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合金贝氏体球墨铸铁油淬带温等温回火热处理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01200774A

    公开(公告)日:2008-06-18

    申请号:CN200710049557.4

    申请日:2007-07-12

    Inventor: 魏德强 王荣

    Abstract: 低合金贝氏体球墨铸铁油淬带温等温回火热处理工艺,含有:①将球墨铸铁工件加热到880~960℃进行奥氏体化;②球墨铸铁工件在机械油中淬火;③待球墨铸铁工件表面温度为150~230℃时取出;④球墨铸铁工件带温,快速埋砂保温回火6~8h;或埋砂保温回火1~3h,然后取出空冷。该工艺通过保温包或地坑中的耐火砖及型砂,形成从球墨铸铁内部到表面到沙层到保温包或到地坑的合理的温度梯度,建立缓慢的稳定的符合要求的降温速度,对等温回火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利用球墨铸铁工件热处理后的余热实现奥氏体向贝氏体的等温转变,更有利于贝氏体组织的形成。所得球墨铸铁工件组织结构合理综合性能优异,特别适宜于齿轮、曲轴、磨球等。

    一种扫描电子束处理金属圆柱曲面表面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50925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111647285.4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扫描电子束处理金属圆柱曲面表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前处理;步骤二,将圆柱工件水平置于旋转机构上,使电子束中心点对齐圆柱工件母线最高点;步骤三,抽真空;步骤四,开启扫描电子束发射装置,扫描电子束沿圆柱工件的长度方向移动对圆柱工件母线最高点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旋转机构带动圆柱轴向转动,扫描电子束继续沿对转动后的圆柱工件母线最高点进行扫描,重复该过程直至完成对圆柱工件的曲面表面的扫描;步骤五,待扫描完成后清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扫描的过程中,电子枪头的中心线始终处于圆柱工件的母线最高点上移动,电子枪头与圆柱工件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确保得到均有连续的处理表面。

    一种电子束对304不锈钢表面毛化处理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874042A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1147753.1

    申请日:2021-09-29

    Inventor: 张汉卿 王荣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子束对304不锈钢表面毛化处理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前处理,对切割后的试块工件进行铣削,然后用清洗溶剂对铣削后的工件进行清洗。步骤2:电子束处理,用电子束流对工件表面连续处理。步骤3:表面形貌尺寸测量,通过激光显微镜测得表面形貌高度、表面熔池长度,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内部组织并测量熔化区深度、宽度。即本发明公开的方法可以提升304不锈钢表面形貌面积,利于表面减阻领域、复合材料制造领域以及小面积散热领域。具有极好的应用场景。

    一种扫描电子束处理金属圆柱曲面表面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50925A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1647285.4

    申请日:2021-12-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扫描电子束处理金属圆柱曲面表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前处理;步骤二,将圆柱工件水平置于旋转机构上,使电子束中心点对齐圆柱工件母线最高点;步骤三,抽真空;步骤四,开启扫描电子束发射装置,扫描电子束沿圆柱工件的长度方向移动对圆柱工件母线最高点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然后旋转机构带动圆柱轴向转动,扫描电子束继续沿对转动后的圆柱工件母线最高点进行扫描,重复该过程直至完成对圆柱工件的曲面表面的扫描;步骤五,待扫描完成后清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在扫描的过程中,电子枪头的中心线始终处于圆柱工件的母线最高点上移动,电子枪头与圆柱工件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确保得到均有连续的处理表面。

    一种电子束加工温控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13801977A

    公开(公告)日:2021-12-17

    申请号:CN202111011056.3

    申请日:2021-08-3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束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束加工温控平台,包括底座;旋转平台,所述旋转平台通过旋转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水平移动机构设在所述旋转平台上;多组夹具组件并列设在水平移动机构上用于夹持加工工件;温度监测机构用于对所述夹具组件夹持的加工工件的温度进行监测;散热机构用于对所述夹具组件以及加工工件进行散热。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旋转平台以及水平移动机构辅助电子束设备实现多样的扫描轨迹;通过设置多组并列设置的夹具组件,适应生产中遇到的不同长度尺寸工件的装夹;通过设置温度检测机构对工件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控,然后通过散热机构对工件进行散热,减少温度不均匀对工件性能的影响。

