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轮胎模拟冲击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72175B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211018184.5

    申请日:2022-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轮胎模拟冲击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本动态轮胎模拟冲击检测装置包括滚动检测装置、横向移动装置和侧倾装置,滚动检测装置包括滑动平台板、滚筒和第一驱动机构,滚筒外侧壁上固定有待测试防滑涂料样板;横向移动装置包括位于滑动平台板下方的支撑板、固定于支撑板上的滑轨以及第二驱动机构;侧倾装置包括固定于支撑板下方的倾斜平台板、位于倾斜平台板下方的支撑底座以及第三驱动机构,倾斜平台板下方具有两个斜面,两个斜面的中部通过转轴与支撑底座铰接。本动态轮胎模拟冲击检测装置模拟了轮胎的倾斜着陆以及降落场地的横向移动,提升了检测装置的性能、精度和效率,可实现实验室环境下的动态冲击检测和验证。

    一种防腐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772725A

    公开(公告)日:2024-10-15

    申请号:CN202410805551.9

    申请日:2024-06-2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涂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腐复合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防腐复合涂层包括:涂层主体和位于所述涂层主体底部的第一层防腐填料、位于所述涂层主体中部的第二层防腐填料和位于所述涂层主体表层的第三层防腐填料。本申请通过适当的工艺将混合的微胶囊呈梯度分散在基材上,形成具有多梯度微胶囊长效防腐的复合涂层。该多梯度微胶囊涂层的优点为:分层结构提供了更均匀的缓释分布,未经球磨完整的微胶囊保留了其包裹性能,增加了涂层的持久性;球磨后不完整的微胶囊和微胶囊碎片提供了局部强化的防腐蚀性能。

    一种船舶通用信息模型的管路系统模型转换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633944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623104.3

    申请日:2023-1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船舶通用信息模型的管路系统模型转换方法,所述基于船舶通用信息模型的管路系统模型转换方法包括:基于源CAD软件获取船舶管路系统模型的模型信息;根据预定标准构建系统类图通过映射建立船舶管路系统的通用信息模型数据文件;根据所述通用信息模型数据文件转换为重构后符合预定格式的模型信息。通过源CAD的所需模型信息,通过映射形成重构后符合预定格式的模型信息完成转换,有助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一种不同CAD软件中建模数据能够相互识别可视的技术问题。

    一种基于SCIM和IPDE的船舶产品数据跨单位共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35175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0804332.4

    申请日:2023-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CIM和IPDE的船舶产品数据跨单位共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船舶设计单位三维CAD系统中的产品数据按类型和专业,根据设定的粒度完整导出成STEP模型和XML文件;将各类型、各专业的STEP模型进行轻量化处理形成轻量化模型;将原始的STEP模型、STEP轻量化模型、XML文件上传至设计单位IPDE系统中管理;将设计单位IPDE中的模型按照建造单位所需的模型维度进行重组;构建产品交付树结构、产品交付包数据;将设计单位IPDE导出的交付树和交付包的XML文件以离线方式传递给建造单位;建造单位IPDE直接访问设计单位IPDE提供的交付树和交付包数据接口,以获取所需的产品数据。本发明有效减少了数据转换接口种类,提升共享产品数据的标准化水平。

    涂层材料耐动态轮胎冲击模拟试验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72174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1018178.X

    申请日:2022-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涂层材料耐动态轮胎冲击模拟试验系统及其检测方法。本涂层材料耐动态轮胎冲击模拟试验系统包括主体框架、提升装置、轮胎冲击装置、滚动检测装置、横向移动装置以及侧倾装置,提升装置安装于主体框架上方,提升装置与轮胎冲击装置连接;滚动检测装置包括滑动平台板、滚筒和第一驱动机构,滚筒外侧壁上固定有待测试防滑涂料样板;横向移动装置包括支撑板、第一滑轨和第二驱动机构;侧倾装置包括倾斜平台板、支撑底座以及第三驱动机构。本涂层材料耐动态轮胎冲击模拟试验系统,可模拟轮胎的倾斜着陆以及降落场地的横向移动,提升了检测装置的性能、精度和效率,可实现实验室环境下的动态冲击检测和验证。

