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594033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011399022.1
申请日:2020-12-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评价油气储层水敏、水锁和固相伤害的方法,包括:对岩心依次进行烘干、饱和地层水和第一次脱水处理,并测量脱水后岩心的第一气体渗透率;对第一脱水后岩心反向压入无固相压裂液,静置后对岩心第二次脱水,之后进行气驱,并测量岩心的第二气体渗透率;计算岩心的水敏性伤害率;对第二次脱水并气驱后的岩心反向注入无固相压裂液,静止后,并测量岩心的设定压差阶段的第三气体渗透率;计算岩心的水锁伤害率;对第三次脱水并气驱后的岩心反向注入含固相压裂液,放置后,去除滤饼后;并测量岩心的设定压差阶段的第四气体渗透率;计算岩心的水锁伤害率,能够使用同一块岩心,定量评价岩心水敏、水锁和固相伤害,节约成本、操作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3970541B
公开(公告)日:2024-06-25
申请号:CN202010734438.8
申请日:2020-07-2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螯合剂溶液中钡含量的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对所述螯合剂溶液蒸干得到的产物进行灰化处理得到灰化产物,随后将所述灰化产物与稀硫酸反应得到含有硫酸钡的沉淀物,最后对所述含有硫酸钡的沉淀物中的钡含量进行检测。本发明提供的螯合剂溶液中钡含量的检测方法,通过灰化、与稀硫酸反应将螯合剂溶液中以多种形式存在的钡全部转化为硫酸钡,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可检测出螯合剂溶液中所有形式存在的钡的总含量,检测结果准确全面,可有效支撑螯合剂溶液对硫酸钡的室内和现场处理效果分析,并且检测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153283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110475967.5
申请日:2021-04-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陈庆 , 刘洪涛 , 黄锟 , 张宝 , 凌涛 , 滕起 , 庹维志 , 滕茂 , 兰美丽 , 刘春容 , 袁泽波 , 陈德飞 , 鲁慧 , 冯觉勇 , 钟婷 , 吴红军 , 刘己全 , 钟诚 , 孙涛 , 王方智 , 陈飞 , 许馨予 , 徐明军 , 刘汉广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影响气井产量的主控因素判别方法,对单井基础模型进行模拟,在模拟的过程中对单个影响因素进行调控,获取每个影响因素下油压和产量的关系,然后结合井筒实际的油压和产量关系,并以实际油压与产量的关系为目标值,构建系数矩阵方程组,求解后到各个影响因数的权重,权重最大的影响因数则为造成产量下降的最大原因,通过该方法就能够准确产量下降的原因,根据原因即可确定最优的生产策略,以达到最大的产量和最小的生产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4594033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011399022.1
申请日:2020-12-04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评价油气储层水敏、水锁和固相伤害的方法,包括:对岩心依次进行烘干、饱和地层水和第一次脱水处理,并测量脱水后岩心的第一气体渗透率;对第一脱水后岩心反向压入无固相压裂液,静置后对岩心第二次脱水,之后进行气驱,并测量岩心的第二气体渗透率;计算岩心的水敏性伤害率;对第二次脱水并气驱后的岩心反向注入无固相压裂液,静止后,并测量岩心的设定压差阶段的第三气体渗透率;计算岩心的水锁伤害率;对第三次脱水并气驱后的岩心反向注入含固相压裂液,放置后,去除滤饼后;并测量岩心的设定压差阶段的第四气体渗透率;计算岩心的水锁伤害率,能够使用同一块岩心,定量评价岩心水敏、水锁和固相伤害,节约成本、操作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0028175B
公开(公告)日:2022-02-01
申请号:CN201810029864.4
申请日:2018-01-1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C02F9/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油气井压裂返排液处理方法、装置及撬装式箱体,其中装置包括:进水模块,混凝模块、氧化模块、反冲模块和出水模块;进水模块将压裂返排液注入混凝模块;混凝模块通过第一反应物对压裂返排液进行混凝处理,将过滤后得到的液体注入氧化模块;氧化模块通过第二反应物对经过混凝处理后的液体进行氧化处理;反冲模块将经过氧化模块处理后的一部分液体注入混凝模块;出水模块将经过氧化模块处理后的另一部分液体排出装置。本发明提供的油气井压裂返排液处理方法、装置及撬装式箱体,提高了油气井压裂返排液的处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341191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811556849.1
