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
    4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14854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1880097615.7

    申请日:2018-09-28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制冷剂回路(110)、旁通流路(111)、干燥度变更装置(112)、温度检测部(113)和控制装置(100)。制冷剂回路(110)使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0)、第一热交换器(20)、第一膨胀装置(50)、第二热交换器(60)的顺序循环。旁通流路(111)将制冷剂不经由第一膨胀装置(50)及第二热交换器(60)而从第一热交换器(20)向压缩机(10)的吸入口输送。干燥度变更装置(112)构成为使在旁通流路(111)中流动的制冷剂的干燥度变化。温度检测部(113)构成为对通过干燥度变更装置(112)变更干燥度前后的温度变化进行检测。控制装置(100)控制干燥度变更装置(112)。控制装置(100)基于温度检测部(113)检测出的温度变化来确定制冷剂的种类。

    制冷循环装置
    4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14849A

    公开(公告)日:2021-04-27

    申请号:CN201880097418.5

    申请日:2018-09-28

    Abstract: 在制冷循环装置(100)中预先填充有包含R463A的特定量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制冷循环装置(100)具备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器(2)、制冷剂容器(3)、减压装置(4)及第二热交换器(5)。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压缩机(1)、第一热交换器(2)、制冷剂容器(3)、减压装置(4)及第二热交换器(5)的顺序循环。制冷剂容器(3)的容积相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特定量之比大于0L/kg且为11L/kg以下。

    空气调节装置
    4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250679B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580075922.1

    申请日:2015-02-18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除霜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所述空气调节装置(100)是通过连接压缩机(1)、室外热交换器(3)、室内热交换器(5)以及四通阀(2)而构成的,所述四通阀被设置在比室外热交换器(3)靠压缩机(1)的排出侧且比室内热交换器(5)靠压缩机(1)的排出侧的位置,其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备:风扇(31),其向室外热交换器(3)送风;电源装置,其向风扇(31)供给电力;风扇输入检测单元,其对与供给到风扇(31)的电力相关联的物理量进行检测;以及控制单元(80),其控制四通阀(2),以便对使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1运转和使室外热交换器(3)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第2运转进行切换,在风扇输入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物理量为基准量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1运转切换为所述第2运转,控制单元(80)调整所述基准量,以使流经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的温度高的情况下的所述基准量小于流经室外热交换器(3)的制冷剂的温度低的情况下的所述基准量。

    热泵装置
    4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9511272A

    公开(公告)日:2019-03-22

    申请号:CN201680087915.8

    申请日:2016-08-02

    Abstract: 热泵装置具有第1制冷剂回路、第2制冷剂回路、蓄热回路和水回路,第1制冷剂回路具有连接着第1热交换器、第2热交换器、第3热交换器和第4热交换器的结构,第2制冷剂回路具有连接着第5热交换器和第2热交换器的结构,水回路具有第1水回路、第2水回路和第3水回路,在该第1水回路连接着泵、第1热交换器和第5热交换器,该第2水回路在泵与第1热交换器之间从第1水回路分支并在第1热交换器与第5热交换器之间连接于第1水回路,该第3水回路在第5热交换器的下游侧从第1水回路分支并经由第6热交换器而在泵的上游侧连接于第1水回路。

    空气调节机
    4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431528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680074630.0

    申请日:2016-01-12

    Abstract: 空气调节机具备:通过配管将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膨胀部及室内热交换器连接并供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向室外热交换器吹送室外空气的室外鼓风机;及对室外鼓风机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控制部具有:在室外鼓风机以转速为基准转速进行旋转的状态下,每隔设定间隔地取得室外鼓风机的驱动电压的电压取得机构;判定通过电压取得机构取得的驱动电压是否为下限阈值以上且小于上限阈值的判定机构;提取通过判定机构判定为下限阈值以上且小于上限阈值的驱动电压并算出评价值的提取机构;及在通过提取机构算出的评价值为评价阈值以上时,决定对室外热交换器进行除霜的除霜决定机构。

