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屈曲支撑自平衡竖向加载试验系统及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424483A

    公开(公告)日:2016-03-23

    申请号:CN201510743898.6

    申请日:2015-11-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屈曲支撑自平衡竖向加载试验系统,包括基座,竖立在基座上的加载立柱,加载立柱顶部固定有加载顶梁,所述基座、所述加载立柱和加载顶梁组成自平衡加载框架,还包括在所述加载立柱上竖直运动的移动横梁,加载立柱上设置有将移动横梁固定到立柱特定位置的锁紧机构,所述底座上安装有加载平台,所述加载平台与固定到基座的竖向作动器连接,所述移动横梁和所述加载平台之间安装有加载调节装置和与之相连的加载作动器,该系统采用竖向加载方式,可适用于不同高度的防屈曲支撑试件试验,操作方便,试验精度高。

    超大型动静态多功能试验机的加工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59156B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310535896.9

    申请日:2013-1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大型动静态多功能试验机的加工制造方法,主体结构采用现场加工和堆叠建造的方法,首先将主立柱零件和底座零件分别预先焊接成部件,接着将主立柱部件与底座部件运输到现场后焊接成为整体机架,然后借助副立柱安装第一动力头对顶安装平面以及侧加工面进行铣削加工,最后组装虚拟轴机床机构采用虚拟轴加工和人工研磨相结合的方法对底座平面进行加工。该方法无需螺栓等机械连接,从而设备刚性更好;减少分体构件组装以及连接结合面的机械加工量,节省制造成本;避免了某些构件无法运输的困难;加工制造过程无污染、环境友好。

    超大型动静态多功能试验机的加工制造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659156A

    公开(公告)日:2014-03-26

    申请号:CN201310535896.9

    申请日:2013-11-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P15/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大型动静态多功能试验机的加工制造方法,主体结构采用现场加工和堆叠建造的方法,首先将主立柱零件和底座零件分别预先焊接成部件,接着将主立柱部件与底座部件运输到现场后焊接成为整体机架,然后借助副立柱安装第一动力头对顶安装平面以及侧加工面进行铣削加工,最后组装虚拟轴机床机构采用虚拟轴加工和人工研磨相结合的方法对底座平面进行加工。该方法无需螺栓等机械连接,从而设备刚性更好;减少分体构件组装以及连接结合面的机械加工量,节省制造成本;避免了某些构件无法运输的困难;加工制造过程无污染、环境友好。

    百兆牛级超大型动静态多功能试验机

    公开(公告)号:CN103364185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10303575.6

    申请日:2013-07-19

    Abstract: 一种百兆牛级超大型动静态多功能试验机,其主机构架为龙门式框架,由底座、动横梁、支撑腿、立柱以及工作台组成,横断面为近似三角形的支撑腿垂直竖立在底座的四个角处,并与之以焊接方式制作成一体式钢结构件,在支撑腿两个互相垂直的侧面上通过螺钉各固定一立柱,动横梁在横梁传动系统带动下沿着立柱方向做连续直线移动,且在任意位置处通过弹性夹组件和动横梁锁紧机构与立柱紧固成一体,工作台由多个油缸驱动以实现x、y、z、A、B、C等6自由度运动。该设备具有很好的刚性,适用于承受较大载荷和动态载荷的试验;动横梁可以自由连续移动,实现工作空间无极调节;采用“静压卸荷”方法,减小工作台移动的摩擦力,易于实现对摩擦力的控制。

    带有预埋接缝梁段的L形刚性接缝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401014B

    公开(公告)日:2018-10-26

    申请号:CN201610866861.7

    申请日:2016-09-30

    Abstract: 一种带有预埋接缝梁段的L形刚性接缝连肢墙及其施工方法,该连肢墙包括相互垂直连接在一起、形成L形的第一墙单元和第二墙单元,所述第一墙单元和第二墙单元均为预制构件,两者之间通过接缝后浇带连接。本发明节点连接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又实现了工厂预制和现场安装同步进行:在工厂预制墙体装配单元,在现场拼接安装,使得结构构件制作与安装同时进行,提高了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为施工项目的按期完成提供了保障,施工过程中,结构的装配组合,减少了混凝土现场的湿作业量,从而减少了模板、临时支撑的使用量,进而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达到了节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实现了绿色施工的目的。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