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和组装连接器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1034774B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0710006111.3

    申请日:2007-01-3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514 H01R13/506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连接器,其中另一连接器外壳可通用于一个单一型连接器外壳和一个分体型连接器外壳。阴性外壳(10)分成第一和第二块(15A、15B),通过将第二块(15B)的肋板(27)安装到第一块(15A)的燕尾槽(19)中,可以将该第一块和第二块一体结合。在两个块(15A、15B)一体结合的情况下,形成直到阴性外壳(10)中的燕尾槽(19)和肋板(27)的突舌形端子插入通道(29)。这使得阳性突舌(13)能够进入突舌形端子插入通道(29),并防止它们干扰阴性外壳(10),因此阳性外壳(11)可以通用于单一型阴性外壳(40)和分体型阴性外壳(10)。

    阴端子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326910A

    公开(公告)日:2019-02-12

    申请号:CN201810802255.8

    申请日:2018-07-20

    Inventor: 天野敬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阴端子,能够通过缩短往低导电率的阳端子流动的电流的电流路径,并增加往高导电率的阴端子流动的电流的电流路径,从而抑制阴阳端子间的电阻。一种阴端子(10),其与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阳侧主体部(41)的阳端子(40)嵌合,阴端子具备:阴侧主体部(11),阳侧主体部从前方插通到阴侧主体部;弹性接触片(23),其从相对于阴端子与阳端子的嵌合方向交叉的一方的方向与阳侧主体部发生弹性接触;接受部(16),其从与一方的方向相反的另一方的方向与阳侧主体部抵接,作为接受部与阳侧主体部的触点的接受侧触点部(19)位于比作为弹性接触片与阳侧主体部的触点的接触片侧触点部(27)靠前方的位置。

    端子配件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3378440B

    公开(公告)日:2015-09-23

    申请号:CN201310019953.8

    申请日:2013-0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187 H01R13/113

    Abstract: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高辅助簧片的根部的刚性。端子配件(T)具有配对端子(M)进入的方筒部(2)。在方筒部(2)内配置有:朝向后方延伸的舌片(11);和辅助簧片(15),从底板(3)进行切折而成,朝向前方延伸并与舌片(11)一起挠曲变形。在辅助簧片(15)的根部形成有从底板(3)向方筒部(2)的内侧进行敲击而成的支撑台部(35)。该支撑台部(35)中,宽度方向两侧部与底板(3)连接。辅助簧片(15)的根部通过形成支撑台部(35)而从底板抬起,因此即便辅助簧片(15)发生挠曲也可避免根部从底板突出。

    端子配件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78440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310019953.8

    申请日:2013-0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187 H01R13/113

    Abstract: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高辅助簧片的根部的刚性。端子配件(T)具有配对端子(M)进入的方筒部(2)。在方筒部(2)内配置有:朝向后方延伸的舌片(11);和辅助簧片(15),从底板(3)进行切折而成,朝向前方延伸并与舌片(11)一起挠曲变形。在辅助簧片(15)的根部形成有从底板(3)向方筒部(2)的内侧进行敲击而成的支撑台部(35)。该支撑台部(35)中,宽度方向两侧部与底板(3)连接。辅助簧片(15)的根部通过形成支撑台部(35)而从底板抬起,因此即便辅助簧片(15)发生挠曲也可避免根部从底板突出。

    端子零件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3378439A

    公开(公告)日:2013-10-30

    申请号:CN201310019824.9

    申请日:2013-01-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R13/11 H01R13/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零件,使端子零件的成品率提高。在方筒部(2)的顶板(8)的延伸端缘部一边保持板厚一边向方筒部的内侧敲击而形成敲击部(19)。该敲击部的内表面处于与顶板侧触点部(18)的突出端的高度位置等高的位置,且使敲击部的外表面与所述触点部周边的顶板的内表面的高度位置等高。在第二侧板(5)的上端缘与底板(3)大致平行地从该上端缘折弯而延伸形成按压部(9),且该按压部与敲击部的外表面抵接。不降低敲击部本身的板厚而只设定相当于板厚的量的高度差,从而使按压部不向高度方向从顶板突出。并且,由于不存在与敲击部的薄壁化相伴的延伸,所以能够使展开状态下相邻的端子零件(T1)之间尽可能地接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