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444852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111561.X
申请日:2022-09-13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中国农业大学
IPC: A61K31/66 , A61P31/10 , A61K31/4174 , A61K31/3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靶向线粒体的酰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抗真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靶向线粒体的酰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4‑Cl、4‑CH3或3‑OCH3。式I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真菌活性,其单方或复方外用组合物由其单独或与其它杀真菌药物复配后加上至少一种适用于皮肤外用的辅料组成;所述单方或复方外用组合物中式I化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2~1%;所述单方或复方外用组合物可以制成凝胶剂或乳膏剂使用,对于治疗耳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苏丹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具有优异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5444852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211111561.X
申请日:2022-09-13
Applicant: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 中国农业大学
IPC: A61K31/66 , A61P31/10 , A61K31/4174 , A61K31/3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靶向线粒体的酰胺类化合物在制备抗真菌药物中的应用。所述靶向线粒体的酰胺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所示:其中,R=4‑Cl、4‑CH3或3‑OCH3。式I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杀真菌活性,其单方或复方外用组合物由其单独或与其它杀真菌药物复配后加上至少一种适用于皮肤外用的辅料组成;所述单方或复方外用组合物中式I化合物的质量百分含量为0.2~1%;所述单方或复方外用组合物可以制成凝胶剂或乳膏剂使用,对于治疗耳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假丝酵母菌、苏丹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具有优异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4835700A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2210415353.2
申请日:2022-04-20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IPC: C07D413/04 , A61K31/4439 , A61P31/10
Abstract: 一种具有高抗念珠菌活性的吡噁唑菌酮类化合物,其结构如式I所示:在式1中,涉及一类5‑甲基‑5‑(6‑苯氧吡啶‑3‑基)‑3‑取代噁唑啉‑2,4‑二酮类化合物,作为医用抗真菌剂的应用,所示化合物对病原真菌,尤其是念珠菌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同时对哺乳动物高度安全,可作为抗念珠菌和其它真菌感染的药剂使用,同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不同生物物种复合物III配体结合口袋入口处氨基酸残基的差异性作为评判其选择性的标准,用以开发以线粒体复合物III为靶标的医药或农药产品的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8719050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223661.0
申请日:2024-09-03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B01J23/44 , B01J35/45 , C07D213/80 , C07D213/8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合成吡啶类化合物中的用途,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混合烯丙醇、β‑烯胺酯、醋酸钯和有机溶剂,在氧气氛围下,于95~105℃下原位反应,得到所述纳米钯催化剂。本发明在无添加剂的情况下,向含有烯丙醇和β‑烯胺酯的体系中加入醋酸钯,醋酸钯作为金属前驱体原位生成纳米钯催化剂;所述纳米钯催化剂形貌不规则,钯为0价态,粒径为2~4nm,分散性好,催化性能优异,可应用于催化合成3‑位羰基取代的吡啶类化合物,能够使得相应的合成反应中无需额外使用添加剂,并可省略微波等复杂操作,无需特定反应条件,反应原料易制得且比较稳定,合成路线更简化、绿色化,产物产率高达8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8719050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223661.0
申请日:2024-09-03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B01J23/44 , B01J35/45 , C07D213/80 , C07D213/803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钯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合成吡啶类化合物中的用途,所述制备方法包括:混合烯丙醇、β‑烯胺酯、醋酸钯和有机溶剂,在氧气氛围下,于95~105℃下原位反应,得到所述纳米钯催化剂。本发明在无添加剂的情况下,向含有烯丙醇和β‑烯胺酯的体系中加入醋酸钯,醋酸钯作为金属前驱体原位生成纳米钯催化剂;所述纳米钯催化剂形貌不规则,钯为0价态,粒径为2~4nm,分散性好,催化性能优异,可应用于催化合成3‑位羰基取代的吡啶类化合物,能够使得相应的合成反应中无需额外使用添加剂,并可省略微波等复杂操作,无需特定反应条件,反应原料易制得且比较稳定,合成路线更简化、绿色化,产物产率高达80%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18084777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211449201.0
申请日:2022-11-18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成都岷山绿氢能源有限公司
IPC: C07D215/04 , C07D215/18 , C07D401/04 , C07D215/20 , C07D215/06 , B01J23/44 , B01J23/63 , B01J23/89 , C01B3/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氨基二级醇合成六元含氮杂芳环化合物的方法,所述方法以氨基二级醇作为反应底物,在异相催化剂的作用下,氨基二级醇中醇羟基脱氢生成的氨基酮原位发生环合反应形成环状亚胺化合物,该环状亚胺化合物在异相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脱氢芳构化反应生成六元含氮杂芳环产物。本发明所述方法能够在不添加氢受体的条件下将氨基二级醇通过异相催化合成六元含氮杂芳环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收率和效率高、底物适应性广、官能团具有多样性等特点;并且无需复杂繁琐的后处理过程,异相催化剂经过简单的离心、洗涤、干燥后即可实现循环利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763231B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010472200.2
申请日:2020-05-29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用杀菌剂和杀螨剂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类含三苯基鏻阳离子的杀菌、杀螨化合物及合成方法与应用,化合物具备通式I的结构。并用化合物中活性成分制成的病菌、害螨防治剂对农作物、园艺和蔬菜中病菌、害螨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特别是这些病菌、害螨防治剂的活性高,在很低的剂量就表现出非常好的防效,并有广泛的防治谱。
-
公开(公告)号:CN106243084A
公开(公告)日:2016-12-21
申请号:CN201610622540.2
申请日:2016-08-01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IPC: C07D401/04 , A01N43/40 , A01P7/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7D401/04 , A01N43/4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用杀虫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杀虫剂领域的含三氟甲基的吡啶基吡咯啉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其中,R1为H,卤素,C1-7烷基,氰基,三氟甲基中的一种,R2为苯基,取代苯基,C1-8烷基中的一种;经检测,本发明所述化合物对小菜蛾和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当R1为4-叔丁基,R2为苯基时,对棉蚜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当R1为5-F,R2为苯基,或R1为5-CF3,R2为苯基时,对小菜蛾具有100%的抑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060137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1477326.4
申请日:2022-11-23
IPC: B01J37/02 , B01J35/00 , B01J23/44 , B01J23/89 , B01J23/52 , B01J23/66 , B01J27/24 , C07B35/02 , C07D209/08 , C07D209/86 , C07D211/58 , C07D215/04 , C01B3/00 , C01B3/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液体有机储氢材料加氢与脱氢的纳米金属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金属纳米粒子,将其溶解于非极性溶剂中,标记为A;(2)将载体分散在由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中,标记为B;(3)在搅拌和/或超声的条件下,将A加入B中,制备得到所述纳米金属催化剂。通过采用本发明所述方法制备得到的纳米金属催化剂,实现了液体有机储氢材料高选择性存储和释放氢气。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液体有机储氢材料加氢与脱氢的温度与压力,使其在常温低压下即可实现杂环芳烃的完全氢化,同时还解决了脱氢过程中氢气脱除不完全以及选择性不好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848303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911305156.X
申请日:2019-12-17
Applicant: 中国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复合菌酶体系在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中的用途,本发明利用叶面喷施或根施的方式,将壳聚糖功能化纳米硒复合菌酶体系用于茶叶的种植中,其显著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同时茶叶中的酚类、黄酮和茶香物质含量增加,苦涩味下降,茶叶的抗氧化性增强,有效改善了茶叶的耐冲泡性;另外还可改善茶叶中的蛋白质、茶多酚、总黄酮和维生素C等物质含量水平,提高了茶叶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