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11508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980007.4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湖北工业大学 ,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与钢支撑配合的装配式基坑支撑梁段的结构及其预制方法;给出了装配式基坑支撑梁段的梁套设计和多种孔洞布置方式,以及使用模具在工厂预制支撑梁段的详细工艺;该支撑梁段与钢支撑配合使用可在基坑现场拼装成形式多样的内支撑系统;该支撑梁段便于安装和拆除回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9640814A
公开(公告)日:2025-03-18
申请号:CN202411980009.3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湖北工业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公开了便于拆除的装配式钢混—钢结构基坑支撑系统及施工工艺,它包括有冠梁、腰梁、支护桩以及内支撑体系;内支撑体系由标准钢混梁段主撑和钢构件辅撑并配合千斤顶调节系统拼装而成;本发明还给出了新系统现场装配施工工艺,即从最上层开始逐步向下层拼装施工的详细步骤;本发明融合了两种装配式结构的优点,适用于应力较大且要严格控制变形的基坑支护,相比传统的现浇钢混基坑支撑系统,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周期短,施工成本低,便于拆除,大部份内支撑构件可完整回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793069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1214351.2
申请日:2024-08-31
Applicant: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湖北工业大学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E02D17/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公开了便于拆除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基坑支撑体系及施工方法;该体系采用基坑支撑梁段和基坑支撑八字梁作为装配式构件,基坑内的支撑结构采用正交对撑的形式布置,梁段彼此通过插筋拼接,支撑系统中间设置若干支撑钢格构柱;支撑梁与冠梁或腰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且冠梁或腰梁设置了穿绳孔用于后续的拆除;本发明给出的便于拆除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基坑支撑体系的施工方法,为从最上层开始逐步向下层拼装施工的详细工序;该方法比现浇支撑梁施工速度快,施工成本低,便于拆除,基坑支撑梁段和千斤顶等部件均可回收并重复使用,是绿色建筑理念在基坑支护领域的成功实践。
-
公开(公告)号:CN11888091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214353.1
申请日:2024-08-31
Applicant: 湖北工业大学 ,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领域,设计了便于拆除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基坑支撑梁段及其预制方法;发明在基坑开挖前,就预制标准化的钢筋混凝土基坑支撑梁段,预制时通过预埋形成用于梁段连接的孔洞,该基坑支撑梁段可在基坑现场装配成支撑系统,待完成支撑使命后,拆除支撑系统,回收基坑支撑梁段,将来用于新的基坑支护;本发明将传统的一次性使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基坑内支撑梁改变成可多次使用的装配式基坑支撑梁段,不但节省施工时间,还能重复回收利用,是绿色建筑理念在基坑支护领域的成功贯彻;发明不但节省了基坑支护成本,还简化了基坑支撑拆除工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01524594B
公开(公告)日:2012-06-27
申请号:CN200910061626.2
申请日:2009-04-17
Applicant: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随节奏起舞的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的大脑设有通用音乐节奏识别能力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听觉子系统、节奏识别子系统和舞蹈动作组合子系统组成,其中:听觉子系统将外部播放的音乐通过传感器获得,并转换为数字音乐信号,该数字音乐信号作为节奏识别子系统的输入;节奏识别子系统对数字音乐信号进行处理,获得音乐的节奏和节拍特征,包括每分钟节拍数和节拍开始时间;舞蹈动作组合子系统根据节奏识别子系统得到的节奏特征,自主进行舞蹈组合;这三个子系统以流水线的形式并行处理,使该机器人随节奏自主起舞。本人形机器人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主表演整套优美完整的舞蹈,此外还具有艺术、教育与娱乐活动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9313936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216663.7
申请日:2024-09-02
