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336082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180022745.6
申请日:2021-03-24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控制充放电以使得避免充放电的停止位置成为峰顶的充电状态的二次电池系统。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涉及的二次电池系统具备:电气负载(13),与二次电池(20)连接;以及控制装置(40),在SOC‑dV/dQ曲线中,设定至少一个包含成为峰顶的SOC在内的峰顶SOC范围,在峰顶SOC范围内充电或者放电停止的情况下,由于通过电气负载(13)对二次电池(20)进行放电来避免峰顶SOC范围从而结束二次电池(20)的充电或者放电,其中,SOC‑dV/dQ曲线通过作为二次电池(20)的电压V的变化量dV相对于二次电池(20)的容量Q的变化量dQ的微分值的dV/dQ与以容量Q相对于二次电池(20)的满充电状态的容量的百分率表示的充电状态(SOC)描绘出。
-
公开(公告)号:CN105027329A
公开(公告)日:2015-11-04
申请号:CN201480010974.6
申请日:2014-02-10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4/13 , H01M10/052 , H01M10/0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 , H01M4/13 , H01M4/366 , H01M10/052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改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初次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特性。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正极、负极、配置于负极上的多孔层、分隔件、以及非水电解质,前述多孔层具备扁平的空隙,扁平的空隙的短轴方向与多孔层的平面方向垂直,长轴方向与多孔层的平面方向平行。前述空隙的前述长轴相对于前述短轴的比优选为1.4~2.2。
-
公开(公告)号:CN112236895A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1980038143.2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 H01M50/538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包含具有正极板和负极板(12)的卷绕型的电极组(14)、以及在电极组的最外周面贴合的胶带(40、41)。负极板的集电体在电极组的最外周面的卷绕方向的至少一部分露出,集电体与壳主体接触。胶带具有基材层、和在基材层的卷内表面沿卷绕方向连续地配置的粘接剂层。在将胶带(40、41)的从卷内表面观察的区域划分成由基材层构成的第1区域(42)、和由基材层及粘接剂层构成的第2区域(43)时,在胶带的卷绕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范围内第1区域(42)介于第2区域(43)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10301062A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880012153.4
申请日:2018-03-08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2 , H01M4/133 , H01M4/36 , H01M10/0587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经由绝缘性的隔板将正极板和负极板进行缠绕所获得的电极体(14),该正极板在带状的正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该负极板在带状的负极集电体的表面形成有负极活性物质层。在电极体(14)的最外周设有负极集电体露出的负极集电体露出部(37b),用粘附于负极集电体露出部(37b)的胶带(40)固定负极板的卷绕结束端(12a)。胶带(40)分别从负极板(12)的轴向两端起粘附到负极板(12)的轴向长度的14%以内的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074975A
公开(公告)日:2015-11-18
申请号:CN201480010341.5
申请日:2014-02-10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4/587 , H01M4/133 , H01M4/36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13 , H01M4/364 , H01M4/483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4/622 , H01M4/623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使用碳材料、以及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初次充放电效率。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负极、正极和非水电解质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所述负极具备作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碳材料以及与锂合金化的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所述碳材料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被不与锂反应的聚合物材料覆盖。所述不与锂反应的聚合物材料相对于所述碳材料的质量比优选为0.5~2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5244754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180019250.8
申请日:2021-03-12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 H01M4/13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由充放电循环导致的电极体的最外周的极板变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10)具备:带状的正极(11)和带状的负极(12)隔着间隔件(13)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14)、和收纳电极体(14)的金属制的外装体(15),在电极体(14)的最外圆周面,负极(12)露出,并且贴合有固定负极(12)的卷终端部的固定带(30),固定带(30)具有包含相互独立的两层以上的层的层叠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14365316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80063125.2
申请日:2020-09-08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2 , H01M10/0587 , H01M50/10 , H01M4/13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电极体膨胀时正极和负极的弯曲等变形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具备带状的正极与带状的负极隔着间隔件卷绕而成的卷绕型的电极体、和容纳电极体的圆筒型的金属制的外包装体。在电极体的最外周面,正极或负极露出,且具有基材层(52)和粘合层(54)的固定带(50)通过粘合层(54)贴合于正极或负极,基材层(52)至少从端部起1mm宽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Sa)为40μm以上。
-
公开(公告)号:CN105027329B
公开(公告)日:2017-06-13
申请号:CN201480010974.6
申请日:2014-02-10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4/13 , H01M10/052 , H01M10/0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2 , H01M4/13 , H01M4/366 , H01M10/052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改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初次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特性。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具备正极、负极、配置于负极上的多孔层、分隔件、以及非水电解质,前述多孔层具备扁平的空隙,扁平的空隙的短轴方向与多孔层的平面方向垂直,长轴方向与多孔层的平面方向平行。前述空隙的前述长轴相对于前述短轴的比优选为1.4~2.2。
-
公开(公告)号:CN103843190B
公开(公告)日:2016-10-12
申请号:CN201280047432.7
申请日:2012-09-24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 H01M2/02 , H01M4/134 , H01M4/62 , H01M4/64 , H01M4/66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431 , H01M2/02 , H01M2/022 , H01M2/024 , H01M4/134 , H01M4/386 , H01M4/602 , H01M4/622 , H01M4/661 , H01M4/662 , H01M4/667 , H01M10/052 , H01M10/0587
Abstract: 提供在充放电时不易变形的锂二次电池。锂二次电池(1)具备旋涡状的电极体(10)和圆筒形的电池容器(20)。电池容器(20)容纳电极体(10)。电极体(10)具有负极(11)、正极(12)和分隔件(13)。负极(11)具有负极集电体(11a)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1b)。负极活性物质层(11b)配置在负极集电体(11a)上。负极活性物质层(11b)含有能与锂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正极(12)与负极(11)对置。分隔件(13)配置在负极(11)与正极(12)之间。将负极集电体(11a)的延伸强度与负极集电体(11a)的厚度相乘得到的值设为A、将负极(11)的单位面积所充电的容量设为B时,满足A≥0.075×B‑3。
-
公开(公告)号:CN103843190A
公开(公告)日:2014-06-04
申请号:CN201280047432.7
申请日:2012-09-24
Applicant: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IPC: H01M10/0587 , H01M2/02 , H01M4/134 , H01M4/62 , H01M4/64 , H01M4/66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431 , H01M2/02 , H01M2/022 , H01M2/024 , H01M4/134 , H01M4/386 , H01M4/602 , H01M4/622 , H01M4/661 , H01M4/662 , H01M4/667 , H01M10/052 , H01M10/0587
Abstract: 提供在充放电时不易变形的锂二次电池。锂二次电池(1)具备旋涡状的电极体(10)和圆筒形的电池容器(20)。电池容器(20)容纳电极体(10)。电极体(10)具有负极(11)、正极(12)和分隔件(13)。负极(11)具有负极集电体(11a)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1b)。负极活性物质层(11b)配置在负极集电体(11a)上。负极活性物质层(11b)含有能与锂合金化的负极活性物质。正极(12)与负极(11)对置。分隔件(13)配置在负极(11)与正极(12)之间。将负极集电体(11a)的延伸强度与负极集电体(11a)的厚度相乘得到的值设为A、将负极(11)的单位面积所充电的容量设为B时,满足A≥0.075×B-3。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