申请日:2018-12-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9B25/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密气藏压裂液滤失伤害模拟装置及方法,该致密气藏压裂液滤失伤害模拟装置包括:气体中间容器、压裂液中间容器、减压装置以及岩心固定装置;岩心固定装置具有用于盛放岩心的密闭的容置腔;岩心固定装置的一端具有分别与容置腔连通的进管口和出管口;气体中间容器的出口与进管口连通;岩心固定装置的另一端具有循环管口,循环管口的入口端与容置腔连通,出口端与气体中间容器的内腔连通;压裂液中间容器的出口与进管口连通,以使压裂液从进管口进入至容置腔中对岩心进行模拟压裂伤害,减压装置与出管口连通,用于平衡容置腔内的压力,从而有效避免了模拟过程中岩心泄气的情况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模拟误差。
-
公开(公告)号:CN105134160B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510408974.8
申请日:2015-07-1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科麦仕油田化学剂技术有限公司
IPC: E21B43/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线加入球形转向材料的自动化控制装置,所述自动化控制装置包括连通管路,连通管路上顺序设置有第一手动旋塞阀和第二手动旋塞阀,所述自动化控制装置还包括与第二手动旋塞阀并联的至少两条投球管路,投球管路上设置有储球室,所述储球室的两端均设置有液控旋塞阀。本发明的自动化控制装置能够满足投球转向压裂酸化的需求,实现多次投球及投球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4508332B
公开(公告)日:2024-07-30
申请号:CN202011279489.2
申请日:2020-11-16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方法以及装置,包括:获取由暂堵颗粒和前置液混合而成的工作液,其中,暂堵颗粒不溶于酸而溶于油;将工作液和酸液采用多级交替注入方式进行酸压。本发明中暂堵颗粒是作为堵漏降滤失剂的有效成分,因此,在泵入的时候,暂堵颗粒能够暂堵近井串珠以及沿途的天然裂缝,当酸压施工结束之后,暂堵于近井串珠以及沿途天然裂缝的暂堵颗粒遇油可以溶解,酸压裂缝两侧的流动通道恢复。从而实现酸压裂缝能够沟通距离井眼150m以外的缝洞储集体,极大地增加酸压改造的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增产改造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110484A
公开(公告)日:2024-05-31
申请号:CN202211518599.9
申请日:2022-11-2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PC: E21B43/2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斜度井裂缝间距的优化方法及系统,获取大斜度井分段射孔的位置,得到先压裂缝和后压裂缝,建立先压裂缝和后压裂缝的大斜度井井间距优化物理模型;求解大斜度井井间距优化物理模型得到裂缝三维诱导应力数值模型,获取裂缝三维诱导应力数值模型上先压裂缝顶部和后压裂缝中部处最小水平主应力方向的诱导应力值;将后压裂缝投影在先压裂缝所在面,假设两条裂缝投影有重叠,令后压裂缝中部处诱导应力值为零时的裂缝间距作为最大裂缝间距,假设两条裂缝投影无重叠,令先压裂缝顶部处诱导应力值为零时的裂缝间距作为最小裂缝间距,本发明根据大斜度井在空间上的诱导应力特征,给出了避免裂缝融合和裂缝干扰的裂缝间距的优化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7371077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210763614.X
申请日:2022-06-3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刘洪涛 , 刘豇瑜 , 黄锟 , 刘举 , 杨双宝 , 黄龙藏 , 秦世勇 , 肖阳 , 任登峰 , 刘子龙 , 任慧宁 , 彭芬 , 刘辉 , 范文同 , 冯觉勇 , 姚茂堂 , 刘守昱
IPC: G06F30/13 , G06F30/23 , G06F17/18 , G06T17/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的人工裂缝评估方法,属于石油储层领域。本发明综合运用地质模型和一维岩石剖面建立区域地应力场模型,建立地应力模型有别于传输的地质属性体建模方法,通过整个岩体加载区域应力和岩体受力变形生成的,其地应力场效果更加真实。将裂缝网络分为人工裂缝主裂缝形成的断裂部分和天然裂缝、人工微裂缝构成的损伤区域,综合地质模型、地质力学模型和断损耦合理论,考虑的因素更加全面。运用压裂施工曲线的相应特征进行解释,根据解释特征曲线的峰值变化,识别出改造裂缝的缝网复杂程度。与微地震监测相比,节约了上百万的测试解释费用,结合断损耦合预测模型能很好的解释支撑人工裂缝。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