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735410B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011558962.0
申请日:2020-12-25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IPC: G10L15/22 , G10L15/26 , G10L21/02 , G10L15/06 , G10L21/02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仿真模型开发与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动语音交互式兵力模型控制方法及系统,所述系统分为语音增强、语音识别、语音指令和语音识别训练等四个功能模块。本系统采用了文字匹配度算法来通过语音文字命令的匹成功率。能通过集中式模式和分布式模式将系统应用于不同的军事试验和训练中。系统包括了ASR+NLP引擎、数据库管理、神经网络训练与设置、语音链路干扰模拟、通信接口管理等结构模块,本发明能够提升系统工作效率,提高了语音识别在军事对抗环境下的识别正确率,使整个交互过程接近人语音交互的体验,降低了试验或训练成本,提高了试验和训练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了军事试验和训练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0779544B
公开(公告)日:2024-03-19
申请号:CN201911052895.2
申请日:2019-10-31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多无人机协同技术领域,公开的一种多无人机自定位和对目标定位的双任务深度配合方法,是构建一个多无人机自定位和对目标定位两任务的同步运行架构,通过将每一时刻无人机和目标的位置同时视为待求解变量,包括CSL+CTL双任务运行架构、CSL+CTL任务下测量关系和信息的传递、CSL+CTL双任务深度融合、CSL+CTL深度融合时信息处理。本发明将侦察无人机和目标均视为位置不确定的待估计对象,且考虑了多无人机位置间的相关性,基于此对目标的定位将更为客观、准确。CSL+CTL深度融合模式优于两任务独立模式下各自所能完成的任务质量。本发明可用于多无人机在执行搜救或监视等任务时的目标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7613559A
公开(公告)日:2024-02-27
申请号:CN202311448373.0
申请日:2023-11-02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子扫描的交替双极化单脉冲天线馈源系统,涉及将雷达波束的相位中心移动到阵列上不同的起始点,以实现对馈源喇叭阵列的雷达波束电子扫描。通过选择性地启用或停用共面的、相同极化的馈源喇叭对来形成单脉冲波束对,从而实现波束相位中心沿着馈源喇叭阵列的移动。通过选择性地启用和停用单独的、相邻的、共面的、同类极化的两个馈源喇叭来形成单脉冲波束对,从而在电子扫描平面中沿着整个阵列移动运行的喇叭对,从而实现波束相位中心的移动;每个起始点都是一个馈源喇叭对的相位中心。多种变化形式,包括极化波束、极化馈源、双波束系统、双向扫描、对角线扫描,以及用于控制波束宽度的交叉极化金属线栅。
-
公开(公告)号:CN11731062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031430.5
申请日:2023-08-16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灵巧的正交极化控制电子对抗系统,包括相同的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发射天线相对于接收天线旋转180度。发射和接收天线面向同一方向安装,可以接收来自单脉冲雷达的输入射频信号,并通过施加电子对抗干扰将信号传输回单脉冲雷达。耦合到接收天线内的垂直和水平馈源,输入的射频信号被分离成垂直和水平分量。每个分量通过处理系统依次放大,并传输回单脉冲雷达。利用发射天线,垂直分量信号通过发射天线的水平极化馈源发射,发射天线相对于馈源存在180度相位差。水平分量从发射天线的垂直馈源发射出去。这就导致发射的电磁场矢量与入射电磁场矢量正交。离散的垂直和水平分量被传输回单脉冲雷达,每500微秒进行一次切换。
-
公开(公告)号:CN116796898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736637.6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50/26 , G01S7/02 , G01S7/38
Abstract: 一种用于雷达组网的最优调度策略方法,根据雷达组网中资源对重点区域的保护状态以及资源机动状态构建决策变量;基于帕累托最优化框架,构建基于防护效能和机动距离的代价函数;根据资源对重点区域防护要求和机动隐藏提升生存力的要求,构建决策变量的约束条件,并建立资源调度数学优化模型;采用数学规划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优化求解,并通过解译决策变量输出得到了最优的资源调度策略。所提出的调度策略能够同时最大程度上实现对重点区域保护并同时提升资源生存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6774147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736613.0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IPC: G01S5/04 , G06F18/23213 , G01C21/20
