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1037198A
公开(公告)日:2007-09-19
申请号:CN200710067088.9
申请日:2007-02-0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水溶性的碳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利用水解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与碳纳米管的π-π共轭作用,对碳纳米管进行非共价键结合的包覆修饰,并借助于共聚物中具有良好水溶性的羧酸阴离子来提高碳纳米管在水中的分散稳定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碳纳米管的水溶性。该方法以水解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碳纳米管和水为原料,采用循环加入水解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并辅助超声分散和离心的方法获得水解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包覆的水溶性碳纳米管。本发明工艺简单,制备的水溶性碳纳米管的溶解度高达29.2mg/mL,稳定性好,而且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制备简单、价格便宜,将极大地促进该水溶性碳纳米管的大规模制备及工业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6063278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2310074136.6
申请日:2023-02-07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7D333/32 , H10K85/60 , H10K30/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红外有机电子受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光电池、光探测器、生物活检领域中的应用。近红外有机电子受体具有如下的化学结构: 其中,R是具有1‑18个碳原子的直链型或支链型烷基,A是吸电子官能团。本发明通过在有机电子受体的四噻吩非稠环骨架中引入给电子性的烷氧基侧链(‑OR基团),使该受体薄膜的主要吸光范围处于780‑1000nm的近红外区。因此,基于该受体构筑(56)对比文件Lijiao Ma等.Completely non-fusedelectron acceptor with 3D-interpenetrated crystalline structure enablesefficient and stable organic solar cell.《Nat. Commun.》.2021,5093.
-
公开(公告)号:CN111883659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785164.5
申请日:2020-08-0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逐步沉积法制备的高效三元有机太阳电池,它自下而上包括衬底、阳极、阳极修饰层、活性层、阴极修饰层和阴极,其中活性层为采用旋涂工艺在阳极修饰层上依次沉积一层宽带隙聚合物给体(PM6)薄膜与一层非富勒烯受体复合物(BO-4Cl和BTP-S2的混合物)薄膜。利用BTP-S2与PM6之间较差的相容性,以及旋涂工艺成膜时大的剪切力,可使活性层具有理想的P-i-N形貌结构,即在阳极修饰层界面处形成给体富相,阴极修饰层界面处形成受体富相,而中间是给体与受体均匀混合的本体异质结厚膜。因此,本发明所得的三元有机太阳电池,同时实现了光电流的高效产生与高效收集,PCE不仅高于相应的本体异质结三元电池,更获得了迄今为止有机太阳电池的最高效率(18.50%)。
-
公开(公告)号:CN111261786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060677.X
申请日:2020-01-19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H01L51/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不对称封端电子受体的有机太阳电池,它包括衬底、阳极、阳极修饰层、活性层、阴极修饰层和阴极,其中活性层为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共混膜,电子给体是PM6,电子受体是一类以苯并噻二唑类梯形稠环结构为核,茚二酮和氰基茚酮分别为两端的吸电子端基的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借助于不同的封端基团,该类电子受体更易实现吸收光谱、能级和堆积方式的调控和优化。因此,基于不对称封端电子受体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同时具有高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密度,同时抑制了能量损失,能量转换效率(PCE)最高为16.37%。另外,相对于中心稠环核不对称的非富勒烯受体,不对称封端电子受体的合成更为简便,有利于降低有机太阳电池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9585658B
公开(公告)日:2020-04-03
申请号:CN201811509974.7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率的基于聚(3‑己基噻吩)的有机太阳电池,它包括衬底、阴极、阴极修饰层、活性层、阳极修饰层和阳极,其中活性层为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共混膜,电子给体是聚(3‑己基噻吩)(P3HT),电子受体是非富勒烯受体DFPCBR。利用中心单元大的π共轭体系和强的给电子性,DFPCBR具有高的HOMO能级和LUMO能级,与P3HT的能级形成良好的匹配,抑制了能量损失,使太阳电池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同时,DFPCBR的分子内电荷转移作用(ICT)增强,缩小了带隙,拓宽了吸收光谱。因此,本发明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获得了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PCE),最高为5.34%。同时,本发明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在活性层较厚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PCE,有利于今后的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8682742B
