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20411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510021339.8
申请日:2025-01-07
IPC: H04B7/18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卫星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卫星通信星间传输信号系统、信号系统及信号处理方法,该卫星通信星间传输信号系统包括M颗GEO卫星、M个信号调制单元和M个信号解调单元;每颗GEO卫星包括一个信号调制单元和一个信号解调单元;M颗GEO卫星中任意相邻的两个卫星之间存在两条星间信号通路;一条通路用于发送第一信号,另一条通路用于接收第二信号;信号调制单元用于对通信信号和测控信号进行正交调制;信号解调单元用于对调制信号进行正交解调。本发明所述系统提高了系统结构的通用性和互换性,且该信号系统能够将通信和测控信号进行一体化信息处理,提高了信号系统集成度,进而提高了传输信道和功率资源的利用率。
-
公开(公告)号:CN105438503A
公开(公告)日:2016-03-30
申请号:CN201510860244.1
申请日:2015-11-30
Applicant: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IPC: B64G1/6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4G1/641
Abstract: 一种星箭对接装置,涉及航天总体构型技术领域,包括主筒体、背地板连接框和星箭对接框;其中星箭对接框的底部开口为圆形;主筒体的顶部开口为正方形;本发明一种适用于板架式构型GEO卫星平台的全碳纤维复合材料方圆过渡星箭连接装置,实现了整星力学载荷从箱型板架到圆形运载对接环的均匀过渡,作为装置核心部件,该发明使板架式卫星构型形成良好的传力路径,整星装置的刚度、强度和稳定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为整星的构型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103640715A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310589494.7
申请日:2013-11-20
Applicant: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IPC: B64G1/66
Abstract: 一种货包捆扎器,涉及机械捆扎领域,它包括对接装置、上挂装置和紧固装置。对接装置一端绕过货包的顶面,另一端绕过货包的底面,对接装置通过锁紧头与可调锁紧扣在货包的侧面实现对接;上挂装置包括上挂钩、滑销、束缚带、推杆;上挂钩的一端勾住对接装置的一端,另一端通过滑销锁紧束缚带的一端,推杆一端固定在束缚带上,另一端顶住对接装置的上端;紧固装置勾住对接装置的下端。当货包需要捆扎时,将束缚带卷入紧固装置中,使束缚带带动推杆运动,推杆推动可调锁紧扣和锁紧头对接直至锁紧。本发明实现了较大的捆绑力,而且在捆绑后实现自动锁紧,可快速拆卸,重量轻、体积小。
-
公开(公告)号:CN11974318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706599.0
申请日:2024-11-26
IPC: H04B7/18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星间通信的主星信号处理方法与系统,其中,上述的方法包括:基于输入的同相I路信号与正交Q路信号进行非平衡四相键控调制,得到第一调制信号;将第一调制信号由星间通信链路发送至相邻卫星的射频接收前端;响应于接收到相邻卫星发送的射频信号,基于射频信号进行解调,得到解调信号;基于正交Q路的标准串口传输测控信号进行分解,得到本颗卫星的遥控信号与相邻卫星的测控复合数据包信号,测控复合数据包信号包括以下至少之一:遥控信号、遥测信号;基于本颗卫星的遥控信号进行遥控信息处理;将相邻卫星的测控复合数据包信号通过星间通信链路发送至相邻卫星的射频接收前端;通过本发明能够实现星间通信与测控信号的一体化传输。
-
公开(公告)号:CN119646533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703623.5
申请日:2024-11-26
Applicant: 北京邮电大学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IPC: G06F18/22 , G06N3/0455 , G06N3/0442 , G06N3/084 , G06F123/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卫星时序数据异常检测方法及系统,获取待检测的卫星时序数据;构建变分自编码器,将变分自编码器的编码器和解码器网络均替换为双向LSTM网络;其中,通过双向LSTM网络的门控机制确定特征的隐空间的分布参数;再通过双向LSTM网络对分布参数反向传播生成新的潜在变量,通过变分推断重构卫星时序数据的输入序列;将待检测的卫星时序数据输入训练后的变分自编码器,获得重构后的卫星时序数据;通过分析重构后的卫星时序数据的距离和角度的相似度,对余弦相似度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余弦相似度作为重构误差;将重构误差与设定的误差阈值进行比较,确定异常数据。该方法能够提高数据异常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53283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162646.3
