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49960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182057.2

    申请日:2022-02-25

    Inventor: 张志锋 刘鹤 郭亮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端针对基站所广播同步信号发送的信号强度指示测量;将所述信号强度指示测量输入至非监督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数字预编码和模拟预编码,其中,所述非监督神经网络模型是采用样本信号强度指示测量进行训练,并且基于吞吐量损失函数进行优化得到;基于所述数字预编码和模拟预编码采用混合束波赋形方式对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向所述终端发射所述输出信号。本方案在保证信号传输的准确率的同时,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效率。从而在保证信号传输的吞吐量的同时,无需大规模的信道信息反馈,减少采用混合束波赋形的信号传输的资源消耗。

    吸顶天线
    2.
    发明公开
    吸顶天线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4300831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210062592.4

    申请日:2022-01-19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顶天线,包括:反射板;支撑板,和反射板固定在一起,支撑板所在的平面和反射板所在的平面垂直;辐射阵子,贴覆在支撑板上;其中,辐射阵子包括衬底、位于衬底上的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和第三辐射体;两个第二辐射体分别位于第一辐射体两侧,第一辐射体和两个第二辐射体通过第三辐射体电连接在一起;接地板,贴覆在支撑板上,位于反射板和辐射阵子之间,且和反射板绝缘设置;接头,固定在支撑板上,位于接地板远离反射板的一侧,且与第三辐射体靠近反射板的一侧电连接;其中,第一辐射体、第二辐射体和第三辐射体均为网格线状结构。该吸顶天线的辐射频带宽度大,辐射全向性好,且具备隐蔽性高以及美观的特点。

    移相器和天线设备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9977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003139.0

    申请日:2023-01-03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移相器和天线设备,属于天线技术领域,本公开的移相器包括移相器包括第一介质基板、第二介质基板、第三介质基板、可调电介质层,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信号传输线和第一参考电极;第一介质基板与第二介质基板相对设置;第三介质基板上具有凹槽部,第二介质基板位于凹槽部内,且第三介质基板的介电常数小于第二介质基板的介电常数;第一电极层设置在第一介质基板,第二电极层设置在第二介质基板;第一参考电极位于第三介质基板背离第一介质基板的一侧,信号传输线位于第三介质基板靠近第一介质基板的一侧,并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中的一者电连接;第一参考电极与信号传输线在第一介质基板所在平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透明天线及通信设备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686168A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180004384.2

    申请日:2021-12-31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透明天线及通信系统,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公开的透明天线,其包括:介质层,具有沿其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导电层,设置在所述介质层的第一表面上;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至少一条第一馈线和至少一条第二馈线;第二导电层,设置在所述介质层的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导电层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开口;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介质层上的正投影的轮廓,与一条所述第一馈线和一条所述第二馈线在所述介质层上的正投影相交,且所述第一馈线和所述第二馈线在所述介质层上的正投影延伸至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介质层的正投影内;所述第一馈线和所述第二馈线的馈电方向不同。

    透明增透膜层及贴片天线结构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417793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111680477.5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增透膜层及贴片天线结构。该透明增透膜层包括多个增透模组;多个增透模组按照预设阵列排布,其中,预设阵列为使透明增透膜层达到预设频段时所需的阵列;每个增透模组包括多个中心对称分布的闭合环形薄膜和金属网格,多个闭合环形薄膜的对称中心为增透模组的中心点;每相邻两个闭合环形薄膜的边缘位置连接,且多个闭合环形薄膜围成密闭空腔,金属网格填充在密闭空腔中,其中,闭合环形薄膜为透明结构。这样,通过该透明增透膜层不仅可以保证光线的正常透光,而且在将透明增透膜层放置在外部辐射元件的一侧时,可以有效增加外部辐射元件接收和发送的信号强度。

    透明天线装置
    6.
    发明公开
    透明天线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417790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111680469.0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明天线装置。该透明天线装置包括的寄生辐射组件包括天线罩和寄生辐射天线,寄生辐射天线固定在天线罩的罩面上,主辐射组件固定在反射组件和天线罩之间;封装壳体为顶部开口的壳体,寄生辐射组件、主辐射组件和反射组件安装在封装壳体的内腔中;支撑外框包括遮挡片,遮挡片包覆在封装壳体的第一侧壁的第一位置,封装壳体、寄生辐射组件、主辐射组件、反射组件均为透明结构,遮挡片为非透明结构。这样,在建筑外墙的颜色进行契合的同时,可以隐藏掉透明天线的内部结构,进而在保证透明天线透明部分的整洁度的同时,使得透明天线在外形和结构上不会凸出于建筑外墙,进而降低天线被破坏的风险。

    移相器及电子装置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9977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310006063.7

    申请日:2023-01-03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相器及电子装置。该移相器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可调谐介质、导电结构、第一传输线、第二传输线和绑定区;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层叠设置,且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具有间隙,第一基板具有朝向第一基板的第一安装面,第一基板具有朝向第一基板的第二安装面;第一传输线设置在第一安装面上,第二传输线和绑定区设置在第二安装面上;可调谐介质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导电结构连接在可调谐介质上,且位于第一基板与第一基板之间,第一传输线通过导电结构和绑定区电连接,第二传输线和绑定区电连接。这样,不仅可以使得移相器的量产性得到提升,进而降低移相器的生产制造成本,而且降低移相器的体积。

    一种天线单元、电子设备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864970A

    公开(公告)日:2023-10-10

    申请号:CN202210313360.1

    申请日:2022-03-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天线单元、电子设备,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该天线单元的辐射宽度大,剖面较低,且具备隐蔽性高以及美观的特点。该天线单元包括:接地层以及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接地层上的支撑层、第一辐射层、介质层和第二辐射层;所述第一辐射层包括第一衬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靠近所述介质层一侧的第一辐射体和馈线,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馈线电连接;所述第二辐射层包括第二衬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衬底靠近所述介质层一侧的第二辐射体;其中,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分别在所述支撑层上的正投影有交叠、且所述第一辐射体和所述第二辐射体均包括网格线状结构。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499605B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210182057.2

    申请日:2022-02-25

    Inventor: 张志锋 刘鹤 郭亮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接收端针对基站所广播同步信号发送的信号强度指示测量;将所述信号强度指示测量输入至非监督神经网络模型,得到数字预编码和模拟预编码,其中,所述非监督神经网络模型是采用样本信号强度指示测量进行训练,并且基于吞吐量损失函数进行优化得到;基于所述数字预编码和模拟预编码采用混合波束赋形方式对传输数据进行编码,向所述终端发射所述输出信号。本方案在保证信号传输的准确率的同时,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效率。从而在保证信号传输的吞吐量的同时,无需大规模的信道信息反馈,减少采用混合波束赋形的信号传输的资源消耗。

    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4448478A

    公开(公告)日:2022-05-06

    申请号:CN202210181731.5

    申请日:2022-02-25

    Inventor: 刘鹤 张志锋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的信号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发射端与接收端之间的信道矩阵;将信道矩阵输入至混合波束赋形模型进行处理,其中,混合波束赋形模型包括:奇异值分解模型和权重计算模型,奇异值分解模型是用于将信道矩阵分解为奇异特征值和奇异特征向量,权重计算模型是用于基于奇异特征值和奇异特征向量进行预测得到预编码权重值;根据信道权重值将传输数据在天线阵列上进行混合波束赋形,向接收端发射传输数据相对应的输出信号。本公开基于深度神经网络进行信道矩阵的奇异值分解,大大地减少了预编码权值计算过程中涉及到的计算复杂度,简化了混合波束赋形系统的计算流程提升了系统工作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