Applicant: 广西南宾公路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广西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IPC: G06V10/764 , G06V10/20 , G06N3/0895 , G06N3/0464 , G06V10/44 , G06V10/25 , G06V10/82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隧道病害的快速智能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涉及目标分类、机器视觉和智能识别领域,方法包括:通过获取的无标签的探地雷达图像构建样本库;构建自监督对比学习网络以及病害检测网络;通过样本库训练自监督对比学习网络,提取样本库中的探地雷达图像的隧道探地雷达波特征,得到特征提取网络参数;将特征提取网络参数迁移至病害检测网络的主干特征模块;筛选样本库中的病害雷达响应数据并进行标记,构建隧道病害探地雷达图像集;根据隧道病害探地雷达图像集,对病害检测网络进行训练;获取待检测隧道病害探地雷达图像并输入至训练后的病害检测网络,识别出待检测隧道病害探地雷达图像中的隧道病害结果。
-
公开(公告)号:CN119240520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43788.6
申请日:2024-09-25
Applicant: 湖北工业大学 ,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钢筋混凝土梁段的水平吊装方法,包括钢筋混凝土梁段、提把和配重袋,吊装时,将提把套圈固定在插入梁段的钢筋上,用吊车挂钩勾住提把并吊起,通过使用透明水管来观察梁段两端或两侧是否水平,如有倾斜,放置配重袋并通过调整其位置和重量实现调平。本发明提供的吊装装置设计简洁且可重复使用,通过提把的不同弯曲程度,可适用于不同长度的钢筋混凝土梁段吊装,使用灵活;不仅简化了吊装流程,还通过微调配重装置的方式解决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的轻微倾斜问题,确保了梁段水平吊装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吊装安全性和精确性;使用材料可就地取材,方便制作,吊装成本低廉。
-
公开(公告)号:CN118727775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214352.7
申请日:2024-08-31
Applicant: 湖北工业大学 ,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公开了便于拆除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基坑支撑体系及拆除方法;该体系采用基坑支撑梁段和基坑支撑八字梁作为装配式构件,基坑内的支撑结构采用正交对撑的形式布置,梁段彼此通过插筋拼接,支撑系统中间设置若干支撑钢格构柱,支撑梁与冠梁或腰梁之间设置有千斤顶,冠梁或腰梁上设置了切割用穿绳孔;本发明给出了该便于拆除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基坑支撑体系的拆除方法,使用吊车和绳锯等主要工具,从最底层支撑开始,逐步往上层拆卸的详细工序;相对于传统爆破拆除手段,该方法不仅拆除速度快,噪音污染和粉尘污染少,拆除成本低,拆下的梁段、千斤顶等还可以回收重复使用,具备显著的成本和环保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15745541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211294400.9
申请日:2022-10-21
Applicant: 湖北绿洲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细尾矿基水稳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包括如下质量份的原料:铁尾矿尾泥40‑80份,碎石10‑50份,凹凸棒石10份,偏高岭土5‑10份,水泥5‑10份,石灰5‑10份,硅灰石5‑10份,离子型土壤固化剂2份。本发明中所产生的尾矿基水稳层材料配方,在超细尾泥的基础上,添加凹凸棒石作为黏土矿物,添加碎石作为细骨料,使用偏高岭土、水泥、石灰、硅灰石为胶凝材料,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对试件进行强度测试,最后得到符合基层和底基层的水稳材料配方。本发明将尾泥作为固废材料用于公路建设,保证铁尾矿尾泥在所有混料中的高比例,在固废利用的同时兼顾目标材料的使用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5611584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326465.7
申请日:2022-10-27
Applicant: 湖北绿洲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IPC: C04B28/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细铁尾矿尾泥基采空区充填料。填料包括如下质量百分数原料:超细尾泥50%~70%;粗骨料13%~25%;普通硅酸盐水泥11%~15%;磷石膏3%~7%,粉煤灰3%~7%;减水剂为胶凝材料的1%~2%;早强剂为胶凝材料的0.5%;质量浓度在65%~71%之间。本发明针对超细尾泥的特点,选用硅酸盐水泥、磷石膏、粉煤灰作为胶凝材料,水泥水化反应生成的钙矾石间会形成大量孔隙结构,超细尾泥具有较低的粒度,作为细骨料可以均匀地填充在水泥水化形成的钙矾石间隙及粗骨料间隙中,最终超细尾泥与水泥、磷石膏、粉煤灰的水化反应产物和粗骨料结合形成稳定致密的结构,提高抗压强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