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071880A
公开(公告)日:2007-11-14
申请号:CN200710072231.3
申请日:2007-05-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1M8/2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被动式自呼吸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串联电池组。相邻电池阳极共用一个甲醇储液腔,相邻电池阴极共用一个气体储存腔,需要串联连接的电池阴阳极板用一片不锈钢网代替,此不锈钢网一侧作为一个电池的阳极极板,另一侧作为与之相邻电池的阴极极板,将垫片放在阳极不锈钢网与带甲醇储液腔的有机玻璃中间,燃料电池膜电极(MEA)放置在每节单电池阴阳极板之间,甲醇溶液通过分流导管分配到各个分储液腔里,整个电池组用四个螺丝拧紧固定。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此设计结构新颖,安装简单,缩小了相同节数下串联电池组的体积,反应物甲醇与阳极接触面积大,反应完全。
-
公开(公告)号:CN1945889A
公开(公告)日:2007-04-11
申请号:CN200610150951.2
申请日:2006-10-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70/5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是一种硅基平面型燃料电池组及其制作方法。硅基平面型燃料电池组由多个燃料电池单元组成的池体部分,反应物供给装置、电能输出装置和固紧装置,池体部分中的各燃料电池单元沿同一平面依次并排排列,反应物供给装置包围在池体部分之外,电能输出装置从池体部分引出穿过反应物供给装置到达电池组外部,固紧装置安装在反应物供给装置上。本发明的产品具有内单池间电性连接空间小、电性连接电阻小,能降低电池组组装的困难度等优点。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制程简便、稳定度高、可批量化生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7921118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410272631.2
申请日:2024-03-1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3K1/00 , B23K1/20 , B23K35/32 , B23K3/06 , B23K1/008 , B23K103/18 , B23K103/00 , B23K103/14
Abstract: 一种采用TiZrNiCu活性钎料钎焊Y2O3‑MgO复相陶瓷与金属的方法,涉及一种钎焊Y2O3‑MgO复相陶瓷与金属的方法。为了解决Y2O3‑MgO复相陶瓷与金属钎焊连接强度低,并提高连接接头气密性的问题。方法:Y2O3‑MgO复相陶瓷、TiZrNiCu活性钎料和待焊金属的焊前处理,将TiZrNiCu活性钎料置于Y2O3‑MgO复相陶瓷与待焊金属之间得到装配件,将装配件放入真空钎焊炉中,进行钎焊。本发明采用钎焊方法连接Y2O3‑MgO复相陶瓷与金属,获得的的焊接接头组织致密,无明显气孔、裂纹等缺陷,满足Y2O3‑MgO复相陶瓷与金属连接的气密性要求。
-
公开(公告)号:CN117773263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410099984.7
申请日:2024-01-2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3K3/00 , B23K3/08 , B23K1/20 , B23K1/008 , B23K35/40 , B32B9/04 , B32B15/20 , B32B15/18 , B32B15/04 , B23K103/18 , B23K103/00
Abstract: 一种利用仿生中间层钎焊金属与陶瓷或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涉及一种钎焊金属与陶瓷或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方法。本发明为了解决金属与陶瓷或陶瓷基复合材料钎焊接头可靠性差的问题。方法包括待焊件的打磨清洗、陶瓷或陶瓷基复合材料表面改性、“砖‑泥”结构的仿生中间层制备以及真空钎焊连接。本发明提出的仿生中间层连接金属/陶瓷或陶瓷基复合材料方法通过仿生中间层在不同尺度下对裂纹偏转、钝化的韧化机制,有效缓解了金属/陶瓷或陶瓷基复合材料间的残余应力,提高了接头的强度,实现了金属与陶瓷或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高质量连接。
-
公开(公告)号:CN11730043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397447.2
申请日:2023-10-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B23K35/32 , B23K35/40 , B23K1/008 , B23K1/20 , B23K103/14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钛合金钎焊的低溶蚀高强锆基钎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一种锆基钎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为了解决现有的钛合金钎焊过程中易产生溶蚀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钛合金钎焊的低溶蚀高强锆基钎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钎料由10~20wt.%的Ti,2~8wt.%的Cu,5~15wt.%的Ni,2~8wt.%的Co和余量的Zr组成。制备:称取原料并进行熔炼得到钎料铸锭,通过单辊旋淬法制备成非晶态钎料箔材或通过气雾化法或研磨法制备成粉末并将粉末与粘结剂混合制成膏状钎料。钎焊钛合金方法:将合金待焊表面打磨,将非晶态钎料箔材或膏状钎料置于焊接合金的待焊表面之间得到待焊件进行钎焊。本发明钎料具有优良的力学及低溶蚀性能,与母材润湿性能良好,易于形成性能优良的钎焊接头。