申请日:2024-02-05
Applicant: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1M13/00 , G01H17/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星力学试验振动传感器的优化布置方法,识别出星上传感器的不同分类,根据安装位置梳理了三类传感器,制定了不同的优化方法,有利于在工程中进行推广。利用以往同平台卫星的试验数据进行星内大部件的统一下凹方法,获得了平台特性的下凹曲线,据此可将星内大部件处的传感器取消。本发明旨在对星内安装的传感器进行优化,避免力学试验后拆除卫星的波导、天线,打开舱板,以拆除传感器,然后再合舱板、装天线的操作,优化试验流程,节省研制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06844880B
公开(公告)日:2019-12-31
申请号:CN201611241321.6
申请日:2016-12-29
Applicant: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50
Abstract: 一种卫星动量轮扰振试验及数据判读方法,先通过实测动量轮产生的扰动力建立扰动力的谐波叠加数学模型;然后分别建立卫星在轨状态和多种地面扰振试验状态下的卫星有限元模型,采用频响分析方法计算各种卫星状态下,各阶谐波对敏感设备的扰振总响应,并选择与卫星在轨状态的分析结果差异最小的地面试验状态开展动量轮扰振试验,实测动量轮对敏感设备的扰振环境;最后通过对测量结果后处理来修正在轨状态的分析结果,以评估及验证卫星抗动量轮扰振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发明通过仿真分析指导试验方案设计和结果判读,可评估动量轮扰动力的各阶谐波分量分别对敏感设备的影响,计算量小,便于工程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18723127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0715805.8
申请日:2024-06-04
Applicant: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热敏电阻控温的整星热真空试验方法,统计星上各个热敏电阻监测单机的验收温度水平和验收温度余量;将红外灯阵或红外笼划分为若干分别由闭环控制电流进行温度控制的控温分区;分别确定各控温分区的目标温度;根据预设规则和所述控温分区内的各个热敏电阻的实时温度,分别确定每一控温分区的目标热敏电阻;确定红外灯阵或红外笼的电流上限;通过分段线性插值PID算法基于所述目标热敏电阻的实时温度和电流上限,在控温周期内自动调整各个控温分区的闭环控制回路的电流,以实现各个控温分区的闭环控温。如此,本发明控温过程不依赖热电偶,可有效缩短整星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同时可保证整星热真空试验控温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149323B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010879175.X
申请日:2020-08-27
Applicant: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IPC: G06F30/23 , G06F119/1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卫星噪声预示的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根据预设的FE模型以及预设的噪声信息建立卫星统计能量分析SEA模型,根据预设的初始频率值将卫星全频段划分为低频段和高频段;根据SEA模型分别确定在高频段以及低频段内预设部件对应的模态数;判断在高频段时预设部件的模态数是否均大于预设阈值;若大于,则采用SEA模型计算高频段的噪声响应以及采用SEA模型与FE模型结合计算低频段的噪声响应,根据高频段的噪声响应以及低频段的噪声响应进行噪声预示;若不大于,则调整初始频率值,并根据调整后的频率值重新对卫星全频段进行划分,直到预设部件的模态数均大于预设阈值为止。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卫星噪声预示的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435843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280924.7
申请日:2023-09-28
Applicant: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IPC: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型航天器长距离运输疲劳损伤评估方法,包括:获取航天器正弦振动试验基频处的响应情况和航天器运输过程中的加速度响应;对航天器运输过程中的加速度响应历程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剔除对疲劳贡献量小于预设值的低量级振动和噪音信号,将预设高量级的离散冲击信号单独提取出来作为半正弦波冲击激励,将余下的稳态随机振动过程进行雨流计数并简化为航天器基频处的正弦振动激励;分别计算正弦振动激励和半正弦波冲击激励对航天器造成的疲劳寿命消耗,二者之和作为航天器运输过程中总的疲劳寿命消耗量。本发明通过提出航天器运输载荷分类映射方法,能够给出合理的、保守的航天器运输疲劳损伤评估结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