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99840B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111478096.9
申请日:2021-12-06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N21/6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效应的心可舒片质量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心可舒片样品甲醇提取物的制备;采用斑马鱼节间血管生成障碍模型对心可舒片样品甲醇提取物进行生物效应检测,用药浓度以心可舒片样品浓度为85μg/ml为标准;采用斑马鱼高血脂症模型对可舒片样品甲醇提取物进行生物效应检测,用药浓度以心可舒片样品浓度为680μg/ml为标准;斑马鱼节间血管生成障碍模型中斑马鱼节间血管长度达到2184μm以上,斑马鱼高血脂症模型中降脂率达到43%以上,同时达到所述两个指标数值时判定心可舒片样品为合格样品,该方法有效减少对心可舒片样品生物活性检测出现误判的现象,实现了基于生物效应的心可舒片质量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661720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729582.6
申请日:2023-06-19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IPC分类号: A61K31/216 , A61K31/167 , A61P9/10 , A61P9/14 , A23L33/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苯酚类生物碱在制备促进血管生成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所述苯酚类生物碱是N‑乙酰基‑2‑氨基苯酚或N‑甲酰基‑酪氨酸甲酯,其可以逆转PTK787诱导的斑马鱼ISVs损伤,并对斑马鱼SIVs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明显增加血管的生成数量和长度;本发明所提供的苯酚类生物碱可为研制开发有关促进血管生成以治疗缺血性病变的药物提供候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577763A
公开(公告)日:2022-06-03
申请号:CN202210134225.0
申请日:2022-02-14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效应的昆仙胶囊质量控制方法与应用,主要包括如下步骤:昆仙胶囊样品乙醇提取物的制备;采用斑马鱼对昆仙胶囊样品乙醇提取物进行生物效应检测,用药浓度以昆仙胶囊样品浓度为7μg/ml为标准;昆仙胶囊样品生物效应检测结果:统计斑马鱼节间血管总长度为1800‑2400μm的昆仙胶囊样品为合格样品;本发明首次建立了昆仙胶囊基于生物效应的质量检查方法,并且有效避免了依据生物效应检测中出现误判的情况,对昆仙胶囊以化学成分为检测指标的现行标准提供了重要补充,尤其是对昆仙胶囊缺方、减方样品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生物检测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2176015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011073789.5
申请日:2020-10-09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海参活性肽高效仿生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1)粉碎干海参经模拟胃液充分浸透、振摇消化后,加入碱中和终止反应,减压蒸干得海参胃液消化样品。(2)海参胃液消化样品经模拟肠液充分浸透、振摇消化后,减压蒸干得海参肠液消化样品。(3)海参肠液消化样品加入50%~75%乙醇提取、离心,上清液以超滤、冷冻干燥技术精制获得高纯度海参活性肽样品;本发明制备的海参活性肽作为有效成分可用于抗氧化、肝保护、降血压、提升免疫等功能食品、保健品乃至药品等多用途产品开发使用,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4199840A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2111478096.9
申请日:2021-12-06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山东沃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N21/6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效应的心可舒片质量控制方法,具体包括:心可舒片样品甲醇提取物的制备;采用斑马鱼节间血管生成障碍模型对心可舒片样品甲醇提取物进行生物效应检测,用药浓度以心可舒片样品浓度为85μg/ml为标准;采用斑马鱼高血脂症模型对可舒片样品甲醇提取物进行生物效应检测,用药浓度以心可舒片样品浓度为680μg/ml为标准;斑马鱼节间血管生成障碍模型中斑马鱼节间血管长度达到2184μm以上,斑马鱼高血脂症模型中降脂率达到43%以上,同时达到所述两个指标数值时判定心可舒片样品为合格样品,该方法有效减少对心可舒片样品生物活性检测出现误判的现象,实现了基于生物效应的心可舒片质量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1743885B
公开(公告)日:2022-03-15
申请号:CN202010828863.3
申请日:2020-08-17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IPC分类号: A61K31/192 , A61P9/00 , A61P9/14 , A61P9/04 , A61P9/06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羟基苯乙酸在预防和/或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对羟基苯乙酸对血管和心脏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对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PTK787)诱导的斑马鱼体间血管(ISV)损伤和肠下静脉(SIV)生长情况,对羟基苯乙酸均有显著的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能明显的增加血管的生成数量和血管长度。对维拉帕米诱导的斑马鱼心力衰竭和特非那定诱导的心率失常,对羟基苯乙酸有显著的保护心脏的作用,能明显的减少心脏扩张、减轻静脉淤血和促使心率趋于正常。
