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化妆品的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820642A

    公开(公告)日:2024-04-05

    申请号:CN202311815740.6

    申请日:2023-12-27

    Inventor: 吴强波 刘皓 韩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化妆品的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及其制备方法和控制系统,属于有机硅树脂制备技术领域。不仅提出了一种特定性能的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重均分子量Mw为4000‑5000,粘度为7.5‑8.5cst,羟基质量百分比为2.5‑4%,M/Q比值为0.6‑0.8),能赋予后续产品化妆品具有较好的成膜性、柔性和附着力,且不掉粉等;而且还提出一种相适应的制备方法,保证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能批量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以及,还提出一种相配合的控制系统,保证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生产工艺的自动化控制,进而提高三甲基硅烷氧基硅酸酯生产效率(提高5‑10倍)和质量,为后续产品化妆品、乳化用品的制备提供有效的前提保证。

    一种MQ硅树脂中硅羟基含量的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65236A

    公开(公告)日:2023-05-26

    申请号:CN202211601284.0

    申请日:2022-12-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Q硅树脂中硅羟基含量的测试方法,包括两种检测方式,一种是采用固态核磁共振硅谱定量表征水玻璃法合成的MQ硅树脂中硅羟基的质量分数;另一种采用固态核磁共振硅谱和液态核磁共振氢谱结合定量表征正硅酸乙酯法合成的MQ硅树脂中硅羟基的质量分数。由此可知,本发明分别针对水玻璃法和正硅酸乙酯法合成的MQ硅树脂,因其结构的不同,而采用固态核磁共振硅谱直接进行检测,或采用固态核磁共振硅谱和液态核磁共振氢谱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测,可用于定量表征MQ硅树脂中硅羟基的绝对含量,具有方法操作简单,不受水或其它杂质影响,准确率高的特点。

    一种光催化氟化反应工艺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532200A

    公开(公告)日:2022-12-30

    申请号:CN202110733196.5

    申请日:2021-06-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催化氟化反应工艺,在紫外光照射下,使不稳定全氟聚醚原料与氟化剂气体进行氟化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80~150℃,压力为0~0.5MPa,反应时间为5~40h,反应结束后,获得全氟聚醚油。本发明通过光催化氟化反应使不稳定全氟聚醚原料实现端基稳定化,可提高现有使用氟化剂进行氟化时存在的反应时间长、反应效率低等缺陷。

    一种全氟聚醚工作流体及其应用、以及高低温循环冲击系统和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21449A

    公开(公告)日:2022-12-27

    申请号:CN202211276612.4

    申请日:2022-10-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氟聚醚工作流体,采用结构式为Rf1‑O‑(CF(CF3)CF2O)m‑(CF2O)q‑Rf2的全氟聚醚油类聚合物,Rf1、Rf2为‑CF3、‑CF2CF3;m、q为重复单元数,m为3~8,q/m=0~0.3。具备在宽温域范围内兼具优异的流动性能、低挥发性能、优异的稳定性、高电绝缘性,以及与接触样件或电子元器件较好的相容性。因此,可作为媒体介质,结合温度控制单元、流体循环泵等在高低温循环冲击系统中应用,具体的,可开发研究出基于全氟聚醚工作流体的高低温循环冲击系统,以及基于全氟聚醚工作流体的高低温循环冲击测试方法,以用于模拟样件或电子元器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环境条件下的工况条件,而不造成损伤和破坏。

    一种高羟值的MQ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5707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815872.9

    申请日:2023-12-27

    Inventor: 王婷 刘皓 韩迪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羟值的MQ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有机硅树脂技术领域,通式为(Me3SiO1/2)a(OHSiO3/2)b(SiO4/2)c;其中:高羟值MQ硅树脂的平均分子量4000~10000 Da;高羟值MQ硅树脂的分子量分布1.5~2.5;高羟值MQ硅树脂的60%固含量二甲苯粘度为5~20 cst;高羟值MQ硅树脂的羟基含量为6~8%;高羟值MQ硅树脂的M/Q为0.7~0.9。本发明方法简单、操作容易,条件较为温和,不易凝胶,可实现产业化稳定生产;该生产过程实现了全程DCS连续化控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在苯类、烷烃类、D5、硅油类溶剂中溶解性优异,溶液澄清透明、不浑浊。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