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后部中的车身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209719B

    公开(公告)日:2010-12-01

    申请号:CN200710302357.5

    申请日:2007-12-25

    Abstract: 一种机动车后部中的车身结构,包括:后车轮内罩,其在机动车的左右方向被设置在后车轮的内侧,并且限定了用于容纳一部分后车轮的空间;托架,其在机动车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连接于后车轮内罩的内表面,以形成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封闭的截面的第一部件;后窗台板,其在托架的上方在左右方向延伸;横向元件,沿着后窗台板在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于后窗台板的下表面,以形成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封闭的截面的第二部件。横向元件的端部和托架的上端部相连接,以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2.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09718B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0710161096.X

    申请日:2007-12-26

    Abstract: 一种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包括:支撑件,适于支撑悬架的上端;第一件,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加固件,固定于支撑件,并且第一件的端部结合于连接加固件;以及第二件,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件和连接加固件。

    车辆的主体结构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04969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710301551.1

    申请日:2007-12-21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主体结构,包括:后围外板件,在车辆的后部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两侧上;后围内板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后围外板件的内侧;底板件,在接合部处连接于后围外板件,底板件相对于后围外板件设置在车辆的沿纵向方向的后侧处,并且在后围外板件之间连续。后端板件,连接于底板件的后端和后围外板件的后端;以及接合板件,沿后围外板件和底板件的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通过三点点焊,接合板件的前端部接合于后围内板件,接合板件的后端接合于后端板件,并且接合板件的中间部接合于底板件和后围外板件。

    车身结构
    4.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19678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710301554.5

    申请日:2007-12-21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在因来自车身侧的输入而作用于接合部位的脱离力被缓和的状态下,使纵梁(5)和仪表板(3)得到加固并结合。在撑板(8)的前后面(8a)上通过焊接接合连接板(11)的前后面(11a),且连接板(11)的横向面(11b)与撑板(8)的横向面(8b)重叠地焊接接合,向仪表板(3)的前表面(3a)侧延伸的延长板部(11c)通过焊接与仪表板(3)的前表面(3a)接合,由此通过连接板(11)使撑板(8)和仪表板(3)结合,从而相对于向撑板(8)传递的来自纵梁(5)侧的输入,缓和了向仪表板(3)前表面(3a)的接合部传递的应力集中,并缓和了作用于与前表面(3a)接合的接合部的脱离力。

    机动车后部中的车身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01209719A

    公开(公告)日:2008-07-02

    申请号:CN200710302357.5

    申请日:2007-12-25

    Abstract: 一种机动车后部中的车身结构,包括:后车轮内罩,其在机动车的左右方向被设置在后车轮的内侧,并且限定了用于容纳一部分后车轮的空间;托架,其在机动车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连接于后车轮内罩的内表面,以形成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封闭的截面的第一部件;后窗台板,其在托架的上方在左右方向延伸;横向元件,沿着后窗台板在左右方向延伸,并连接于后窗台板的下表面,以形成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封闭的截面的第二部件。横向元件的端部和托架的上端部相连接,以连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

    车身结构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19678A

    公开(公告)日:2008-07-16

    申请号:CN200710301554.5

    申请日:2007-12-21

    Abstract: 一种车身结构,在因来自车身侧的输入而作用于接合部位的脱离力被缓和的状态下,使纵梁(5)和仪表板(3)得到加固并结合。在撑板(8)的前后面(8a)上通过焊接接合连接板(11)的前后面(11a),且连接板(11)的横向面(11b)与撑板(8)的横向面(8b)重叠地焊接接合,向仪表板(3)的前表面(3a)侧延伸的延长板部(11c)通过焊接与仪表板(3)的前表面(3a)接合,由此通过连接板(11)使撑板(8)和仪表板(3)结合,从而相对于向撑板(8)传递的来自纵梁(5)侧的输入,缓和了向仪表板(3)前表面(3a)的接合部传递的应力集中,并缓和了作用于与前表面(3a)接合的接合部的脱离力。

    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09718A

    公开(公告)日:2008-07-02

    申请号:CN200710161096.X

    申请日:2007-12-26

    Abstract: 一种用于增强车体刚性的结构,包括:支撑件,适于支撑悬架的上端;第一件,沿车体的宽度方向延伸;连接加固件,固定于支撑件,并且第一件的端部结合于连接加固件;以及第二件,沿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可拆卸地固定于第一件和连接加固件。

    向车体安装外装部件的外装部件安装构造

    公开(公告)号:CN101209717A

    公开(公告)日:2008-07-02

    申请号:CN200710302260.4

    申请日:2007-12-24

    Abstract: 一种向车体安装外装部件的外装部件安装构造,其可以降低对车体安装外装部件需要的劳动力和时间,包括:托架(23),固定在车体(20)上,具有相互偏移配置的第一壁部(25)及第二壁部(26);第一托架孔部(25C),穿设于第一壁部;第二托架孔部(26C),穿设于第二壁部;第一螺母(27),固定在第一托架孔部的周边;第二螺母(28),固定在第二托架孔部的周边;第一外装孔部(30A)及第二外装孔部(30B),穿设于外装部件(30);第一螺栓(31),插入第一外装孔部和第一托架孔部,且与第一螺母螺合;以及第二螺栓(32),插入第二外装孔部和第二托架孔部,且与第二螺母螺合。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相对于第一螺栓的进入方向沿大致垂直的方向偏移设置。

    车辆的主体结构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204969A

    公开(公告)日:2008-06-25

    申请号:CN200710301551.1

    申请日:2007-12-21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主体结构,包括:后围外板件,在车辆的后部中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两侧上;后围内板件,沿车辆宽度方向布置在后围外板件的内侧;底板件,在接合部处连接于后围外板件,底板件相对于后围外板件设置在车辆的沿纵向方向的后侧处,并且在后围外板件之间连续。后端板件,连接于底板件的后端和后围外板件的后端;以及接合板件,沿后围外板件和底板件的接合部中的至少一个布置,通过三点点焊,接合板件的前端部接合于后围内板件,接合板件的后端接合于后端板件,并且接合板件的中间部接合于底板件和后围外板件。

    前围上盖板排水结构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204973B

    公开(公告)日:2010-06-02

    申请号:CN200710161012.2

    申请日:2007-12-19

    Abstract: 一种车辆的前围上盖板排水结构,可有效利用车辆的有限空间,并可适当进行前围上盖板的排水。包括:第一前围上盖板部件(16),在车辆(10)的前窗下端配置于车辆发动机室(13)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主排水路(30),是在第一前围上盖板部件(16)上形成的凹部,横跨第一前围上盖板部件(16)两端延伸,向车辆(10)侧方排水;驱动电动机(31),配置在主排水路(30)上方,用于驱动电装机器;贯通孔部(25),在第一前围上盖板部件(16)中央附近穿设于主排水路(30);以及辅助排水管路(24),贯通于贯通孔部从主排水路底部向上方突出,与发动机室内连通,其上端配置在主排水路(30)底部的更上方和驱动电动机(31)下端的更下方。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