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气锅炉高温余热再利用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9268432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490894.7

    申请日:2024-10-2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锅炉余热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燃气锅炉高温余热再利用装置,包括燃气锅炉本体,所述燃气锅炉本体的一侧安装有排烟通道,所述排烟通道的上端设置有排烟冒,所述燃气锅炉本体的一侧安装有与排烟通道相连通的热量传送管,所述燃气锅炉本体的一侧安装有锅炉燃机,所述排烟通道的内部安装有热量处理组件,所述热量处理组件包括安装在排烟通道内侧的筒型换热器,有利于对燃气锅炉余热再利用时,能够自动对排出的烟气进行热量转换,分离水蒸气中潜藏的热量,增加热量转换效果,且方便对烟气中携带的颗粒物,在热量转换前分离排出,避免对装置部件吸附腐蚀,保障整体的锅炉高温余热再利用的效率与质量。

    一种储热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储热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268430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448785.9

    申请日:2024-10-16

    Abstract: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储热方法、存储介质及储热设备,其中方法应用于储热设备,储热设备包括压缩机、中间热交换器、换热模块、第一冷媒管和第二冷媒管,中间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换热模块包括储热管和相变材料,包括:压缩机输出的冷媒进入中间热交换器的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吸收第一流路中冷媒的热量,降低冷媒到达储热管的出口端的温度至预设温度,换热模块的储热管将冷媒流经相变材料,基于相变材料吸收冷媒的热量进行储热,第二冷媒管将储热管的出口端输出的冷媒输入至第二流路,基于第二流路传输至压缩机的进气端,采用本说明书,延长了储热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了储热设备的可靠性。

    一种具有复合吸液芯的均热板及其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68424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551739.1

    申请日:2024-11-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复合吸液芯的均热板及其设计方法,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蒸发端盖板烧结至少两个蒸发端吸液芯,至少两个蒸发端吸液芯相互紧密套接;在冷凝端盖板烧结冷凝端吸液芯;至少两个蒸发端吸液芯之间以及冷凝端吸液芯和蒸发端吸液芯之间均具有润湿梯度;在冷凝端盖板和蒸发端盖板之间焊接支撑柱,至少部分支撑柱外套设粉环,使粉环两端分别连接于蒸发端吸液芯与冷凝端吸液芯;焊接冷凝端盖板和蒸发端盖板,使蒸发端吸液芯与冷凝端吸液芯的厚度之和小于冷凝端盖板和蒸发端盖板之间距离的40%。通过该方法可方便设计出具有复合吸液芯结构的均热板,解决了当前均热板复合吸液芯结构设计过度依赖工程人员生产经验的问题,节约生产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一种吹胀式相变均温板及制造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9268420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804505.3

    申请日:2024-12-10

    Inventor: 陈驰 翁建龙 周群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均温板制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吹胀式相变均温板及制造工艺,包括:在合金板的粗糙面印刷石墨管路,相向叠放并铆合,送入加热炉中加热以形成复合板;将校平后的复合板装夹在模具中进行吹胀,得到板壳;对板壳进行抽真空处理,随后向腔体内注入相变材料,经焊接密封制得吹胀式相变均温板。本发明通过在Al‑Ni‑Si‑Fe合金中加入Sr和B进行处理,二者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改善合金组织,后期通过在板壳合金的内外面进行渗氮,最终提高了板壳合金的导热性、强度、硬度以及耐蚀性。

    一种板式换热器
    4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68415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43942.1

    申请日:2024-11-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属于换热领域,包括板体一、固接在板体一一侧的多个导柱、活动套设在导柱外部的板体二、位于板体一和板体二之间的换热片,所述板体一的一侧连接有立式安装组件,且立式安装组件包括固接在板体一一侧的支撑柱、转动套接在支撑柱外部的转动座、对称固接在转动座上端的两个下侧板、分别固接在两个下侧板上端的两个上侧板、固接在两个上侧板和两个下侧板一侧的导向部;可将换热片垂直插入两个上侧板和两个下侧板之间,避免了换热片弯曲安装的过程,显著降低了对换热片的机械应力作用,减少了安装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变形、划痕和折痕等损伤,提高了换热片的结构完整性和使用寿命。

