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911020B
公开(公告)日:2022-07-19
申请号:CN201911227935.2
申请日:2019-12-0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3/024 , G21C13/028 ,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力容器顶部双层壳体设计的先进专设安全设施配置方案,包括固定在安全壳内的压力容器,所述压力容器由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压力容器顶部第二层壳体组成,且压力容器第二层壳体固定在压力容器第一层壳体的顶部。优点在于:本发明通过设计一体化反应堆,消除大破口的可能性,可最大限度缓解设计基准小LOCA事故和非LOCA事故,压力容器采用顶部部分双层壳体设计,将稳压器、主回路管线等布置在双层壳体间,通过有效隔离破口,维持压力边界,有效缓解因小破口对反应堆安全性的挑战,保证反应堆安全性,并简化系统设计,同时,减小全双层压力容器壳体设计带来的不利经济性以及维修的复杂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596972A
公开(公告)日:2022-06-07
申请号:CN202210232961.X
申请日:2022-03-09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7/104 , G21C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堆外探测器控制棒阴影效应的修正方法,涉及堆外探测器控制棒修正技术领域,S1、首先通过模拟计算建立堆外探测器响应与控制棒棒位的对应关系;S2、计算控制棒阴影效应修正因子;S3、应用修正因子。本发明模拟控制棒移动过程中堆外探测器的响应,获得与控制棒棒位相关的阴影效应修正因子;然后应用修正因子对堆外探测器测量的功率进行修正,减小控制棒阴影效应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3959242A
公开(公告)日:2022-01-21
申请号:CN202111115214.X
申请日:2021-09-23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可用于三种流体同时换热的高效紧凑式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外管、内管、下封头、上封头,所述壳体为中空的柱形结构,外管、内管设置在壳体内部;所述下封头、上封头分别设置在壳体两端,并与壳体通过焊接固定,壳体、下封头、上封头形成密封闭合的空间;所述下封头上设置有内管出口,在上封头上设置有内管进口;所述外管套在内管外侧,在壳体内设置有内管管板和外管管板;所述内管与内管管板相互胀接,外管与外管管板相互胀接;所述内管管板和外管管板均设置有两块,且内管管板设置在外管管板的外侧;在同一端的内管管板、外管管板之间的壳体上设置有环形通道进口,另一端对应设置有环形通道出口。
-
公开(公告)号:CN112530611A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551710.5
申请日:2020-12-24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5/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先进简化的小堆非能动专设安全系统,包括压力容器第1层壳体、压力容器第2层壳体、主回路管线及非能动余排热交换器、补水箱;所述压力容器第2层壳位于所述压力容器第1层壳体顶部外侧,所述主回路管从所述压力容器第1层壳体的顶部穿出,穿过所述压力容器第2层壳,在所述压力容器第1层壳体和所述压力容器第2层壳之间的所述主回路管上设置有双层壳体间主回路管线隔离,在所述压力容器第2层壳外的所述主回路管线上设置有壳体外主回路管线隔离。本发明采用非能动的安全设计理念,不依赖外部驱动力,极大地降低能动系统失效概率,提升反应堆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052579A
公开(公告)日:2020-12-08
申请号:CN202010888363.9
申请日:2020-08-28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F30/23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浮动网格的核‑热‑力多物理耦合计算方法,包括建立燃料棒几何模型,进行核‑热‑力多物理迭代计算流程,开展平面传热计算、平面力学计算和平面中子输运计算和进行轴向一维中子扩散计算。本发明基于可以变形的浮动网格耦合求解中子学、热工水力、机械力学问题,模拟燃料棒在反应堆内极端环境下的热传导、机械变形、中子输运、核素燃耗等行为,同时获取燃料棒的温度、应力、变形、棒内压力、中子群通量、功率、燃耗、同位素密度等多物理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1931356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713020.9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30/10 , G21C17/1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堆芯自给能探测器响应电流的联合分析方法,基于蒙特卡洛方法连续能量和精细几何模型的优势,可以精确的获得自给能探测器附近的中子、光子源项信息,且不存在近似。同时中子-光子-电子耦合输运过程中考虑每一种粒子的反应过程,精确的模拟各种粒子的轨迹进而获得不同状态下的灵敏度系数。基于以上流程建立的与工况耦合的灵敏度库,可以用于堆芯程序实现自给能探测器响应电流的计算。
-
公开(公告)号:CN110739091A
公开(公告)日:2020-01-31
申请号:CN201911006596.5
申请日:2019-10-22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21C17/06 , G21C17/10 , G21C17/112 , G21C17/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核电厂次临界度直接测量系统及硬件平台和测量方法,系统包括反应堆测量数据收集模块、测量噪声处理模块、测量转换计算模块、堆芯次临界度参数计算模块。该测量系统采用“即插即用”式的设计理念,不需要改造核电厂软硬件系统,不占用反应堆启动阶段主线时间,可以有效提高核电厂在次临界阶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700905B
公开(公告)日:2017-12-15
申请号:CN201510086638.6
申请日:2015-02-1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载硼整体型和离散型组合可燃毒物燃料组件,所述燃料组件包括芯块表面涂覆有载硼可燃毒物的整体型可燃毒物燃料棒和载硼离散型可燃毒物棒,还可包括无可燃毒物的燃料棒。所述离散型可燃毒物材料选用含硼的复合材料可燃毒物芯块;其基体相可选用金属氧化物如Al2O3,或合金如Zr‑2、Zr‑4;弥散相为硼化物,如B4C、ZrB2、BN等。本发明的可燃毒物燃料组件可以将反应性长期、平稳地抑制在尽量低的水平,同时使残留反应性惩罚最小化,解决长周期换料、低可溶硼堆芯、载钚燃料对堆芯反应性控制的需求以及控制棒运行控制模式对可燃毒物布置的约束。
-
公开(公告)号:CN107068220A
公开(公告)日:2017-08-18
申请号:CN201710008106.X
申请日:2017-01-05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IPC: G21C19/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21C19/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实现核燃料密集化放置的临界安全控制方法,其包括将具有导向管的燃料组件置于燃料贮存腔内,在燃料贮存腔之间设置中子吸收板,在燃料组件导向管内插入中子吸收棒,降低贮存系统的反应性。本发明提供的实现核燃料密集化放置的临界安全控制方法,利用较少的中子吸收棒,在贮存具有较高初始富集度的燃料组件时,不依靠可溶性中子吸收剂即可实现燃料高度密集化贮存或者装载运输过程中的临界安全控制。缩小放置空间,提高燃料贮存或者运输装载容量,提高贮存或者运输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374678B
公开(公告)日:2017-02-22
申请号:CN201210127037.1
申请日:2012-04-27
Applicant: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先进的灰控制棒及吸收体。该吸收体材料中含有铽、铽合金或铽的化合物,其中铽元素占该吸收体材料质量百分比的10~95%。该灰控制棒为细长实心管状结构,该灰控制棒由含有铽、铽合金或铽的化合物的材料制成,其中铽元素占灰控制棒总质量百分比的10~95%。本发明所述的先进的灰控制棒及吸收体,采用铽或铽合金或铽的化合物,由此获得的灰控制棒组件应用于反应堆,其反应性价值几乎不随燃耗发生变化,使得灰控制棒组件使用寿命超过20年。采用反应性价值随燃耗下降的中子吸收体材料(银、铪、铒、铕或镝的合金或化合物等)用于抵消铽、铽合金或铽的化合物随燃耗逐渐升高的反应性价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