公开(公告)日:2019-11-26
申请号:CN201810517161.6
申请日:2018-05-25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率的有机太阳电池,它包括衬底、阴极、阴极修饰层、活性层、阳极修饰层和阳极,其中活性层为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共混膜,电子给体是PBDB‑T,电子受体是DFPCNC。DFPCNC具有良好的分子平面性和合适的能级结构,特别是DFPCNC末端的萘环氰基茚酮单元增强了整个分子的共轭程度,拓宽了吸光光谱,也促进了分子之间的π‑π堆积,提高了电子迁移率,因此,本发明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同时具有高的短路电流密度和高的填充因子,能量转换效率(PCE)最高为11.63%。此外,DFPCNC容易合成,有利于降低有机太阳电池的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9585658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509974.7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率的基于聚(3-己基噻吩)的有机太阳电池,它包括衬底、阴极、阴极修饰层、活性层、阳极修饰层和阳极,其中活性层为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的共混膜,电子给体是聚(3-己基噻吩)(P3HT),电子受体是非富勒烯受体DFPCBR。利用中心单元大的π共轭体系和强的给电子性,DFPCBR具有高的HOMO能级和LUMO能级,与P3HT的能级形成良好的匹配,抑制了能量损失,使太阳电池具有较高的开路电压。同时,DFPCBR的分子内电荷转移作用(ICT)增强,缩小了带隙,拓宽了吸收光谱。因此,本发明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获得了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PCE),最高为5.34%。同时,本发明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在活性层较厚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PCE,有利于今后的实际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011137B
公开(公告)日:2016-06-22
申请号:CN201110289050.2
申请日:2011-09-2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1B3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通过化学反应制备石墨烯薄膜的方法。以含有碳元素的气态碳源、固态碳源、液态碳源或前述碳源中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混合碳源材料与化学反应物质进行化学反应而使碳源材料中的碳原子活性化,并沉积在衬底上生长石墨烯薄膜。本发明的特征在于产生合成石墨烯薄膜所需的碳原子的方法与常规的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不同,合成石墨烯薄膜的碳源材料来源广泛,合成石墨烯薄膜不受衬底制约;所生长的石墨烯薄膜结构、大小尺寸容易控制;适合用于大规模地制备石墨烯薄膜。
-
公开(公告)号:CN105140399A
公开(公告)日:2015-12-09
申请号:CN201510404767.5
申请日:2015-07-08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9 , H01L51/424 , H01L51/0003 , H01L51/005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有机太阳电池。它包括衬底、阳极、阳极修饰层、活性层、阴极修饰层和阴极,其中活性层为聚3-己基噻吩(P3HT)和非富勒烯受体SF(DPPB)4的共混膜。所述的活性层中P3HT与SF(DPPB)4的重量比为1:1~4:1,活性层的厚度为50~200nm。利用SF(DPPB)4合适的LUMO能级和较宽的吸收光谱等特性,本发明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具有很高的开路电压VOC(1.00~1.21V)和拓宽的光谱响应范围(300-710nm),能量转换效率(PCE)最高为4.00 %,优于在同等器件结构下采用富勒烯受体PC61BM的有机太阳电池的效率(PCE=3.18 %)。
-
公开(公告)号:CN102779943A
公开(公告)日:2012-11-14
申请号:CN201210204641.X
申请日:2012-06-2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9 , Y02P70/5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效率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高效率的有机—无机杂化太阳能电池包括顺次相连的阴极、活性层、阳极修饰层、阳极、衬底;活性层为共轭聚合物与表面经过短碳链单硫醇修饰的CdSe量子点共混形成的复合膜。本发明将共轭聚合物与CdSe量子点的复合膜置于短碳链单硫醇的溶液中浸泡,使短碳链单硫醇有效置换掉CdSe量子点表面原有的长链配体,促进了CdSe量子点和共轭聚合物之间的光致电荷转移以及电子在量子点之间的传输,从而大幅提升了杂化太阳能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同时,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