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690864A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2111022249.9
申请日:2021-09-01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MMC源的直流断路器及其控制方法,该断路器包括:通流支路、耗能支路及开断支路,其中,通流支路,其串入电力线路中;开断支路,其与通流支路并联连接,开断支路包括:振荡电感、振荡电容及基于MMC源的受控电压源,其中,振荡电感、振荡电容及基于MMC源的受控电压源电压源串联连接,基于MMC源的受控电压源包括多个串联连接的MMC子模块;耗能支路,其与振荡电容并联连接。通过利用柔性直流换流站MMC已存在的子模块及其能量构建基于MMC源的受控电压源并通过所涉及电路和电压变换产生振荡电流实现断路器电流开断,大大提高了断路器的灵活性和可用率,降低了断路器储能电容和其充电装置的设计难度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2865046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247025.1
申请日:2021-03-05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多功能多端口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及控制方法,该断路器包括:潮流控制模块、多个通流模块、限流模块、耗能模块、开断模块及多个选择模块,其中,潮流控制模块的一端与直流母线接线端口连接,另一端与各通流模块的一端连接,各通流模块的另一端与每条直流线路接线端口连接,直流母线接线端口与直流线路接线端口一一对应设置;各选择模块的一端与其对应的直流线路连接,另一端与限流模块的一端连接;限流模块的另一端分别与耗能模块的一端及开断模块的一端连接;耗能模块的另一端及开断模块的另一端与直流母线连接。通过实施本发明,使得直流断路器设备投资大幅减少,且具备潮流控制能力,有利于推动多端及直流电网的发挥。
-
公开(公告)号:CN112865042A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申请号:CN202110237003.7
申请日:2021-03-03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控电压源振荡型直流断路器及其应用方法,该可控电压源振荡型直流断路器包括:主通流支路、电流注入支路、电压振荡支路以及能量耗散支路,电流注入支路包括脉冲电容和直流电容,电流注入支路与主通流支路并联连接,电压振荡支路并联在脉冲电容的两端,能量耗散支路与主通流支路并联连接;主通流支路用于导通直流负荷电流,电压振荡支路用于改变脉冲电容的电压极性,电流注入支路用于实现脉冲电容振荡升压及向主通流支路注入反向电流,能量耗散支路用于完成能量耗散吸收与电流清除。通过实施本发明,可以显著降低高压电容容值及减少电力电子器件的数量,大幅降低可控电压源振荡型直流断路器的成本及体积。
-
公开(公告)号:CN112163105A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2010671253.7
申请日:2020-07-13
Applicant: 北京国电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大数据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数据的存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图像样本库中的目标图像;获取所述目标图像的指纹数据;计算所述目标图像与所述图像样本库中所有图像的相似度,得到相似度数据;设置所述目标图像的标签数据;将所述指纹数据、所述相似度数据和所述标签数据连接为所述目标图像的结构化数据,并存储至所述图像样本库中。本发明实施例存储简单高效,内存占用与计算复杂度低,降低后续图像处理时长,提高后续图像处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048297A
公开(公告)日:2020-04-21
申请号:CN201911425074.9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组合绝缘结构的高压隔离变压器,属于隔离变压器技术领域,包括:底板、绝缘套管、顶板和均压环,所述绝缘套管盘绕形成具有内部安装空间的柱形,所述安装空间内适于布置变压器组件,在所述绝缘套管的管内适于容纳绝缘气体;本发明的高压隔离变压器,采用气体绝缘和固体绝缘结合的形式,其中固体绝缘作为高压隔离的主绝缘,气体绝缘作为提升变压器沿面绝缘特性的辅助绝缘,该结构可灵活扩展至35kV以上电压等级,与常规干式变压器相比,具有更高绝缘强度、低局部放电抑制、低噪声、高散热,可以实现隔离变压器在百千伏及以上直流高压下应用,满足直流电压或交流电压下的长期可靠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0459386A
公开(公告)日:2019-11-15
申请号:CN201910767673.2
