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83119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310745605.2
申请日:2023-06-21
Applicant: 北京邮电大学
IPC: H04W16/28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通信、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智简网络通信场景下的空分和模分复用的下行通信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介质。具体实现方案为:根据用户端的需求类型对多个用户端进行配对,确定多个用户端之间的共性信息和特性信息;基站根据第一类用户端的位置信息,调整波束覆盖范围,以使基站发射出的同一波束能够覆盖所有第一类用户端后,向第一类用户端发送共性信息;基站调整波束覆盖范围,以使基站发射出的单独波束能够覆盖对应的第二类用户端,向第二类用户端发送特性信息。针对不同用户位置信息,调整波束覆盖范围,同时发送多个用户的特性语义信息,节省通信成本,提升通信效率以及通信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17857101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669399.8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国网思极网安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 北京邮电大学 , 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nventor: 刘晗 , 李正浩 , 王睿 , 刘冬兰 , 张昊 , 梅文明 , 刘新 , 张方哲 , 孙莉莉 , 姚洪磊 , 赵夫慧 , 孙梦谦 , 于灏 , 苏冰 , 林亮成 , 金正平 , 赵学智 , 时忆杰 , 国涛 , 秦素娟 , 杜金宝 , 李卓乐 , 郭郝勇 , 梁宇辰 , 陈华 , 唐世翔 , 刘洋
IPC: H04L9/4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网络安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信令风暴检测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大区中的各个AMF网元的历史注册请求数量和IWF网元的设备处理能力数据,并统计在当前周期内各个AMF网元发起的首轮注册请求数量;根据历史注册请求数量、设备处理能力数据及首轮注册请求数量,计算在下一周期内各个AMF网元对应的二轮注册请求数量;将二轮注册请求数量分别下发至对应的各个AMF网元,以供各个AMF网元根据二轮注册请求数量部署流控策略。本发明可以实现信令风暴场景下各AMF网元处理能力最大化,从而有效保护好IWF网元,避免大区内业务中断,最大程度的降低业务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08401534B
公开(公告)日:2022-07-08
申请号:CN201780002315.1
申请日:2017-12-20
Applicant: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公开提出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包括:接收第一下行控制信息;接收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子帧之后的子帧中的第一数据;当未接收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时,存储从当前子帧到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子帧之间的第一数据;当接收到第二下行控制信息时,获取解调辅助信息;接收第二下行控制信息对应的子帧之后的子帧中在时域和频域中重叠的数据,重叠的数据包含第二数据和第三数据;根据解调辅助信息解调存储的第一数据得到对应第二用户设备的解调数据;根据对应第二用户设备的解调数据在重叠的数据中确定第三数据;根据第三数据从重叠的数据中获取第二数据。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极大地降低第一用户设备从重叠的数据中得到第一用户设备的数据的时延。
-
公开(公告)号:CN113890607A
公开(公告)日:2022-01-04
申请号:CN202111342592.1
申请日:2021-11-12
Applicant: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鞍山睿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北京邮电大学 , 北京市天元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Inventor: 王颖 , 李灿 , 姜辉 , 张书林 , 李扬 , 周鸿喜 , 刘洋 , 王乔木 , 高菲璠 , 陈拽霞 , 李黎 , 陈灿 , 郭小溪 , 董永康 , 汤晓惠 , 夏猛 , 姜桃飞 , 赵永利 , 宁云潇 , 程淼 , 李震岳
IPC: H04B10/079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光缆T接点定位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具体包括:获取第一光缆线路的接续点位置和第二光缆线路的接续点位置,所述接续点位置包括普通熔接点位置和T接点熔接点位置;根据所述第一光缆线路的接续点位置确定多个第一纤芯长度,并根据第二光缆线路的接续点位置确定多个第二纤芯长度;根据所述多个第一纤芯长度和所述多个第二纤芯长度的差异确定所述T接点熔接点位置。本申请实施例实现了准确的获取到光缆线路中T接点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2436880A
