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阀门管路温度循环可靠性试验系统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79766A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211157200.9

    申请日:2022-09-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阀门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阀门管路温度循环可靠性试验系统及方法,试验系统:包括:第一温控子系统,能够调节试验液体的温度,且进液端连接有第一进液开关阀、出液端连接有第一出液开关阀,所述第一进液开关阀用于与试验阀组的出液端相连,所述第一出液开关阀用于与试验阀组的进液端相连;第二温控子系统,能够调节试验液体的温度,且进液端连接有第二进液开关阀、出液端连接有第二出液开关阀,所述第二进液开关阀用于与试验阀组的出液端相连,所述第二出液开关阀用于与试验阀组的进液端相连,能够有效地控制阀门冷热冲击时的升降温速率,提高试验效率,降低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试验方法基于前述的试验系统。

    一种电动阀门热备寿命加速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68759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156778.2

    申请日:2022-09-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阀门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阀门热备寿命加速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电动阀门整机试验时,正常工况下的电动阀门热备寿命影响因素,将环境温度和振动强度作为加速试验的加载应力;根据参与加速试验的应力类型,建立相应的加速模型;根据相应的加速模型,确定加速模型参数;计算各加速模型中的加速因子;根据加速因子,计算出加速条件下等效的热备寿命考核时间,并开展电动阀门热备寿命加速试验。本发明能够有效地缩短试验时间,进而合理地评估电动阀门的热备寿命,并充分地考虑了电动阀门在使用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应力类型,为一回路系统中电动阀门的维护时间和更换周期进行指导。

    一种发电机组耗能装置
    4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68301A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1315329.8

    申请日:2022-10-2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发电机组耗能装置,其包括容器、加热单元和调节单元,多个加热单元设置于容腔中并与发电机组的输出端可通断地电连接,设置于容腔中的调节元件与发电机组的输出端电连接,接入的加热元件的功率和调节元件的接入功率共同组成了该发电机组耗能装置的消耗功率。通过上述结构,该发电机组耗能装置不仅能够通过调节接入的加热元件的数量来调节该发电机组耗能装置的消耗功率,还能够通过调节调节元件的接入功率对该发电机组耗能装置的消耗功率进行调节,由于调节元件的接入功率是可连续的,使得该发电机组耗能装置的消耗功率的调节是可连续的,其消耗功率的调节精度较高,能够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系统相匹配。

    一种电动阀门动作寿命加速试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452358A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1157223.X

    申请日:2022-09-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阀门性能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阀门动作寿命加速试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核级电动阀整机试验中的影响应力中,选取正常工况下的环境温度、振动强度、阀门开启电压和阀门关闭电压作为试验参数;根据所述环境温度和所述振动强度的特性,建立对应的加速模型;通过摸底试验获得各所述加速模型的单加速因子,并基于所述单加速因子和加速模型计算活化能;基于所有的所述单加速因子计算综合加速因子;基于所述综合加速因子和动作寿命考核次数计算模型,计算出电动阀门动作寿命等效考核次数;通过伪随机发生器产生电动阀门单次动作的开、关阀电压值,并根据所述试验参数按照设定的间隔时间进行动作寿命加速试验。

    换热装置及布雷顿循环系统
    4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388687A

    公开(公告)日:2022-11-25

    申请号:CN202211341994.4

    申请日:2022-10-31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及布雷顿循环系统,换热装置包括换热芯体和管件,换热芯体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堆叠连接的换热板,换热板包括相邻的回热段和流量分配段,回热段设置有工质流道,流量分配段为凹槽结构且连通于回热段的工质进出口,流量分配段用于汇集或分配进出口处的工质;管件连通于流量分配段,管件用于输入或输出工质。通过本申请实施例能够有效简化换热装置的制作工艺流程和生产成本。

    换热部件
    4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518361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1092777.6

    申请日:2022-09-08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部件,包括呈环状的本体,本体包括多个换热区,多个换热区沿本体的周向分布,本体包括位于换热区并具有用于容纳换热介质的流道,环状本体更好的适应异形空间,多个换热部沿本体的周向分布,降低了换热部件在异形空间内的空间损失,多个换热部件沿轴向层叠设置,沿本体的轴向方向贯通设置的流道会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可以自行控制长度的连通流道,这种连通流道可以适应在换热部件轴向方向上不同尺寸空间的换热要求,提高了换热部件对不同空间的兼容性,增强了换热部件在异形空间的换热效能。

    一种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远程自检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325921A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047811.8

    申请日:2022-08-30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远程自检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包括:根据自检控制信号控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由初始位置变换至自检位置;根据自检控制信号将初始位置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激励信号电流强度调整为自检位置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激励信号电流强度;获取自检位置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所在回路的测量电压;根据所述测量电压生成位移变化曲线和磁感应强度;判断位移变化曲线与自检位置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激励信号电流强度的匹配程度和判断磁感应强度和预设磁感应强度的匹配程度,若位移变化曲线与自检位置时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的激励信号电流强度匹配且位移变化曲线与磁感应强度和预设磁感应强度匹配,则进行远程自检。

    润滑系统
    4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234316A

    公开(公告)日:2022-10-25

    申请号:CN202211092949.X

    申请日:2022-09-0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润滑系统,用于涡轮用轴承系统,涡轮用轴承系统包括排液端和回液端,包括:调节储存装置和第二流体输送装置,调节储存装置与涡轮用轴承系统的排液端连接,调节储存装置包括箱体、加热装置及第一流体输送装置,排液端与箱体连接,加热装置包括具有预定面积的加热部,加热部设置于箱体的内部空间靠近底部设置且沿水平方向延伸设置,第一流体输送装置与箱体连接设置。第二流体输送装置包括第一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第一输入端与箱体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涡轮用轴承系统的回液端连接。本申请能够实现调节储存装置内部空间的流动截止整体温度的均一性,同时,流动介质维持在预定温度能够更快的唤醒润滑系统的启动。

    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219113A

    公开(公告)日:2022-10-21

    申请号:CN202211142616.3

    申请日:2022-09-2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包括:检测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发生泄露;检测各换热板的微流道槽的位置处是否具有沿第一方向贯穿微流道槽的槽底以及换热板的第二侧表面的贯通伤。本申请实施例的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换热芯块的每两个相邻的换热板之间的密封连接处是否具有泄漏,能有效检测换热芯块的周缘是否发生泄漏;通过检测各换热板的微流道槽的位置处是否具有沿第一方向的贯通伤,能有效检测各流道是否于第一方向向其他流道发生泄漏,从而实现对微流道换热器的泄漏检测。

    一种检测系统及方法
    5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165238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958555.1

    申请日:2022-08-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系统及方法,用于检测换热器的流道的密封性能,通过抽吸装置将待检测区的初始环境和检测环境的空气分别抽吸至水分检测装置,并通过水分检测装置检测初始环境和检测环境下的第一水分含量值和第二水分含量值,从而通过对比待检测区的第二水分含量值相对于第一水分含量值是否发生变化,分析待检测区的流道是否发生泄漏,以便于找出换热器中发生泄露的流道并及时对该流道进行封堵和修补,避免出现因换热器内的一个或多个流道泄露而更换整个换热器的情况,有效避免了资源浪费,同时防止换热器中发生泄漏的流道由于未被检测出来,而导致在换热过程中发生工质混合,从而影响生产作业安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