-
公开(公告)号:CN113893384A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11316731.3
申请日:2021-11-08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 山东朱氏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交联壳聚糖微球和制备方法,包括核层和壳层结构的微球,微球的表面包覆氯化钙,壳层为肝素钠和海藻酸钠,核层由聚谷氨酸改性壳聚糖和小檗碱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小檗碱被包裹在聚谷氨酸改性壳聚糖中,肝素钠和海藻酸钠包裹在核层外侧,肝素钠和海藻酸钠中的羧基与聚谷氨酸改性壳聚糖中的部分氨基通过静电作用结合。本发明的创面修复材料在使用时,只需要将材料按压在伤口处10~30秒,然后松开压力,材料便可以起到止血效果,随着伤口的愈合,材料逐渐降解吸收,伤口处不留疤痕。
-
公开(公告)号:CN111549005B
公开(公告)日:2021-05-11
申请号:CN202010434949.8
申请日:2020-05-21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IPC分类号: C12N9/00 , C12N15/52 , C12N15/81 , C12N1/19 , A61L15/26 , A61L15/24 , A61L15/18 , A61L15/44 , A61L24/00 , A61L24/02 , A61L24/04 , A61L24/06 , D01F8/14 , D01F8/12 , D01F8/08 , D01F8/10 , D01F1/10 , C12R1/8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凝血酶原激活因子及含凝血酶原激活因子的快速止血材料,凝血酶原激活因子其cDNA序列为SED ID NO:1所示的碱基序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活性酶,安全无毒,能够迅速激活凝血酶原,并进一步形成稳定的血纤蛋白,从而达到快速止血的目的;本发明的快速止血材料,以氧化石墨烯和聚乳酸等为基底材料,通过非共价键的方式将基底材料与凝血酶原激活因子与氯化钙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持凝血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和稳定性;其中氧化石墨烯材料具有超强的吸附作用,能够从伤口表面有效吸收各个分子量的有害物质,包括蛋白质水解和热变性产物、生物胺、炎性介质和细菌霉素等,能够减少炎症反应和伤口愈合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2315984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0942335.0
申请日:2020-09-09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IPC分类号: A61K35/612 , A61K35/618 , A61K35/60 , A61K31/683 , A61K31/685 , A61K31/688 , C07F9/10 , C07F9/117 , C07F9/09 , A61P9/00 , A61P3/02 , A23L33/115 , A23L33/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海洋来源磷脂在促进血管生成方面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将海洋磷脂应用于斑马鱼模型,评价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PTK787)诱导的斑马鱼体节间血管(ISVs)损伤和对斑马鱼肠下静脉(SIVs)生长情况的影响。本发明首次发现,该磷脂可以逆转PTK787诱导的斑马鱼ISVs损伤,并对斑马鱼SIVs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能明显的增加血管的生成数量和血管长度,且毒副作用小。本发明可为制备缺血性疾病药物提供候选,应用前景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08403746B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1810551255.5
申请日:2018-05-31
申请人: 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IPC分类号: A61K36/284 , A61P11/00 , A61P39/02 , A61K31/05 , A61K31/216 , A61K31/7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岩藻多糖组合制剂及其应用,属于保健品领域。所述岩藻多糖组合制剂由以下重量份组分组成:岩藻多糖9份‑80份、厚朴酚1份‑30份、白术油1‑30份、绿原酸1‑20份。本发明以斑马鱼巨噬细胞PM2.5吞噬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含岩藻多糖组合制剂可以显著增加巨噬细胞数量,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且通过促进巨噬细胞向肠道的移动,通过小肠上皮细胞将细颗粒物排泌能力,将细颗粒物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达到减少体内超微颗粒物的目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