Abstract: 一种基于无人机辐射源定位的多目标区域快速搜索方法,在确定目标区域的基础上,选取多区域范围的交点和中心点做为快速搜索的必经节点,然后通过K均值聚类算法对选取的节点进行分类,在确保满足无人机辐射源定位条件的基础上,通过蚁群算法分别对不同分类结果进行搜索路径的最优规划,综合所有的结果得到时间最短的情况下的多无人机搜索方案,快速完成多目标区域内辐射源的快速定位。利用多无人机实现多个目标区域内辐射源的定位,充分利用了无人机体型小、成本低、机动性强等优点,实现对辐射源的空中抵近定位,同时解决了传统定位系统隐蔽性差、灵活度低、天线遮挡、定位精度受距离限制等诸多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2394649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011284987.6
申请日:2020-11-17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IPC: G05B1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分时复用的群无人机内通信行为控制平台,其与仿真试验控制系统通过以太网连接,与被试的一架主无人机、一架从无人机通过无线方式连接;包括位姿推算模块、调度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位姿推算模块初始化多无人机的初始状态,并行推算一个周期内所有无人机的位置和姿态;调度模块调用待模拟对象的姿态和位置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模块处理,以及指令无线通信模块向从无人机转发出主无人机的信息包;数据处理模块用于进行数据处理;无线通信模块用于接收、解析、转发主无人机、从无人机的数据信息,以及负责控制平台与从无人机间的信息收发。本发明降低了对无人机内部软硬件建模的成本,提高了试验效率和可信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371451A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210031106.2
申请日:2022-01-12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对抗技术领域,公开的一种基于单双基地雷达组合的抗距离速度双重拖引干扰方法,采用防止目标对雷达进行欺骗干扰的系统,包括:单基地雷达、双基地雷达、目标位置,使单基地雷达、双基地雷达接收机和双基地雷达发射机相互同步,使得该双基地雷达接收机、该双基地雷达发射机和目标形成一个达的三角形的布局;使单基地雷达和双基地雷达在不同的频率下工作,确定多普勒频率;当单基地雷达和双基地雷接收机发现多普勒频率相同,则确定存在干扰,改变双基地雷达发射机的频率,以继续监测目标的速度和位置。本发明优点是它对频率捷变性的要求很低,并且在速度波门拖引和距离波门拖引干扰的情况下对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3406369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674024.5
申请日:2021-06-17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超宽带时变运动多体制多信号生成方法,是构建电磁环境测试系统、目标定位和航迹测试系统、信号回放系统的基础,具有时变、多信号制式、运动等动态性特点。进行系统测试时,需要不断调整时域、能量域、频域、调制方式、空域等参数。超宽带时变运动多体制多信号合成具有信号生成运算数量大、编辑合并繁琐、下载播放不连贯且无法实时调整等三个难点。基于单信号独立配置、FPGA多通道信号生成结构和多体制多信号生成流程的超宽带时变运动多体制多信号合成方法,能够极大地降低测试系统对于设备内存的依赖,降低波形运算时间。在当前内存不可能无限增大的条件下,从根本上解决了超宽带时变运动多体制信号生成的三个难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668175A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申请号:CN202011558257.0
申请日:2020-12-25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63892部队
IPC: G06F30/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智能仿真技术领域,公开的一种基于动态情况驱动的军事仿真方法及系统。该系统包括战场态势信息接口、战场不确定模拟、想定合成、兵力模型驱动接口及想定库。所述战场态势信息接口通过战场不确定模拟装置与设定合成装置、兵力模型驱动接口通过电缆串联连接,所述战场态势信息接口、战场不确定模拟装置、设定合成装置、兵力模型驱动接口的时钟端分别与时钟同步装置相连;所述设定合成装置通过电缆与想定库连接。本发明能够描述战场不确定特征,使其更符合实战过程。能够使非智能的仿真系统具有智能特性,能够满足军事仿真应用于作战试验和训练的实战化需求,从而提高试验训练效果和评估结果可信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