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94095A
公开(公告)日:2020-11-27
申请号:CN202010739201.9
申请日:2020-07-28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值机车站的布置结构,包括双岛式站台,第一主线,第二主线,第一到发线,第二到发线和停车线;所述第一主线和第二主线位于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之间,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分别位于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的外侧,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分别与第一主线和第二主线连接,停车线位于第一主线和第二主线之间,且第一主线和第二主线分别与停车线的两端连接。该发明通过改变站台和配线的连接和布置形式,将到发线调整到主线外侧,将单岛式站台调整为双岛式布置,并增加一处停车线,在满足值机车站平行进路的同时,可兼顾折返和停车的功能,不仅保证了车站的高质量客服水平,还大大的提高了行车组织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8189845A
公开(公告)日:2018-06-22
申请号:CN201711447257.1
申请日:2017-12-27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第一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连接,第一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一端相连;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一端分别通过道岔与第二梯形咽喉区的基准轨道连接,第二梯形咽喉区中其余轨道的另一端分别与运用库中多条轨道的另一端相连;第一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和所述第二梯形咽喉区中轨道对称布置。本发明提供的轨道交通停车场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使用梯形咽喉区轨道布置结构的车站形状更接近规整的矩形,降低了站场布置的难度,同时更利于上盖开发,带动区域活力,创造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3378260A
公开(公告)日:2021-09-10
申请号:CN202110559895.2
申请日:2021-05-2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基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道路减速带设计方法,包括:构建车辆段道路BIM三维模型;利用车辆段道路三维模型中的道路中心线空间线位和存储在表格内的减速带所在位置道路里程信息,构建全工程减速带工点骨架;根据全工程减速带工点骨架作,构建减速带节段骨架;构建减速带节段主体结构三维模型和减速带节段三维骨架坐标系;将构建的减速带节段主体结构三维模型和坐标系与中构建减速带节段骨架,生成工程所有的道路减速带BIM模型。本发明通过与道路BIM模型设计相结合,以道路中心线空间线位为基础,利用存储于表格内的减速带位置信息及断面尺寸信息,实现全工程范围内的减速带BIM模型参数化的构建,提升了道路减速带的设计手段。
-
公开(公告)号:CN110654400A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911047237.4
申请日:2019-10-3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包括由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构成的双岛式站台,车辆段,以及分别向双岛式站台两端延伸的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两条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位于内侧,外侧为两到发线,两到发线分别与第一线路的上、下行正线连接;车辆段靠近第二线路设置,车辆段的两条出入段线通过两组交叉渡线分别与两条到发线连接。该发明中接轨站采用双岛四线布置,两条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位于内侧,外侧到发线为收发车进路,并通过两个出入段线实现车辆段向两条线路双向收发车,且收发车车辆进路不影响正线行车;同时外侧到发线还可兼作为越行站待避线,适用于本站客流较小时车辆在本站实现越行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8622107A
公开(公告)日:2018-10-09
申请号:CN201810697223.6
申请日:2018-06-29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出入线接轨布置结构,包括用于车辆通行的正线、出入线、设置于所述正线上的接轨车站、以及位于所述正线一侧的车辆段;所述出入线的一端在所述接轨车站处与所述正线接轨,所述出入线的另一端采用高架敷设的方式与所述正线相互立交后与所述车辆段相接。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出入线接轨布置结构,将正线设置于地下,出入线采用高架敷设的形式与正线相互立交,不仅可缩短明挖段长度、减少建构筑物的迁改、节约工程投资、便于工程的实施,还可压缩收发列车的两条正线之间的线间距,减小联络通道的实施难度,便于联络通道的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10654400B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1911047237.4
申请日:2019-10-3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兼顾越行功能的轨道交通接轨站配线系统,包括由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构成的双岛式站台,车辆段,以及分别向双岛式站台两端延伸的第一线路和第二线路;两条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位于内侧,外侧为两到发线,两到发线分别与第一线路的上、下行正线连接;车辆段靠近第二线路设置,车辆段的两条出入段线通过两组交叉渡线分别与两条到发线连接。该发明中接轨站采用双岛四线布置,两条线路的上下行正线位于内侧,外侧到发线为收发车进路,并通过两个出入段线实现车辆段向两条线路双向收发车,且收发车车辆进路不影响正线行车;同时外侧到发线还可兼作为越行站待避线,适用于本站客流较小时车辆在本站实现越行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07804324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1711117281.9
申请日:2017-11-1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尽端双线式洗车线布置结构,包括车辆段运用库,以及与运用库并列设置的洗车库,运用库的咽喉区设置有沿主方向布置的出段线和入段线,出段线和入段线之间通过交叉渡线相连;入段线的外侧设有洗车线,洗车线前端通过设置在入段线上的第七道岔与入段线相连;洗车线前端外侧设置待洗线,待洗线的一端设有第九道岔,待洗线通过所述第九道岔与洗车线前端远离洗车库的一端相连,待洗线的另一端通过第十道岔与洗车线前端靠近洗车库的一端相连。本发明通过在洗车线外侧增设一条待洗线,减少列车对洗车线长时间的反复占用,减小两次洗车最小间隔时间,提高洗车作业的连贯性,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洗车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8661377A
公开(公告)日:2018-10-16
申请号:CN201810635723.7
申请日:2018-06-2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双层车辆段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双层车辆段结构包括地面一层停车列检库库房(1)、地面二层检修库库房(2)、一层与二层联络线轨道(3)、入段线轨道(4)、出段线轨道(5)、渡线轨道(6、71、72);通过上下层联络线轨道与库房咽喉区结构的合理设置,更加高效地节约段场用地,降低咽喉区上盖成本,缩短咽喉区整体长度,增加选址灵活性,尤其适用于轨道交通线路段场选址困难、用地狭小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07804324A
公开(公告)日:2018-03-16
申请号:CN201711117281.9
申请日:2017-11-1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1B1/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城市轨道交通尽端双线式洗车线布置结构,包括车辆段运用库,以及与运用库并列设置的洗车库,运用库的咽喉区设置有沿主方向布置的出段线和入段线,出段线和入段线之间通过交叉渡线相连;入段线的外侧设有洗车线,洗车线前端通过设置在入段线上的第七道岔与入段线相连;洗车线前端外侧设置待洗线,待洗线的一端设有第九道岔,待洗线通过所述第九道岔与洗车线前端远离洗车库的一端相连,待洗线的另一端通过第十道岔与洗车线前端靠近洗车库的一端相连。本发明通过在洗车线外侧增设一条待洗线,减少列车对洗车线长时间的反复占用,减小两次洗车最小间隔时间,提高洗车作业的连贯性,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洗车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212861424U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申请号:CN202021516610.4
申请日:2020-07-28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B61B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轨道交通值机车站的布置结构,包括双岛式站台,第一主线,第二主线,第一到发线,第二到发线和停车线;所述第一主线和第二主线位于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之间,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分别位于第一岛式站台和第二岛式站台的外侧,第一到发线和第二到发线分别与第一主线和第二主线连接,停车线位于第一主线和第二主线之间,且第一主线和第二主线分别与停车线的两端连接。该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站台和配线的连接和布置形式,将到发线调整到主线外侧,将单岛式站台调整为双岛式布置,并增加一处停车线,在满足值机车站平行进路的同时,可兼顾折返和停车的功能,不仅保证了车站的高质量客服水平,还大大的提高了行车组织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