡廓形规划方法,根据非圆分层多次磨削原理,瞬态磨除量由瞬态磨削接触面积和切点处切向速度决定的,仅仅靠调整转速来控制磨除量会带来联动轴速度不必要加减速的影响,所以本发明通过分析凸轮的分层多次磨削加工模式,认为瞬态磨削接触面积由目标廓形和前层磨削形成廓形共同决定,提出由目标廓形为出发点,逐点按磨削接触面积要求依次规划分层多次磨削的中间过渡廓形,从而为实现磨削接触面积和转速双重手段控制瞬态磨除量提供技术基础。

    非圆曲面XY直驱加工廓形误差交叉耦合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69748B

    公开(公告)日:2016-09-28

    申请号:CN201410068757.4

    申请日:2014-0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控加工控制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非圆曲面XY直驱加工廓形误差交叉耦合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顺次耦接的X轴指令接收单元、X轴位置控制器、X轴电机驱动单元和X轴传感器,顺次耦接的Y轴指令接收单元、Y轴位置控制器、Y轴电机驱动单元和Y轴传感器,以及前馈交叉耦合控制器;其中,前馈交叉耦合控制器根据各轴的跟踪误差经耦合计算后获得廓形误差,由前馈PID调节得出补偿控制量,再按各轴耦合增益将补偿量分别分配给各轴电机驱动单元以产生实时附加补偿作用。本发明可根据X、Y轴的跟踪误差较准确的计算复杂凹凸轨迹的廓形误差并进行反馈控制,大幅降低了非圆曲面XY直驱平的廓形误差,是提高非圆曲面加工精度的有效方法。

    X-C直驱磨削廓形误差非线性耦合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69751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69033.1

    申请日:2014-0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控加工控制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X-C直驱磨削廓形误差非线性耦合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CNC插补器,顺次耦接的X轴电机控制单元、X轴电机驱动单元、X轴直线电机和X轴直线光栅,顺次耦接的C轴电机控制单元、C轴电机驱动单元、C轴力矩电机和C轴圆光栅,以及非线性耦合控制器;其中,非线性耦合控制器根据各轴指令位置及反馈的位置结果得到各轴跟踪误差,经耦合计算后获得廓形误差,随后按各轴耦合增益将补偿量分别分配给各轴电机驱动单元。本发明能够根据平面曲线轮廓零件X-C磨削加工特点快速地计算廓形误差并提供补偿系数,可以有效提高X-C直驱平磨削台的轮廓加工精度。

    非圆曲面XY直驱加工廓形误差交叉耦合控制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869748A

    公开(公告)日:2014-06-18

    申请号:CN201410068757.4

    申请日:2014-02-2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数控加工控制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非圆曲面XY直驱加工廓形误差交叉耦合控制系统及方法,包括:顺次耦接的X轴指令接收单元、X轴位置控制器、X轴电机驱动单元和X轴传感器,顺次耦接的Y轴指令接收单元、Y轴位置控制器、Y轴电机驱动单元和Y轴传感器,以及前馈交叉耦合控制器;其中,前馈交叉耦合控制器根据各轴的跟踪误差经耦合计算后获得廓形误差,由前馈PID调节得出补偿控制量,再按各轴耦合增益将补偿量分别分配给各轴电机驱动单元以产生实时附加补偿作用。本发明可根据X、Y轴的跟踪误差较准确的计算复杂凹凸轨迹的廓形误差并进行反馈控制,大幅降低了非圆曲面XY直驱平的廓形误差,是提高非圆曲面加工精度的有效方法。

    一种混联结构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公开(公告)号:CN115179047A

    公开(公告)日:2022-10-14

    申请号:CN202211074325.5

    申请日:2022-09-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联结构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包括床身、主轴、铣刀库、多轴铣削平台、Z向进给平台、尾座、X向进给平台和车刀架。所述车刀架安装在X向进给平台上,所述X向进给平台安装在Z向进给平台上,车削刀具可沿X、Z两方向移动。所述多轴铣削平台安装在Z向进给平台上,与车刀架相对,分别位于主轴两侧,所述多轴铣削平台由固定板、活动板、铣削轴头、电动推杆、球铰等构成,通过改变六个电动推杆的伸缩长度,可驱动铣削轴头进行位姿变换。本发明采用了并联与串联结合的混联结构设计,结构紧凑、运动灵活,可实现车削、钻孔、铰孔及五轴铣削等加工方式,适用于复杂曲面、复杂结构零件的加工。

    一种高墙作业设备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661303A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810443844.1

    申请日:2018-05-1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高墙作业设备,该设备包括:移动作业平台和墙面作业装置;墙面作业装置,用于在移动作业平台的带动下在墙面上全方位移动,并在预设定位点处对墙面进行作业;移动作业平台,用于带动墙面作业装置在墙面上的多个定位点之间移动,并在到达每一个定位点时,通过与屋顶和地面连接的牵引绳索将自身固定在屋顶和地面之间。通过该实施例方案,提高了高墙作业设备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提高了作业期间的安全性。

    一种用于机床的非线性刚度测量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8627309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355307.1

    申请日:2018-04-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机床的非线性刚度测量方法及装置,方法为:首先在机床工作台上对模拟刀柄施加负载,并且测量机床主轴端部的位移,获得机床主轴的变形与力负载的曲线;通过分析机床主轴端部的变形与力负载曲线的斜率,评价机床的综合刚度;通过测量系统连续加力来测出机床主轴的连续变形曲线,获得机床整体刚度参数,测量装置包括机床工作台和主轴,主轴上安装有模拟刀柄,模拟刀柄的柄身上通过轴承套装有滚子,滚子的相对侧设置有加载装置,模拟刀柄相对于加载装置的一侧设置有位移传感装置,还包括一个数控系统,通过闭环系统和位移传感器的精准测量,实现了更理想化的非线性刚度测量,也更直观的展现机床的刚度。

    一种回转类非圆轮廓零件磨削加工半实物仿真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06681271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510753299.2

    申请日:2015-11-0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B19/19 G05B2219/451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转类非圆轮廓零件磨削半实物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包括控制模块和运动模块,所述的控制模块包括Dspace设备、数据总线、控制器面板和仿真计算机;所述的运动模块包括电机固定座、伺服电机、联轴器、支撑轴承、滚珠丝杠、固定支架、直线电机、圆光栅角度测量仪、滑块、直线导轨、光栅尺位移传感器等,控制模块可用于创建非圆轮廓零件的控制模型,运动模块根据所建立的控制模型运动,实现X-C联动形成非圆轮廓轨迹。解决了回转类非圆轮廓零件X-C联动磨削加工协调控制及控制算法开发调试在磨床数控控制系统上不能实现的问题。

    凸轮磨削加工过渡廓形规划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707160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410014194.0

    申请日:2014-01-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凸轮磨削加工过渡廓形规划方法,根据非圆分层多次磨削原理,瞬态磨除量由瞬态磨削接触面积和切点处切向速度决定的,仅仅靠调整转速来控制磨除量会带来联动轴速度不必要加减速的影响,所以本发明通过分析凸轮的分层多次磨削加工模式,认为瞬态磨削接触面积由目标廓形和前层磨削形成廓形共同决定,提出由目标廓形为出发点,逐点按磨削接触面积要求依次规划分层多次磨削的中间过渡廓形,从而为实现磨削接触面积和转速双重手段控制瞬态磨除量提供技术基础。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