申请日:2019-08-19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同铁芯可扩展结构的直流隔离变压器,由若干个采用级联形式连接的子变压器组成,子变压器包括:铁芯组件,包括第一铁芯柱和第二铁芯柱;输入侧绕组,包括依次套设在第一铁芯柱上的输入侧内绕组、输入侧绝缘支撑件、输入侧外绕组套管,输入侧外绕组套管内含有输入侧外绕组;输出侧绕组,包括依次套设在第二铁芯柱上的输出侧内绕组、输出侧绝缘支撑件、输出侧外绕组套管,输入侧外绕组套管内含有输入侧外绕组;输入侧内绕组的两端和输出侧内绕组的两端分别相连构成传输能量的回路。采用同铁芯结构的子变压器,可以实现同一铁芯下的双倍绝缘隔离能力;而且若干子变压器可以通过级联方式进行扩展,可以实现更高电压等级的绝缘隔离。
-
公开(公告)号:CN112865043B
公开(公告)日:2025-05-02
申请号:CN202110245691.1
申请日:2021-03-05
Applicant: 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端口直流断路器及其应用方法,多端口直流断路器连接于第一换流站及第二换流站之间,第一换流站和第二换流站均包含至少两条直流出线线路,断路器包括:电磁耦合换流单元、限流单元、开断单元、能量吸收单元、多个通流单元、多个第一整流单元、多个第二整流单元:当换流站、连接线路正常时,通过通流单元实现换流站之间能量流动,当换流站、连接线路中的至少一个故障时,切断故障线路或全部线路,电磁耦合换流单元产生注入电流,整流单元将故障电流转移至限流单元、能量吸收单元,从而快速隔离所故障线路、故障换流站等,保障直流输电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运行。
-
公开(公告)号:CN117010720B
公开(公告)日:2025-03-21
申请号:CN202311035463.7
申请日:2023-08-17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10/063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数字云的低碳机房管理方法与系统,属于数字云技术领域,具体包括:通过云端平台进行监测区域内的机房的能耗量的确定,并根据监测区域内的机房的能耗量进行高碳排放量机房的确定;通过监测区域内的机房的服务器的数量以及不同服务器的数据处理量,并结合所述机房的面积以及温度控制装置的数量进行机房的能耗控制量的确定,并通过机房的能耗控制量以及能耗量进行机房中的异常碳排放量机房的确定;根据高能耗机房以及异常碳排放量机房的数量和能耗量、异常碳排放量机房的历史异常值以及严重异常机房的数量进行碳排放优化子区域的碳排放量优化顺序的确定,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机房的碳排放量和能耗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221360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255295.2
申请日:2023-09-27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4L67/12 , H04L69/22 , H04L47/627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数据兼容处理方法,属于电力云技术领域,具体包括:根据不同类型的监测数据的数据解析难度以及电力设备的监测数据的类型进行电力设备的数据解析难度的确定,根据电力设备的监测数据的通信协议进行电力设备的监测数据的通信协议的数量的确定,并结合不同的通信协议的监测数据的数量进行电力设备的协议解析难度的确定,根据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中的异常监测数据的异常情况以及数量、类型、协议解析难度以及数据解析难度进行电力设备的数据兼容处理的顺序的确定,并基于顺序进行数据兼容分析处理,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数据兼容处理的可靠性和实时性。
-
公开(公告)号:CN11720044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154716.2
申请日:2023-09-08
Applicant: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力系统实时监测方法,属于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包括:根据红外监控装置的监控区域进行监控电力设备的确定,并通过温度监测设备确定监控电力设备的监测部位的运行温度以及状态评估值;根据运行状态评估值、运行可靠度以及监测必要性评估量确定监控电力设备的监测时长,将监控电力设备的监测优先级以及监测时长通过物联网设备发送至红外监控装置,并通过红外监控装置进行监控电力设备的运行状态的确定,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电力设备的温度监测的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