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07697B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1811306541.1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0 , G01N27/327 , G01N2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吡喹酮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电极的制备方法。属于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与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在一次性可抛电极上制备了氮化钴纳米片阵列,利用其大的比表面积和对氨基的高吸附活性,采用原位生长的方法,相继在氮化钴纳米片阵列上直接相继制备了聚多巴胺薄膜和原位包覆鲁米诺的以吡喹酮分子为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将模板分子洗脱以后,原来的模板分子的位置变为了空穴,即洗脱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由此,一种检测吡喹酮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电极便制备完成。
-
公开(公告)号:CN109254058B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1811306724.3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0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氮化镍阵列的有机磷农药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属于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与生物传感分析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在一次性可抛电极上制备了氮化镍纳米片阵列,利用其大的比表面积和对氨基的高吸附活性,采用原位生长的方法,相继在氮化镍纳米片阵列上直接相继制备了含有电子媒介体的聚多巴胺薄膜和以有机磷农药分子为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将模板分子洗脱以后,原来的模板分子的位置变为了空穴,即洗脱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由此,一种基于氮化镍阵列的有机磷农药传感器便制备完成。
-
公开(公告)号:CN109254062B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1811306730.9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0 ,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属于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与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在一次性可抛电极上制备了氮化铁纳米片阵列,利用其大的比表面积和对氨基的高吸附活性,采用原位生长的方法,相继在氮化铁纳米片阵列上直接相继制备了含有电子媒介体的聚多巴胺薄膜和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为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将模板分子洗脱以后,原来的模板分子的位置变为了空穴,即洗脱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由此,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便制备完成。
-
公开(公告)号:CN109254056B
公开(公告)日:2021-01-29
申请号:CN201811306721.X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0 , G01N27/327 , G01N2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环类抗生素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属于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与生物传感分析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在一次性可抛电极上制备了镍铁双金属氮化物纳米片阵列,利用其大的比表面积和对氨基的高吸附活性,以及聚多巴胺的氨基官能团,采用原位生长的方法,相继在镍铁双金属氮化物纳米片阵列上直接相继制备了聚多巴胺薄膜和原位包覆鲁米诺的以四环类抗生素为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将模板分子洗脱以后,原来的模板分子的位置变为了空穴,即洗脱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由此,一种四环类抗生素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便制备完成。
-
公开(公告)号:CN108918617B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810855945.X
申请日:2018-07-31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30 , G01N27/327 , G01N33/5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级纳米氧化锌微球复合材料的光电化学β‑淀粉样蛋白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光电化学传感器领域。利用水热合成的方法,合成了多级纳米氧化锌微球,并用三联吡啶钌敏化,增强其对可见光的吸收,随后,原位生长铈掺杂的硫化镉,得到光电信号显著增强且稳定的多级纳米氧化锌微球复合材料ZnO/Ru(bpy)32+/Ce‑CdS,以ZnO/Ru(bpy)32+/Ce‑CdS作为基底材料,以PS@CuS作为二抗标记物,PS@CuS具有良好的绝缘性,阻碍了光生电子的转移,而且PS@CuS与ZnO/Ru(bpy)32+/Ce‑CdS间对可见光的吸收竞争也会有效地降低光电流信号,这双重抑制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降低了传感器的检测限。再结合适配体优异的选择性,实现了对β‑淀粉样蛋白的高灵敏检测,这对β‑淀粉样蛋白的分析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06770216B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710090693.1
申请日:2017-02-20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1/76 , G01N27/30 , C01G23/053 , C01G49/08 , C03C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二氧化钛纳米材料的原位仿生制备方法及应用,涉及纳米科学、材料科学、电化学传感等领域。本发明利用单宁酸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的超分子金属凝胶作为前驱体在玻璃电极表面原位制备复合二氧化钛纳米材料。单宁酸形成的超分子凝胶良好的负载能力可以实现多种纳米材料与二氧化钛的复合,其在玻璃电极表面的原位修饰在电化学发光和光电化学传感器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124590B
公开(公告)日:2019-03-12
申请号:CN201610521140.2
申请日:2016-07-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3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纳米功能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首先制备了一种新型二维纳米电极材料——负载型双金属共掺杂纳米复合材料FeMn‑TiO2/MoS2,即铁、锰共掺杂二氧化钛纳米方块原位复合二硫化钼的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利用该材料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大的比表面积,负载上马拉硫磷抗体,在进行检测时,由于铁、锰共掺杂二氧化钛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原位生成O2,产生电化学信号,再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定量结合对电子传输能力的影响,使得电流强度相应降低,最终实现了采用无标记的电化学方法检测马拉硫磷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公开(公告)号:CN106124588B
公开(公告)日:2019-03-12
申请号:CN201610521133.2
申请日:2016-07-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48 , G01N27/26 , G01N2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首先制备了一种新型二维纳米电极材料——掺杂二氧化钛/二硫化钼复合材料Cu‑TiO2/MoS2,即铜掺杂二氧化钛纳米方块原位复合二硫化钼的二维纳米复合材料,利用该材料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大的比表面积,负载上壬基酚抗体,在进行检测时,由于铜掺杂二氧化钛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原位生成O2,产生电化学信号,再利用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定量结合对电子传输能力的影响,使得电流强度相应降低,最终实现了采用无标记的电化学方法检测壬基酚的生物传感器的构建。
-
公开(公告)号:CN105905985B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610234927.0
申请日:2016-04-18
Applicant: 济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非均相电芬顿体系的氧化石墨烯GO/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聚对苯乙烯磺酸钠PSS改性的石墨毡电极的制备及应用,本发明将经过除油去污的石墨毡材料作为工作电极,铂丝电极作为对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作为参比电极,氧化石墨烯悬浮液、3,4‑乙烯二氧噻吩和聚对苯乙烯磺酸钠混合液作为电解液,采用循环伏安电聚合方法制备改性的石墨毡电极。本发明改性的石墨毡电极应用于非均相电芬顿体系能显著提高阴极导电性能和氧化还原产生H2O2反应催化活性,可以有效地提升对阳离子染料废水的降解去除能力;本发明改性电极改性过程简单易操作,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307697A
公开(公告)日:2019-02-05
申请号:CN201811306541.1
申请日:2018-11-05
Applicant: 济南大学
IPC: G01N27/26 , G01N27/30 , G01N27/327 , G01N21/7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检测吡喹酮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电极的制备方法。属于新型纳米功能材料与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在一次性可抛电极上制备了氮化钴纳米片阵列,利用其大的比表面积和对氨基的高吸附活性,采用原位生长的方法,相继在氮化钴纳米片阵列上直接相继制备了聚多巴胺薄膜和原位包覆鲁米诺的以吡喹酮分子为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将模板分子洗脱以后,原来的模板分子的位置变为了空穴,即洗脱模板分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由此,一种检测吡喹酮的电致化学发光传感电极便制备完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