公开(公告)日:2021-03-02
申请号:CN202011110247.0
申请日:2020-10-16
Applicant: 北京邮电大学
IPC: H04B7/185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通信场景下的多普勒功率谱建模方法及装置,低轨卫星信道在多通信场景下的多普勒功率谱模型是基于考虑多通信场景,按照各通信场景,获取多普勒功率谱实测数据得到的。并且,由于多普勒功率谱的形状可以反映低轨卫星的信道中多普勒效应以及多径衰落的特性,因此,对多普勒功率谱实测数据进行图谱化,可以提高多普勒功率谱模型拟合实际场景的准确性;并且,多通信场景的多普勒功率谱实测数据并不相同,针对各场景,使用各场景相关的参考数据,也就是各通信场景的参考指纹对应的多普勒功率谱实测数据,也使得多普勒功率谱模型拟合实际各场景。
-
公开(公告)号:CN107454136B
公开(公告)日:2019-12-27
申请号:CN201710440087.8
申请日:2017-06-12
Applicant: 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端到端P2P的计算卸载方法、装置及控制设备。方法包括:确定MCC系统中的至少一个计算卸载终端;针对每个计算卸载终端,基于预先构建的能量消耗最优化模型,确定该计算卸载终端的计算任务卸载比例和发送计算任务发射功率,及该计算卸载终端所对应的目标协作计算终端,和目标协作计算终端的回传计算结果发射功率;针对每个计算卸载终端,将该计算卸载终端所对应的计算任务卸载比例和发送计算任务发射功率,发送给该计算卸载终端,并将该计算卸载终端所对应的回传计算结果发射功率发送给该计算卸载终端所对应的目标协作计算终端。应用本发明实施例,可以缩短移动终端获得计算结果的时间,并可以使得能量消耗最小。
-
公开(公告)号:CN104918238B
公开(公告)日:2018-04-24
申请号:CN201410096566.9
申请日:2014-03-14
Applicant: 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移动通信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实现物理层安全的协作干扰的激励方法。本发明针对协作节点的能源有限性以及自私性提出基于有偿协作干扰服务的激励措施。步骤包括:收集各协作节点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合适节点备选进行协作干扰;合法通信源节点根据自身业务需求给出初始服务总报偿m;利用斯塔克尔伯格(Stackelberg)博弈方法,在源节点和协作节点集之间进行服务总报偿m的博弈;利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在各协作节点之间进行各自所得报偿mi的博弈。通过双重博弈过程实现源节点得到最优性价比的协作干扰服务,同时实现各协作节点的协作功率及报偿的最优分配。
-
公开(公告)号:CN104066099B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310088736.4
申请日:2013-03-19
Applicant: 北京邮电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网络通信技术领域中的一种无线通信网的中继部署方法。本发明在指定区域初始化中继的位置;从中继到基站的路径中找出窃听面积最小的路径;进而从用户到中继的路径中找出使得用户到基站的窃听面积最小的路径,计算该路径下的平均窃听数;重复在指定区域初始化中继的位置并执行后续步骤,将得到的平均窃听数进行比较,选择平均窃听数最小的部署为最终中继部署位置。本发明考虑了用户分布与窃听者分布,可以准确地模拟部署场景,通过选择最优的部署使得用户被窃听的威胁最小。
-
公开(公告)号:CN103929752B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410138439.0
申请日:2014-04-08
Applicant: 北京邮电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D70/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移动无线通信,具体提供了一种基站间动态协同覆盖方法。针对现有技术只考虑静态条件中如何控制小区基站,没有考虑用户数、用户位置的随机时变特性,而无法高效准确地在某一小区休眠后覆盖通信盲点的问题,本发明以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用户数预测,结合分区统计的动态协同覆盖方法,有利于在某小区基站休眠时,其邻居小区的基站能够高效、及时、准确地覆盖休眠小区下的所有用户。
-
公开(公告)号:CN106233639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580003158.7
申请日:2015-02-05
IPC: H04B7/0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B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方法包括:根据信道信息,确定每个中继设备的最大数据接收速率;根据每个中继设备的最大数据接收速率,确定源节点的数据发射速率;根据源节点的数据发射速率,确定目标中继设备;在第一时隙中采用源节点的数据发射速率将数据发送至目标节点及目标中继设备。本发明中的源节点的数据发射速率并不简单地取决于某一个中继设备的信道增益,而是由信道信息确定的中继设备的最大数据接收速率确定,从而在保证源节点的数据发射速率较大的前提下,使尽可能多的中继设备参与到协同传输过程中,使得分集增益及信道容量均较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