    一种复合处理5CrMnMo热作模具钢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19909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710666538.X

    申请日:2017-08-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处理5CrMnMo热作模具钢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前处理:用醇醚类溶剂对铣削后的工件进行清洗,然后将清洗后的工件的外表面喷洒促进剂,得到前处理后的工件;(2)升温处理:将前处理后的工件放入烘箱中,使前处理后的工件的温度达到65~78℃,得到升温后的工件;(3)电子束处理。本发明所采用的工艺不仅能提高5CrMnMo热作模具钢的硬度,同时还降低5CrMnMo热作模具钢的表面粗糙度,减少火山口凹坑现象的发生,具有广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一种大规模图数据表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80640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236351.8

    申请日:2016-12-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T9/4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大规模图数据表示方法,其基于K2‑tree和聚类思想,先采用了基于密度的聚类思想将图数据抽象成邻接矩阵表示形式,再在邻接矩阵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处理,从而使包含大量值为1的元素的集群结构被包含在簇中。大量值为1的元素被包含在子矩阵中,并且将所有子矩阵对应K2‑tree的L向量进行串联成一个全局性的向量global_L,并且使用了DACs编码,这将有效降低表示邻接矩阵中每个值为1的元素所耗用的空间,即提高了存储效率。本发明能够对包含亿万个节点和边的图数据进行高效、紧凑的表示和压缩,并且提供针对图数据中节点的直接和反向邻居查询操作。

    一种探究残余应力和曲轴变形相互关系的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525309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0887749.1

    申请日:2016-10-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L5/0047 G01B11/24 G01B21/00 G01B2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探究残余应力和曲轴变形相互关系的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仪器准备,选用测量架、跳动测量仪、四目3D扫描仪和ASMB1-16静态电阻应变仪;S2:曲轴装夹,将需要检测的淬火后的曲轴放置在检测平台的V型支架上。本发明利用跳动测量仪对曲轴样品的圆跳动量进行测量并做好详细记录,采用四目3D扫描仪对曲轴锻件样品外轮廓进行三维扫描;分析跳动数据和扫描得到的3D虚拟模型,研究确定曲轴变形规律;根据曲轴结构特征和变形规律确定残余应力测点位置,采用盲孔法对各测点应力进行测试,并得到曲轴应力测点的应力数据,获得曲轴样品残余应力分布规律,以达到探究残余应力和曲轴变形的相互关系的目的。

    扫描电子束微熔抛光碳素钢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46127A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申请号:CN201610938250.9

    申请日:2016-10-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23K15/08 B23K15/0033 B23K210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扫描电子束微熔抛光碳素钢的方法,涉及碳素钢表面改性技术领域。本发明主要包括去除基体外层氧化层、对基体进行机械抛光、对基体进行表面清洗、真空电子束加工设备抽真空和参数设置以及对基体进行扫描电子束微熔抛光等步骤,通过对基体表面处理然后再使用真空电子束加工设备对基体进行扫描电子束微熔抛光,获得了表面粗糙度低、性能高的样品。本发明步骤简便、参数设置合理,在真空室中进行抛光处理,具有无氧化、方法简单、操作简单、效率高等优点,抛光后抛光层强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能等都有所提高。

    便携式高楼缓降逃生器

    公开(公告)号:CN103736215B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310723176.5

    申请日:2013-12-25

    Inventor: 王荣 卢健 陈虎城

    Abstract: 本发明的便携式高楼缓降逃生器,由柔性绳、动滑轮和定滑轮构成的滑轮组、摩擦片和支架组成;支架下部设置可沿柔性绳滑动的载人装置;支架上部安置1~4组动滑轮和定滑轮构成的滑轮组,并设置可以接触每个滑轮的摩擦片;柔性绳从下往上交替绕过每组滑轮组的定滑轮和动滑轮。本发明的逃生器有自适应的效果,相较于已有技术,克服了体重大的人逃生难度大的缺陷。本发明的便携式高楼缓降逃生器,结构简单,缓降稳定,效果安全可靠,有对重量的自适应性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