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401604A
公开(公告)日:2009-04-08
申请号:CN200810143634.7
申请日:2008-11-18
IPC: A23F3/16 , A23L3/3472 , A21D15/00
Abstract: 茶提取物及其在粮食加工制品中的应用,该茶提取物采用以下工艺制成:往茶叶中加7-10倍的饮用水,加热到90-100℃,浸泡5-15分钟,冷却到30-50℃,过滤,滤液经浓缩后,喷雾干燥成粉,即得。将该茶提取物加入到糕点、面包、饼干、鲜湿米粉和挂面等粮食加工制品中,可以显著延长这些制品的保质期,并解决它们的易回生等难题,对糕点、面包、饼干,还有增色和增香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923739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1013659.0
申请日:2024-07-26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现代食品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领域,具体涉及汉逊德巴利酵母在发酵改善黑茶制品风味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一株汉逊德巴利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i)W08,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5770。利用汉逊德巴利酵母固态发酵显著改变了黑茶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显著降低了黑茶的青气类成分,增强了具有花香、薄荷香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同时汉逊德巴利酵母固态发酵后的黑茶具有较高的β‑葡萄糖苷酶、单宁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活性,对黑茶中独特香气化合物的形成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综上,该菌株表现出作为黑茶风味调节发酵剂的潜力,将其应用于发酵黑茶中将有利于风味的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18901830A
公开(公告)日:2024-11-08
申请号:CN202410969941.X
申请日:2024-07-19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现代食品创新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黑茶饮料的发酵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冠突散囊菌和水开菲尔混合发酵极大地改善了黑茶茶汤的风味品质和感官特征,增强了黑茶茶汤的菌花香和薄荷香强度,降低了茶汤的苦味、涩味,提高了茶汤的醇厚感和鲜味,具有优良的感官特性。此外,在发酵过程中,水开菲尔发酵显著提高了黑茶茶汤中琥珀酸的含量,乳酸含量在混合发酵组中显著增加。与冠突散囊菌单独发酵相比,混合发酵组中水开菲尔的存在有效抑制了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的降解,维持发酵茶汤中较高的儿茶素含量。综上,本发明有助于开发具有独特风味品质和维持较高儿茶素含量的新型发酵黑茶饮料,在茶饮料行业将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20022317A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510210898.3
申请日:2025-02-25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A61K36/82 , A61K36/074 , A61P3/04 , A61P3/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灵芝发酵绿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备茶悬浮液;步骤二、茶悬浮液冷却至室温后接种灵芝菌丝体;步骤三、接种灵芝菌丝体的茶悬浮液在28℃和180rpm的摇床培养箱中培养12天,然后离心取上清液,上清液冷冻干燥后即得到所述灵芝发酵绿茶。本发明显著降低了小鼠的体重、肝脏脂滴和附睾脂肪细胞大小,还增加了降脂细菌(如Lactococcus和Lachnospirales)的丰度,降低了甘油三酯(TG)、二酰甘油(DG)、单酰甘油(MG)和游离脂肪酸(FFA)的水平;上调了背部脂肪中AMPK、UCP1、PGC1α和PPARγ的mRNA表达,通过AMPK‑PGC1α通路增强产热作用,并增加降脂细菌的丰度,从而减少了脂肪的积累。
-
公开(公告)号:CN117866823B
公开(公告)日:2025-05-23
申请号:CN202410028282.X
申请日:2024-01-09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茶树根腐病拮抗菌株胶样链霉菌JK‑13及应用,属于茶树根腐病拮抗菌株筛选技术领域,胶样链霉菌(Streptomycesgelaticus)JK‑13于2023年10月1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231912,保藏地址为中国.武汉.