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965465B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0953526.5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10 , G06F30/2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流程型扩散焊紧凑板式换热器热设计方法,包括: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换热器子区域划分预处理,并对各个子区域建立基于翅片效率的等效平板导热模型和工质流动换热模型,采用统计平均思想计算子区域的等效结构参数和工质的热力学参数;以温度场和压力场为未知变量联立求解所有单元的控制体方程组,并依据求解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结果判定及实施对子区域的自适应加密操作,子区域划分由粗到细,直至获得与子区域划分无关的收敛设计结果。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适用于 流程型扩散焊紧凑板式换热器的热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9983853A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510325346.7
申请日:2025-03-1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驱动的汽液分离强化冷凝传热的印刷电路板式冷凝器,包括换热芯体、冷热侧工质进出口集箱、冷热侧工质进出口接头、热侧工质不凝气体抽气口构成,换热芯体由热工质流经的冷凝板和冷工质流经的换热板依次堆叠而成。热侧工质流经的冷凝板由若干强化冷凝单元构成,冷侧工质流经的换热板由若干并行流道构成。该冷凝器可通过强化冷凝单元结构所诱导的离心力以自驱动的方式及时实现汽液分离,并逐步将冷凝液排放到专设排液通道内,从而有效抑制微小通道内由冷凝引起水淹现象所导致的冷凝传热恶化问题,进而显著提高冷凝器的冷凝效率,该冷凝器设计灵活度较大,可满足更广范围内工业应用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179172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0909596.2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冷热流体同层布置的盘板式扩散焊紧凑换热器,包括盘板换热区,安装于盘板换热区两端的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进出口接管,盘板换热区由若干换热盘板平行叠加,并通过扩散焊焊接而成;换热盘板的表面交替缠绕布置有两个螺旋形流道;进出口接管的位置分别与两个螺旋形流道的进口以及出口处相对应。本发明采用沿同一方向回旋布置的螺旋形流道,通过离心力发生纵向涡,增强了传热,流动阻力较低;螺旋形流道内不存在回流区或死区,杂质不容易沉积,减少了维护成本;螺旋形流道由于采用回旋式设计,容易实现长流道设计,且工质进出口布置灵活,便于实现多台换热器串并联协同工作;还具有加工简单、结构牢固、综合效益好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468442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082018.1
申请日:2022-09-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该换热器由换热芯体、集箱、接头构成。换热器芯体由交替布置的高温换热板和低温换热板通过扩散焊工艺加工而成。高温换热板和低温换热板由多个含有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的直流道组成。每个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的直流道制造时可通过光化学蚀刻将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并列布置或交错布置,高度方向上高低温换热板的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也可按照实际需求统一布置在在轴线方向上或交错布置。相较传统的直流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该发明具有强化传热、压降小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直流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96242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510035030.4
申请日:2025-01-09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8 , F28D9/00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冷热换热板配比可变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及其热设计方法,该类型换热器由m层热流体换热板和n层冷流体换热板组成的周期性换热单元构成,m、n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可变。该方法包括:根据周期性换热单元m、n配比分别建立热流体侧和冷流体侧等效翅片效率物理模型,沿流动方向对换热器进行子换热器划分,并对各子换热器建立等效平板导热模型和工质流动换热模型,以温度场和压力场为未知变量联立求解所有子换热器的控制方程组,并依据求解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结果判定子换热器定离散方式无关性和满足用户要求的收敛性设计结果,并进行输出。相比常规的计算流体力学计算方法计算量可降低99.99%以上,并可以达到同等热设计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546844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211082018.1
申请日:2022-09-0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该换热器由换热芯体、集箱、接头构成。换热器芯体由交替布置的高温换热板和低温换热板通过扩散焊工艺加工而成。高温换热板和低温换热板由多个含有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的直流道组成。每个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的直流道制造时可通过光化学蚀刻将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并列布置或交错布置,高度方向上高低温换热板的拉法尔喷管强化传热结构也可按照实际需求统一布置在在轴线方向上或交错布置。相较传统的直流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该发明具有强化传热、压降小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直流道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效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179179A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2010909562.3
申请日:2020-09-0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折线型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强化传热减阻节能换热板,包括表面并行排布有若干折线流道的换热板本体,折线流道的弯折角处加工有平衡强化缝。本发明中的平衡强化缝与折线流道通过化学蚀刻工艺一体加工成型,易于加工、结构牢固、经济性好;平衡强化缝可实现流道间低速射流,从而破坏回流区,增强传热,同时使各流道内压力分布更均匀、各平行流道间流量分配更均匀,从而降低流道内工质压降,换热器效能的进一步提高;同时该平衡强化缝对换热器结构强度影响较小,使其可以继续保持较高承压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18821552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0984744.5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8 , G06F17/11 , G06F119/08 , G06F113/14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管散热和对流换热相结合的火星表面动力循环散热装置及其设计方法,散热装置包括:热管、肋片、热管附属管道、对流换热管道、风扇、泵、盖板、集管、支撑膜、连接管路、支撑架、液态金属。散热装置设计步骤为:使用热阻网络法针对热管设计建模求解程序,使用有限体积法针对对流换热器建立设计程序,进而建立整个换热系统设计程序。之后设定热管散热功率比例和对流换热器进口风速为优化参数,针对重量及耗功,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进行设计,获得帕累托前沿,进而选定设计方案。本发明能够在充分利用辐射散热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排热系统重量,降低火星表面大功率电源的部署成本,增加火星表面长期居住计划的可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965465A
公开(公告)日:2024-11-15
申请号:CN202410953526.5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10 , G06F30/28 , G06F119/14 , G06F113/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流程型扩散焊紧凑板式换热器热设计方法,包括: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换热器子区域划分预处理,并对各个子区域建立基于翅片效率的等效平板导热模型和工质流动换热模型,采用统计平均思想计算子区域的等效结构参数和工质的热力学参数;以温度场和压力场为未知变量联立求解所有单元的控制体方程组,并依据求解的温度场和压力场结果判定及实施对子区域的自适应加密操作,子区域划分由粗到细,直至获得与子区域划分无关的收敛设计结果。本发明所述的方法适用于 流程型扩散焊紧凑板式换热器的热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882155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984744.5
申请日:2024-07-22
Applicant: 东南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8 , G06F17/11 , G06F119/08 , G06F113/14 , G06F111/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管散热和对流换热相结合的火星表面动力循环散热装置及其设计方法,散热装置包括:热管、肋片、热管附属管道、对流换热管道、风扇、泵、盖板、集管、支撑膜、连接管路、支撑架、液态金属。散热装置设计步骤为:使用热阻网络法针对热管设计建模求解程序,使用有限体积法针对对流换热器建立设计程序,进而建立整个换热系统设计程序。之后设定热管散热功率比例和对流换热器进口风速为优化参数,针对重量及耗功,采用多目标优化方法进行设计,获得帕累托前沿,进而选定设计方案。本发明能够在充分利用辐射散热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排热系统重量,降低火星表面大功率电源的部署成本,增加火星表面长期居住计划的可行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