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51.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05743B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611175085.2

    申请日:2016-12-19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涉及激光技术领域,为解决光纤熔接点热致损伤风险较高、漏光及发热现象严重的问题而设计。该冷却装置包括套设在熔接点外部的硬质透明管、设置在硬质透明管与第一涂覆区接缝处的高折射率胶、设置在硬质透明管与第二涂覆区接缝处的高折射率胶及设置在硬质透明管下方的散热板。其中,硬质透明管为两端开口结构,第一裸光纤段与第二裸光纤段位于硬质透明管内,硬质透明管的下部与所述第三涂覆区之间设置有高折射率胶。该冷却装置的制造方法用于制造上述冷却装置,从而对熔接点进行冷却。本发明提供的冷却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用于对光纤熔接点进行冷却。

    激光增益组件及激光器
    5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361137A

    公开(公告)日:2019-02-19

    申请号:CN201811512561.4

    申请日:2018-12-1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激光增益组件及激光器,包括泵浦源以及在所述泵浦源的作用下提高激光光束能量的增益管,所述增益管内具有第一流体通道,增益管包括增益直管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增益直管两端的两个管状端帽,第一流体通道贯穿所述增益直管和两个所述管状端帽,且所述管状端帽呈凸台状,所述增益直管的外侧包裹有第一密封管,所述第一密封管与所述增益直管之间相互分离以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及所述第二流体通道用于通过冷却介质,以使所述增益直管外侧与所述增益直管内侧的温度趋于一致。通过上述设置,以在采用上述激光增益组件及激光器进行传输激光时,可有效提高激光光束质量和能量,并能够大幅提高增益管的储能能力。

    一种多工质组合式喷雾冷却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119873A

    公开(公告)日:2019-01-01

    申请号:CN201811277827.1

    申请日:2018-10-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工质组合式喷雾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支撑装置;至少两个雾化喷嘴,按照预设排列方式安装在所述支撑装置上,所述至少两个雾化喷嘴用于将与各自对应的冷却工质雾化后喷射,雾化后的所述冷却工质在待散热的介质表面形成的雾化区域重叠,其中,所述至少两个雾化喷嘴中有至少两个雾化喷嘴所对应的冷却工质不相同。所述冷却装置可选择的冷却工质种类多,实现了在多冷却工质选择条件下对介质进行高效、均匀的散热。

    一种光纤盘绕结构
    5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750799A

    公开(公告)日:2018-11-06

    申请号:CN201810657434.7

    申请日:2018-06-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5H54/48 B65H2701/3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纤盘绕结构,属于光纤激光器技术领域。光纤盘绕结构包括盘绕主体;盘绕主体整体的外径相同,盘绕主体的外表面设置有连续的槽道,槽道沿盘绕主体的周向方向螺旋设置,槽道的槽壁形成限位机构,限位机构配置成用于限定光纤的径向移动。使用时,将光纤安装在槽道内,光纤螺旋绕置在槽道内。由于盘绕主体的外径相同,则保证了有效选模长度内的全段光纤的盘绕直径保持不变,其可以实现盘绕段连续抑制模式劣化。另外,由于槽道的槽壁形成限位机构,且限位机构能够限定光纤的径向移动,则当光纤安装在槽道内受到约束,不容易产生光纤崩裂的问题。

    一种基于图像互相关的阵列元件拼接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776978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510193506.3

    申请日:2015-04-2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互相关的阵列元件拼接方法,用以获得大口径光学元件。本发明方法首先进行标定,采集得到阵列元件无拼接误差的基准远场图像,然后采集阵列元件存在拼接误差的当前远场图像,计算当前远场图像与基准远场图像的相似度,若相似度不满足拼接终止条件,则根据相似度和最优化算法进行计算得到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调整阵列元件的拼接姿态,调整完成之后再测量当前远场图像,重复上述过程进入下一次循环或结束拼接;若相似度满足拼接终止条件,则直接进入下一次循环或结束拼接。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避免了制造工艺的限制,降低了大口径光学元件的制作难度和制作成本。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