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491745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210041131.9
申请日:2022-01-13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体排联锁块的设计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锚的水下重力、软体排联锁块的水下重力、锚与软体排联锁块之间的预设的第一摩擦系数和软体排联锁块与海底之间的预设的第二摩擦系数;根据软体排联锁块的水下重力、第一摩擦系数和第二摩擦系数,计算软体排联锁块所能抵抗拖锚的最大水下锚重;计算锚在软体排联锁块上滑移的临界拖锚力,根据临界拖锚力和最大水下锚重对软体排联锁块进行优化设计。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考虑了锚的水下重力和软体排联锁块的水下重力,结合第一摩擦系数和第二摩擦系数,提出了对软体排联锁块的抗拖锚能力的设计方法,同时提高了软体排的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9308359B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1710617706.6
申请日:2017-07-26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下电缆保护体的尺度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确定电缆施工位置和电缆施工位置的保护方案;(B)、选取护底块石的最小稳定质量;(C)、计算锚爪的刺入深度;(D)、计算保护体的深度H和宽度B;(E)、校核保护体的深度和宽度设计,首先电缆施工位置和保护方案,接着确定护底块石的最小稳定质量,通过第一方程组得出锚爪的刺入深度,根据第二方程和第三方程得出保护体的深度和宽度,完成保护体的尺度设计,最后对保护体的尺度设计进行校核,根据地质种类及锚的尺寸进行设计保护体的尺度,并根据保护方案施工使海底电缆保护体的尺度设计规范化标准化,避免靠经验设计而造成没有统一设计标准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114172107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398755.8
申请日:2021-11-22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G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海底电缆保护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联锁块软体排,包括若干呈矩阵式分布的混凝土块体和用于连接所述混凝土块体的连接绳,位于中间的混凝土块体的底部具有海底电缆容纳部;位于两侧的混凝土块体具有倾斜面,各所述混凝土块体上表面的角部以及边缘均设有倒角。本发明通过在混凝土块体上设置倾斜面,当船舶抛锚或拖锚时,锚可以在顺着倾斜面经过,而不会钩挂在混凝土联锁块软体排内;同时,在各混凝土块体上表面的角部及边缘处设置倒角,不会因为尖锐的边角而使锚钩挂在混凝土联锁块软体排内。
-
公开(公告)号:CN110912067A
公开(公告)日:2020-03-24
申请号:CN201911230782.7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G9/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建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压电缆通道,包括提升管道、第一工作井、第二工作井以及至少一条连接管道,所述第一工作井和所述第二工作井通过连接管道相连,所述提升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工作井相连,所述提升管道与海平面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一工作井和所述第二工作井均包括由工作井底板和若干工作井侧壁围合形成的容纳腔以及盖设在所述容纳腔上的工作井盖板,与所述连接管道和所述提升管道相连的侧壁上设有连接通孔。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高压电缆通道,结构简单,组建工序简单且结构牢固,便于快速铺设。
-
公开(公告)号:CN105003395B
公开(公告)日:2018-07-20
申请号:CN201510446779.4
申请日:2015-07-24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式风机运动性能的试验模型及试验方法,试验模型包括水池、浮式风电机组模型、造风系统、造波系统以及造流系统。浮式平台模型通过系泊系统模型与水池相连接。造风系统与所述风力机模型的风轮叶片相对设置,且造风系统的输出风场的风场截面涵盖了风轮叶片所运行的区域,造风系统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装置。造波系统以及造流系统均与风轮叶片相对设置、且位于风轮叶片的同一侧,造波系统以及造流系统位于水池一端,造波系统及所述造流系统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通过本发明试验模型进行试验,能够提供相对真实准确的验证数据,如此能够评价原型浮式风电机组的动力性能,且试验周期短、成本低和风险小。
-
