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019594B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1710891951.6
申请日:2017-09-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长江大学
IPC: G06F16/29 , G06F30/20 , G06Q50/02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地质知识库建立方法,根据水动力学的数学方程和边界条件,对水动力过程、泥沙传输过程模拟得到的沉积量和剥蚀量进行叠加,得到新的沉积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目标层的地质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当比较分析的结果一致时,对模拟结果进行地质解剖,提取地质参数,总结地质现象和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从而建立相应的地质知识库。这样既节约了物质成本、同时又能满足地质工作者构建地质模型所需的约束条件,有效解决了现代沉积调查进行沉积物理模拟实验模拟地质条件时成本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0019594A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710891951.6
申请日:2017-09-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 长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数值模拟的地质知识库建立方法,根据水动力学的数学方程和边界条件,对水动力过程、泥沙传输过程模拟得到的沉积量和剥蚀量进行叠加,得到新的沉积模型,并将模拟结果与目标层的地质参数进行比较分析,当比较分析的结果一致时,对模拟结果进行地质解剖,提取地质参数,总结地质现象和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从而建立相应的地质知识库。这样既节约了物质成本、同时又能满足地质工作者构建地质模型所需的约束条件,有效解决了现代沉积调查进行沉积物理模拟实验模拟地质条件时成本高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944461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010693053.1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低渗透油藏最小动用孔喉半径的方法,属于石油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利用目标储层的岩心样品,获取目标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界面张力和润湿角;注采过程中采集目标储层的注入压力和油井压力;结合目标储层的注入压力、油井压力、启动压力梯度、界面张力和润湿角,以及目标储层离注入井的距离、目标储层的注采井距和井筒半径,利用已构建好的最小动用孔喉半径公式计算最小动用孔喉半径;所述最小动用孔喉半径公式根据刚好驱替孔喉处原油时的驱替力等于毛管力的原则构建。本发明确定最小动用孔喉半径时综合考虑了毛管力、启动压力梯度和现场开发时各种压力的影响,考虑更加全面,更贴近实际生产应用,结果更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0965992A
公开(公告)日:2020-04-07
申请号:CN201811132887.4
申请日:2018-09-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涉及一种确定地层含气原油粘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目标区地层温度和垂深数据建立地层温度和垂深的关系,根据待测位置的垂深,得待测位置的地层温度;根据温度与地面脱气原油粘度数据建立地面脱气原油粘度与温度的关系,根据待测位置的地层温度,得待测位置地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根据地层含气原油粘度与地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的比值和温度的数据建立地层含气原油粘度与地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的比值和温度的关系,根据待测位置的地层温度和待测位置地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得待测位置的地层含气原油粘度。由本发明的方法得出的地层原油粘度与实际实验测得的地层原油粘度吻合度高达92.6%。
-
公开(公告)号:CN112647905B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1910959653.5
申请日:2019-10-10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E21B43/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确定天然气驱注入气组分的方法及天然气驱油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已开展过天然气驱最小混相压力实验的区块的相关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确定天然气驱注入气组分组成与天然气驱最小混相压力、地层原油组分组成的关系,再依据地层原油组分组成、目标区块目前地层温度和地层压力,确定实现混相驱的注入气组分条件。本方法具有快速、经济、准确的特点,其充分考虑了注入天然气组分组成对天然气与原油混相能力的影响规律,优化得到的最优注入天然气组分组成可以保证目标区块在目前地层压力、温度条件下能达到混相驱,项目能达到最优的驱油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696194A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1911007527.6
申请日:2019-10-22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特高含水油藏可动油饱和度的方法。本发明的确定特高含水油藏可动油饱和度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根据高倍数水驱后的目标储层岩心样品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以及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确定高倍数水驱后的残余油饱和度,然后根据高倍数水驱前的残余油饱和度以及高倍数水驱后的残余油饱和度确定可动油饱和度。本发明的方法精度高,可以反映特高含水期的渗流特征,并且可以应用于油田现场,为注水开发油藏方案的调整提供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0306978A
公开(公告)日:2019-10-08
申请号:CN201810260632.X
申请日:2018-03-2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均质油藏储层物性参数预测方法,先建立岩心样品在不同岩性下的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式,再建立不同岩性不同水淹特征下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关系式;然后根据单砂体的自然电位值和自然伽玛值,确定所有单砂体的岩性,结合目标储层的声波时差测井曲线,得到目标储层所有单井所有单砂体在不同岩性下的孔隙度值,将得到的值代入不同岩性、不同水淹特征下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关系式,求出所有单井单砂体的渗透率值。本发明针对油田注水开发后储层的渗透率变化的特点,在建立储层的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关系时,考虑了水淹前、水淹后储层物性参数的变化情况,提高了储层渗透率的预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424359A
公开(公告)日:2019-03-05
申请号:CN201710791159.3
申请日:2017-09-05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21B49/00 , G06F17/500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水平井隔夹层的识别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直井或导眼井识别单井上的隔夹层,建立骨架剖面,确定隔夹层的划分方案,再依据水平井井轨迹的变化情况对重复地层分段显示,得到分段剖面;在分段剖面上依据地层对比标志和测井曲线形态进行对比,识别相同的地层和隔夹层,并与水平井临近的直井或导眼井的隔夹层划分结果进行对比,确定水平井隔夹层的初步划分结果;再将地层和隔夹层初步划分结果对应到水平井轨迹上,并结合地震的横向变化趋势确定最终的划分结果。本发明的水平井隔夹层的识别方法,利用重复地层分段显示的方法,可以精确的识别出水平井钻遇的隔夹层,有利于更准确地认识剩余油分布。
-
公开(公告)号:CN113944461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010693053.1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低渗透油藏最小动用孔喉半径的方法,属于石油开发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利用目标储层的岩心样品,获取目标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界面张力和润湿角;注采过程中采集目标储层的注入压力和油井压力;结合目标储层的注入压力、油井压力、启动压力梯度、界面张力和润湿角,以及目标储层离注入井的距离、目标储层的注采井距和井筒半径,利用已构建好的最小动用孔喉半径公式计算最小动用孔喉半径;所述最小动用孔喉半径公式根据刚好驱替孔喉处原油时的驱替力等于毛管力的原则构建。本发明确定最小动用孔喉半径时综合考虑了毛管力、启动压力梯度和现场开发时各种压力的影响,考虑更加全面,更贴近实际生产应用,结果更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1155980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1811223943.5
申请日:2018-10-19
Applicant: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IPC: E21B47/00 , E21B49/00 , G06F30/20 , G06Q10/0639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流优势通道识别方法及装置,属于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室内岩心水驱实验,建立过水倍数与吸水强度的关系以及过水倍数变化率与渗透率变化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建立最终的过水倍数模型,以此确定吸水强度变化率模型及渗透率变化率模型,利用这两个模型得到综合判别值,实现对水流优势通道的识别。整个过程,数据都是客观采集计算得到,人为影响小,能够定量、客观的识别水流优势通道,提高了目前水流优势识别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