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胺基锂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81278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1312703.8

    申请日:2024-09-20

    IPC分类号: C08F236/10 C08F4/0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胺基锂引发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合成橡胶技术领域。所述双胺基锂引发剂包括苯基,还包括哌啶基或1‑烷基哌嗪基,其制备方法包括:在反应促进剂存在下,采用间位二烯类芳烃、烷基锂和含氮化合物在非极性有机烃中常温下一步混合合成;所述含氮化合物包括哌啶和1‑烷基哌嗪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中,基于哌啶锂或1‑烷基哌嗪锂在非极性烃中良好的溶解性,采用二烯类芳烃与有机锂在反应促进剂作用下直接生成溶于非极性烃的双胺基锂引发剂;采用该双胺基锂引发剂能够制备得到单一的两臂线性聚合物,不会形成不溶的体型结构凝胶,该聚合物末端可被改性,从而进一步提升SSBR聚合产物的动态性能。

    一种自生酸酸岩反应速率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61189B

    公开(公告)日:2024-06-18

    申请号:CN202211292441.4

    申请日:2022-10-20

    IPC分类号: G01N21/31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生酸酸岩反应速率测试方法,包括:(1)配制自生酸溶液,确定生酸当量浓度C0;(2)计算每1 g自生酸溶液可消耗的碳酸钙质量M;(3)确定自生酸溶液的酸岩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4)将自生酸酸岩反应划分成三个阶段;(5)配制自生酸溶液进行三段酸‑岩反应速率测试;(6)制备待测岩心;(7)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进行酸岩反应;(8)得到质量浓度为Ki的自生酸溶液在酸岩反应前后的生酸当量浓度差∆Ci;(9)计算自生酸溶液的酸‑岩反应速率Ri;(10)以Ki为横坐标、Ri为纵坐标作图,拟合后得到酸‑岩反应速率Ri与浓度Ki的关系。本发明能够指导碳酸盐岩储层自生酸酸化施工设计,为优化各项工程参数提供依据。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储层特征预测方法及模型

    公开(公告)号:CN113359212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110694823.9

    申请日:2021-06-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储层特征预测方法,包括:获取测井数据训练集;构建卷积神经网络和加入了注意力层的前后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并结合两者进行序列建模,生成多模Bi‑LSTM模型;将所述训练集输入多模Bi‑LSTM模型,采用联和训练的方式对其进行训练,对卷积神经网络和加入了注意力层的前后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参数进行联合优化;将实际测井数据输入训练后的多模Bi‑LSTM模型,并通过该模型预测得到储层特征的预测结果。本发明利用双向长短时记忆能高效精准地进行时间序列预测的优点,再加上注意力机制层,弥补了卷积神经网络处理有序列相关性数据的不足,能够精准地预测不同深度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储层特征。

    一种页岩油穿层体积压裂设计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307117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210705306.1

    申请日:2022-06-2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页岩油穿层体积压裂设计方法及系统,采集不同岩性储层的测井声波数据,并获取目标段应力剖面、岩石力学特征和岩石力学差异;通过力学实验和模拟试验表征出目标段的弱结构面特征;分别模拟在不同岩性储层间裂缝的击穿情况,通过不同岩性储层的排量和粘度优化裂缝,使得裂缝纵向扩展和横向延伸;根据裂缝的纵向扩展和横向延伸形态,用支撑剂铺置裂缝本方案通过目标段应力剖面、岩石力学特征、岩石力学差异和目标段应力剖面、岩石力学特征和岩石力学差异实现纵向多岩性改造,由不同岩性储层的排量和粘度优化裂缝,使得裂缝纵向扩展和横向延伸,有效提高裂缝的纵向波及面积,实现储层的立体动用。

    储层改造方法及装置
    9.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622903B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010317298.4

    申请日:2020-04-21

    IPC分类号: E21B49/00 E21B47/00 E21B43/25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储层改造方法及装置,属于储层改造技术领域。本公开通过对各测试储层段的产量数据和第一录测井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各项影响因素对产量的投影重要性指标。基于各项影响因素对产量的投影重要性指标,以及目标储层段的第二录测井数据,获得目标储层段的储层改造系数,并据此对各个目标储层段进行改造。上述方法精确地识别了不同因素对储层产量的影响程度,并基于此分类,以便基于各储层段的类别采取不同的工艺对储层进行改造,从而针对性改造非均质储层段,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