-
公开(公告)号:CN116707579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661894.8
申请日:2023-06-06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4B1/7073 , H04B1/7097
Abstract: 基于WFRFT参数控制多序列扩频的传输方法,属于通信信号处理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多进制扩频方法无法同时兼顾传输效率与系统复杂度的问题。本发明方法对于发射端而言将编码后信息划分为调制信息和映射信息,承载多位二进制数,且发射端输入至发射端WFRFT模块的映射参数αk由输入的映射信息决定,从而提高传输效率;接收端通过WFRFT参数识别模块根据位同步时刻所对应的M个相关值联合判决出当前时间段内接收信号的解映射参数降低接收端的复杂度。本发明主要应用于通信领域的高效率低截获信息传输及信号处理中。
-
公开(公告)号:CN115415656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211138051.1
申请日:2022-09-1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以Fe‑Cr‑Mo/W为阻隔层的方钴矿热电材料与铜电极的连接方法,涉及一种热电材料与电极的连接方法。为了解决方钴矿与铜电极连接过程中元素扩散以及焊接接头强度低的问题。本发明中阻隔层原料进行熔炼后吸铸到水冷铜模模具中进行快速凝固,创新的采用非平衡凝固原理将Fe‑Cr合金中的大尺寸Mo/W元素固溶度大幅度提高,降低元素扩散,减小了接头残余应力,提高接头强度。采用扩散焊、钎焊、纳米银烧结等方法对方钴矿与铜电极进行连接,操作方便,工艺灵活,可根据实际使用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成本较低。
-
公开(公告)号:CN113020736B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110318785.7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方钴矿热电材料与铜电极的钎焊连接方法,涉及钎焊连接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方钴矿与铜电极钎焊连接过程中方钴矿与铜电极之间易发生元素扩散以及焊接接头强度低的问题。方法:将方钴矿热电材料的待焊面电镀CoMo合金镀层,抛光、超声清洗,得到待焊方钴矿热电材料;将铜电极的待焊面进行打磨和超声清洗、吹干;将SAC305钎料与待焊方钴矿热电材料和待焊铜电极装配,得到待焊连接件,在真空环境下升温至400~500℃并保温1~5min,降至室温,完成方钴矿热电材料与铜电极的钎焊连接。本发明可获得一种方钴矿热电材料与铜电极的钎焊连接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14815624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577545.3
申请日:2022-05-25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绥化供电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5B13/04
Abstract: 一种多自由度机器人系统的滑模轨迹跟踪控制方法,属于机器人系统的跟踪控制技术领域,解决了多自由度机器人系统面对模型不确定性和摩擦力存在稳定性差和鲁棒性低的问题。本发明根据多自由度机械臂在关节空间运动关系,建立多自由度机械臂的空间动力学模型;建立自适应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对空间动力学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和摩擦力进行估计;利用多自由度机械臂的空间动力学模型确定滑模控制变量,利用滑模控制变量设计固定时间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利用固定时间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和估计的空间动力学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和摩擦力对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进行控制,使多自由度机械臂的实时运动轨迹跟踪设定轨迹。本发明适用于机器人系统的跟踪。
-
公开(公告)号:CN113020737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319745.4
申请日:2021-03-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通过钴中间层扩散连接方钴矿与铜电极的方法,涉及钎焊连接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方钴矿与铜电极的连接界面由于存在严重的元素扩散而降低焊接头的连接强度以及增加界面的接触电阻和接触热阻,进而导致热电器件的转换效率低的问题。方法:将待焊Co箔置于待焊方钴矿热电材料和待焊铜电极之间进行装配,得到待焊连接件,在5×10‑3~10×10‑3Pa的真空环境下升温至600~680℃,并在600~680℃下保温10~60min,然后降温至580~600℃,再降至室温,完成钴中间层扩散连接方钴矿与铜电极。本发明可获得一种通过钴中间层扩散连接方钴矿与铜电极的方法。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