    构建船体结构通用信息模型的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9939766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411957766.9

    申请日:2024-12-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构建船体结构通用信息模型的方法、系统、设备和介质,涉及船舶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定义船体结构设计元模型;根据船体结构设计元模型确定关系类图;基于关系类图构建模型数据库;根据关系类图和模型数据库,将三维模型导出为STEP文件和XML文件;基于STEP文件和XML文件,确定船体结构通用信息模型。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定义船体结构设计元模型,规范数据采集和转换的方式,将三维模型转换为中间格式的船体结构通用信息模型,方便船体结构通用信息模型在各研制单位之间有效传递,不会出现数据交换障碍以及丢失模型信息的情况。船体结构通用信息模型能够实现在集成数据环境中信息传递和重用,并且可以满足长久存储及管理的要求。

    一种用于船舶管类系统设计的参数化曲面管建库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47554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411266712.8

    申请日:2024-09-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船舶管类系统设计的参数化曲面管建库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创建管材参数化模型结构树,对管材进行曲面几何特征描述,构建曲面管;2)创建管截面曲线后沿轴线方向拉伸标准长度生成曲面管模型,定义相关参数和轴系,建立关联关系;3)定义几何图形集和管端接口等信息,发布管端几何中心轴系;4)建立管材设计表;5)在管材参数化模型结构树中添加材质信息,建立参数化模型与设计表的关联,通过属性管理实现设计表中的相关参数与模型参数集属性一一对应;6)基于管材参数化模型解析生成曲面标准件。本发明基于管材参数化模型解析生成曲面标准件,模型数据量更小,同时可大幅减少管类系统设计中的伪干涉。

    一种基于语义的模型即服务实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591102A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311580380.6

    申请日:2023-11-2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的模型即服务实现方法,以域为单位,通过系统提供的域编译功能,将域模型、类模型、类属性、类方法、关联关系、引用关系等模型数据按照模板编译生成符合JavaScript语言语法的模型脚本文件;在系统启动时,将模型脚本文件装载进系统,以服务的形式供系统中的其他模块使用。本发明实现了数据模型与软件代码的快速转换,大幅减少软件开发周期,规定了域、类、关联关系、引用关系脚本代码的生成模板,为模型代码转换提供了便利。

    大型船舶多套长轴系散布式支承轴承快速补油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57035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12971.X

    申请日:2023-11-1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船舶桨轴系统领域,公开了大型船舶多套长轴系散布式支承轴承快速补油系统。通过设置的支撑轴承加油组件、滑油管路以及取油阀,在每个散布的支承轴承所在的舱室内均布置有润滑油取油口,能确保紧急情况下支承轴承补油的快速性,提升了支承轴承的可靠性。节省了穿越不同舱室搬运润滑油的过程,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当轴系某支承轴承润滑油低于要求液位时,需对该支承轴承进行加油。由于补油柜的设计标高高于各个支撑轴承的设计标高,且还设有备用连接管路;因此本系统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利用补油泵电动泵油的加油方式和利用备用连接管路重力自流的加油方式,互为补充,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一种带弧形挡板的辊筒、研磨装置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637686A

    公开(公告)日:2023-08-25

    申请号:CN202310656333.9

    申请日:2023-06-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弧形挡板的辊筒,包括若干等间距连接于所述辊筒内壁的弧形挡板;所述弧形挡板包括连成一体的平面板和弧形板,所述平面板与所述辊筒内壁相连接,所述弧形板一端与所述平面板相连接、另一端悬空;所述弧形挡板的长度与所述辊筒的轴线长度相同。研磨过程中,所述弧形挡板拨动冷却水至各辊筒内壁,实现对冷却水的不间断收集,使辊筒表面均匀降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辊筒内冷却水通常积在内腔底部,致使辊筒内底部冷却效果较好、但顶部冷却效果不佳的问题。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辊筒整体冷却均匀性得到大幅度提升,故可连续研磨至物料细度达到指标,中间过程无需停机,大幅度提高了研磨生产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