公开(公告)号:CN118070518A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208344.5
申请日:2024-02-26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林睿 , 张振 , 闫琪 , 徐伟 , 黄寅茂 , 陆莹 , 聂卫平 , 李炬添 , 赵陆尧 , 曾广璇 , 王泽民 , 杨努迪 , 潘子逸 , 蔡彦枫 , 李元曦 , 刘刚 , 王鹏宇 , 邢智翔 , 陈严弢
IPC: G06F30/20 , G06F30/10 , G06F113/06 , G06F113/16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考虑海缆本体热参数动态变化特性的海缆优化选型方法,包括:搭建海缆的大电流温升实验系统,调整环境组分对不同敷设场景进行模拟,获取温升数据;建立等效热路模型,并根据温升数据获取等效热路模型中热参数的热参数反演结果;建立不同敷设场景下海缆的电‑磁‑热‑流体的多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并根据热参数反演结果,设置不同敷设场景下的海缆本体热参数;根据输送容量要求和不同敷设场景下的海缆本体热参数,获取海缆截面的截面选型;采用本发明能够提高海缆选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同时降低海缆选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873738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0785471.7
申请日:2023-06-29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定或可移动的桥架或龙门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吊装架以及管廊GIL管道检修吊运装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吊装架,其通过位置同步模块能够识别配合使用的相邻吊装架的吊钩位置,进而控制调整起吊驱动模块、横移驱动模块以使配合使用的吊装架的吊钩位置对应,方便吊钩位置的调整和控制,这样能够使管道在起吊时以确定的姿态吊起,进而提高了吊运过程中的方便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491745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041131.9
申请日:2022-01-13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软体排联锁块的设计方法和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锚的水下重力、软体排联锁块的水下重力、锚与软体排联锁块之间的预设的第一摩擦系数和软体排联锁块与海底之间的预设的第二摩擦系数;根据软体排联锁块的水下重力、第一摩擦系数和第二摩擦系数,计算软体排联锁块所能抵抗拖锚的最大水下锚重;计算锚在软体排联锁块上滑移的临界拖锚力,根据临界拖锚力和最大水下锚重对软体排联锁块进行优化设计。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通过考虑了锚的水下重力和软体排联锁块的水下重力,结合第一摩擦系数和第二摩擦系数,提出了对软体排联锁块的抗拖锚能力的设计方法,同时提高了软体排的设计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003395A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510446779.4
申请日:2015-07-24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浮式风机运动性能的试验模型及试验方法,试验模型包括水池、浮式风电机组模型、造风系统、造波系统以及造流系统。浮式平台模型通过系泊系统模型与水池相连接。造风系统与所述风力机模型的风轮叶片相对设置,且造风系统的输出风场的风场截面涵盖了风轮叶片所运行的区域,造风系统电性连接至所述控制装置。造波系统以及造流系统均与风轮叶片相对设置、且位于风轮叶片的同一侧,造波系统以及造流系统位于水池一端,造波系统及所述造流系统电性连接至控制装置。通过本发明试验模型进行试验,能够提供相对真实准确的验证数据,如此能够评价原型浮式风电机组的动力性能,且试验周期短、成本低和风险小。
-
公开(公告)号:CN109492255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1811184795.0
申请日:2018-10-11
Applicant: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7 , G06F113/16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底电缆埋设深度的设计方法,采用太沙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布辛奈斯克解可获取落锚深度、最大应力深度及托锚深度。相同条件下,最大应力深度小于落锚深度,而托锚深度则可大于也可小于落锚深度。当托锚深度大于落锚深度时,由于埋设深度大于托锚深度,故埋设深度也必然大于落锚深度,此时托锚或落锚均不会对海底电缆造成损害。当托锚深度小于落锚深度时,即使埋设深度小于落锚深度,但由于埋设深度大于最大应力深度。因此,海底电缆因船锚冲击而受到的应力也将小于电缆极限承载力,海底电缆也不会被损坏。可见,通过上述海底电缆埋设深度的设计方法可有效地避免锚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