武汉大学,分类命名为Streptomyces gelaticus JK‑13;菌株JK‑13对茶树根腐病病原菌Fusarium cugenangense抑菌率达67.06%,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了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因此胶样链霉菌JK‑13可以制备成生物制剂,防治茶树根腐病及多种植物病原菌,避免了化学防治的副作用和抗药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2985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488450.3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茶多酚产品的涩感评价方法,涩感强度通过荧光光谱法进行表征。本发明的涩感评价方法采用了唾液蛋白的最佳原料‑真人唾液,同时确定了唾液蛋白与茶多酚的最佳体积比例3:1。本发明涩感评价方法能够更加综合真实体现样品的涩感质量,实现样品涩味的定量表征;能够测量的多酚浓度范围为0.02‑2.0g/L,能够测量的最佳多酚浓度范围为0.02‑0.18g/L,不仅能够测量感官范围内的收敛,还可以快速地检测到超过感官阈值的收敛;本发明还细化了含茶多酚产品尤其是EGCG的涩感质量的评价标准,与传统的感官评价相比,本发明的涩感评价方法可量化、准确、快捷,且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7821269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410011834.6
申请日:2024-01-04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奶灰青霉菌GF3及应用,奶灰青霉菌(Penicilliumcremeogriseum)GF3于2023年09月26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 NO:M20231796,保藏地址为中国.武汉.大学,分类命名为Penicillium cremeogriseum GF3,所述的奶灰青霉菌GF3的发酵原液、菌悬液和难挥发性代谢物对茶树根腐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该菌株对烟草根腐病、茄子褐纹病、马铃薯早疫病、茭白根腐病、玉米大斑病、柑橘沙皮病、辣椒枯萎病、黄精炭疽病、茭白根腐病、草莓疫病等具有广谱抑菌效果。本发明为植物镰刀菌根腐病及其他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生防微生物资源和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568511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547487.0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IPC: C12Q1/6895 , C12N15/11 , C12N15/29 , C12Q1/685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鉴定茶树早生性状的SNP位点、CAPS分子标记及其应用。所述SNP位点位于茶树4号染色体第227558248位碱基,碱基多态性为C/G,所述SNP位点命名为Chr04:227558248_C/G;经SNP位点转化的CAPS分子标记的引物序列为引物F:5'‑CTGCCAACTTCCCTTATTGTTGTT‑3';引物R:5'‑ATGCTCAAGACGCAACAATCTTACT‑3'。以茶树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限制性内切酶BstNI酶切,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酶切片段分析等过程,对不同茶树品种进行了纯合、杂合和野生型酶切分型,1条带为纯合GG型早生品种,3条带为杂合CG型中生品种,2条带为野生CC型晚生品种。本发明提供的CAPS分子标记带型稳定、准确率高且成本低,能很好地分辨不同的春梢萌发类型茶树品种,可以为今后茶树早生品种的早期基因型鉴定与育种选择工作提供新途径。
-
公开(公告)号:CN115029326B
公开(公告)日:2024-01-02
申请号:CN202210584371.3
申请日:2022-05-27
Applicant: 湖南福来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湖南农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酶工程领域,涉及一种酶交联聚集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相比现有传统的酶交联聚集体的制备方法,不需要用到有毒的化学交联试剂戊二醛,无需添加蛋白沉淀剂、省略了蛋白沉淀步骤,本发明所制备的酶交联聚集体酶活回收率高、热稳定性和有机溶剂耐受性好。利用本发明制备的酶交联聚集体用于茶黄素的催化合成,具有更高的产率和更多的批次使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590452A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10416159.0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湖南农业大学 , 湖南寰辉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IPC: C12Q1/6895 , A23F3/10 , C12Q1/686 , C12N15/11 , C12R1/64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重微滴式数字PCR技术同时检测三类产毒真菌的方法及其在微生物发酵茶中的应用。所述三类产毒真菌包括产黄曲霉素真菌、产赭曲霉素真菌、产桔青霉素真菌。本发明方法直接靶向毒素合成基因设计引物探针,特异性强,并结合数字PCR技术高灵敏度、耐受性好的优势,建立同时检测三类产毒真菌的多重体系,实现高通量检测。本发明方法应用于微生物发酵茶,可对产毒真菌的存在提前预警,使发酵茶免受真菌毒素污染,保障微生物发酵茶质量安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