    制冷循环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91744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580084851.1

    申请日:2015-11-20

    Abstract: 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压缩机(10)、冷凝器(22)、膨胀阀(30)、蒸发器(40)及控制装置(100)。压缩机(10)压缩制冷剂。冷凝器(20)将从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冷凝。膨胀阀(30)将从冷凝器(20)输出的制冷剂减压。蒸发器(40)使从膨胀阀(30)输出的制冷剂蒸发并向压缩机(10)输出。控制装置(100)在使压缩机(10)停止的情况下执行用于使从蒸发器(40)向压缩机(10)输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上升的控制后使压缩机(10)停止。

    制冷循环装置
    4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429949A

    公开(公告)日:2017-12-01

    申请号:CN201580077986.5

    申请日:2015-03-27

    Abstract: 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具备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以及蒸发器;第1检测部,所述第1检测部设于压缩机,并对压缩机的温度进行检测;第2检测部,所述第2检测部设于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与节流装置之间,并对制冷剂的温度或制冷剂的压力进行检测;以及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基于第1检测部的检测温度和第2检测部的检测温度或检测压力,对压缩机的频率以及节流装置的开度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控制,以使压缩机内的溶解于制冷剂的冷冻机油的浓度和压缩机内的冷冻机油的油面高度处在预先设定的范围。

    双层管式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008839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280077614.9

    申请日:2012-12-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第二流路中有两相流流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等。在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中,具备具有相对于径向的凹凸的传热面积扩大管(11),将所述传热面积扩大管(11)的内表面中的与外管(3)的内表面密接的传热面积扩大管的部分的内表面和外管的内表面中的与传热面积扩大管的外表面一起划定第二流路(23)的部分分别设为作为无槽面的不形成槽范围。另一方面,设置由如下部分组成的形成槽候选范围,即从传热面积扩大管的内表面中的与内管的外表面一起划定第二流路的部分中去掉了不形成槽范围而得到的部分、传热面积扩大管的外表面中的与外管的内表面一起划定第二流路的部分、以及内管(5)的外表面中的与传热面积扩大管的内表面一起划定第二流路的部分,在一部分或整个形成槽候选范围形成沿着流动方向延伸的槽。

    双管式换热器和制冷循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4704311B

    公开(公告)日:2017-03-01

    申请号:CN201380051921.4

    申请日:2013-09-0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管式换热器,具有第一流体在内部通过的内管(2)、以比内管(2)大的直径覆盖内管(2)且第二流体在与内管(2)之间的空间通过的外管(1)、和传热面积扩大管(3),所述传热面积扩大管(3)设置在空间中,具有凸凹形状,所述凸凹形状的作为与内管(2)的外壁接触的部分的内侧接触部(6)的管周方向上的长度比作为与外管(1)的内壁接触的部分的外侧接触部横切空间且在外侧接触部(7)与内侧接触部(6)之间的翅片部从倾斜方向与内管(2)的外壁和外管(1)的内壁接触。(7)的管周方向上的长度长,另外,在管横截面上

    双层管式热交换器以及制冷循环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5008839A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280077614.9

    申请日:2012-12-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第二流路中有两相流流动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热交换性能的双层管式热交换器等。在双层管式热交换器(1)中,具备具有相对于径向的凹凸的传热面积扩大管(11),将所述传热面积扩大管(11)的内表面中的与外管(3)的内表面密接的传热面积扩大管的部分的内表面和外管的内表面中的与传热面积扩大管的外表面一起划定第二流路(23)的部分分别设为作为无槽面的不形成槽范围。另一方面,设置由如下部分组成的形成槽候选范围,即从传热面积扩大管的内表面中的与内管的外表面一起划定第二流路的部分中去掉了不形成槽范围而得到的部分、传热面积扩大管的外表面中的与外管的内表面一起划定第二流路的部分、以及内管(5)的外表面中的与传热面积扩大管的内表面一起划定第二流路的部分,在一部分或整个形成槽候选范围形成沿着流动方向延伸的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