    一种具有防冲功能的制碱冷凝器及防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6841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78792.8

    申请日:2024-1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防冲功能的制碱冷凝器及防冲方法,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包括冷凝器壳体和多根换热管,冷凝器壳体内形成冷凝壳程,其侧壁设置有壳程进口端;冷凝器壳体内侧对应设置有传动安装座和防冲挡板组件,防冲挡板组件包括支撑板框以及滑动伸缩连接的防冲板框,防冲板框内水平滑动连接有防冲挡板,防冲板框及防冲挡板上设有多个防冲孔;冷凝器壳体侧壁上与壳程进口端对应设置有流量传感器,且冷凝器壳体侧壁上与传动安装座对应设置有驱动电机和减速器,流量传感器与驱动电机联通控制。本发明的制碱冷凝器根据流体工况调节防冲挡板组件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从而满足不同流体流速对防冲功能的需求,提高冷凝器的适应性。

    一种板管换热器
    4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68412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34989.1

    申请日:2024-11-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板管换热器,包括组装在一起的多个不同尺寸的换热模组。换热模组包括管箱以及内置在管箱中的换热管,换热管包括进口管组、集合管、第一出口管组以及第二出口管组。进口管连接在集合管的基准侧壁上。第一出口管组的多个出口管连接在与基准侧壁相对的侧壁上。第二出口管组的多个出口管连接在与基准侧壁相邻的侧壁上并与集合管内部相连通。本发明换热器的换热管在进出口扁管之间增加集合管结构,通过集合管重新排布换热器出口数量,即采用“一进多出”扁管结构排列,实现更高空间利用率。通过集合管方向旋转即可适配换热器流体进、出口方向,完全可适应各种装置改造时现场换热器流体进出口方向异、同侧适配问题。

    换热装置和降膜式换热装置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268401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678555.1

    申请日:2024-11-21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装置和降膜式换热装置。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一组换热子组件和至少一个供液管路。所述换热子组件包括分配组件和换热管组件。所述分配组件具有分配入口和数个分配出口,并被配置为使从所述分配入口流入所述分配组件的液体从所述数个分配出口流出。所述换热管组件设置在所述分配组件下方,从而使得从所述数个分配出口滴淋的液体能够淋到所述换热管组件上。所述供液管路与所述换热子组件对应设置,从而使得液体能够通过所述供液管路进入所述分配组件。本申请的换热装置结构简单并且滴淋效率高。

    大温差热泵相变储能系统及储能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6816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35819.3

    申请日:2024-09-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大温差热泵相变储能系统及储能方法,储能系统包括气体压缩模块,通过消耗谷电期间的电能将低压气体压缩为高压气体,并产生压缩热;液相储存模块,冷却高压气体至低温常压液态空气并储存,并在峰电期间利用部分压缩热将低温常压液态空气复温为常温高压空气;发电供气模块,利用部分压缩热将常温高压空气加热至高温高压空气,并借助高温高压空气发电;低压蒸汽模块,用于消耗部分压缩热,制取低压蒸汽。本发明提供的大温差热泵相变储能系统及储能方法,是针对峰谷电价的分散式高效绿色多供储能技术,能够解决集中式大规模工商业电力用户保障生产秩序和规模的同时改善电力供需状况,削峰填谷以实现降本增效的难题。

    一种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266948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588118.0

    申请日:2024-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及控制方法。它包括LNG气化子系统,压缩空气液化子系统,气化液态空气膨胀发电子系统,余热回收循环子系统。利用蓄冷器将LNG、液态空气气化冷量储存、回收并应用于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当中,缓解了液化空气储能系统冷量不足而导致的储能效率不高的问题,此外,通过控制方法对耦合LNG冷能的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进行动态控制,减少蓄冷器冷量波动对系统液化性能的影响。该系统不仅对LNG冷能梯级利用,提高了空气液化功率,进一步提升了液化空气储能系统液化性能的稳定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