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703568A
公开(公告)日:2005-11-30
申请号:CN03823072.0
申请日:2003-09-24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四冲程单缸发动机,曲轴通过一对轴承支承在曲柄箱上并且自由旋转,在曲轴上固定设有缠绕驱动轮和驱动齿轮,该缠绕驱动轮用来向气门传动装置的凸轮轴传递曲轴的旋转动力的缠绕驱动轮,该驱动齿轮用来向油泵传递曲轴的旋转动力,在两轴承(47、48)的一方(48)外侧配置驱动齿轮(127),在该驱动齿轮(127)的更外侧配置缠绕驱动轮(78、248)。由此,可以缩小沿着曲轴轴线的方向的发动机宽度。
-
公开(公告)号:CN1225609C
公开(公告)日:2005-11-02
申请号:CN01132889.4
申请日:2001-09-12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无级变速器,通过用于支承与驱动回转部件和从动回转构件进行摩擦接触的变速回转构件的托架的移动,进行可变速的动力传递。在固定于不能绕变速器轴(26)的轴线回转的托架(29)的从动螺旋构件(45),螺旋接合可绕变速器轴(26)的轴线回转的驱动螺旋构件(46),在电动机(47)与驱动螺旋构件(46)之间设置包含从动齿轮(52)的减速机构(48),该从动齿轮(52)固定于驱动螺旋构件(46)并一体地具有朝从动螺旋构件(45)侧凸出的限制凸部(54),在从动螺旋构件(45)一体地设置接触部(55),该接触部(55)相应于从动螺旋构件(45)接近从动齿轮(52)到达变速比成为最高变速比的位置,与限制凸部(54)接触和接合。这样,可使电动机小型化和变速快速化,提高加工性和组装性,同时减少部件数量,以良好的精度确定最高变速比时的托架的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162626C
公开(公告)日:2004-08-18
申请号:CN01137945.6
申请日:2001-11-0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F16D43/02
Abstract: 本发明是小型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改进,本发明提供了:在变速机轴1上配置起动离合器机构10与输入转矩缓冲机构9、从原动机来的动力依次通过上述输入转矩缓冲机构9与起动离合器机构10串联传递的小型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203767012U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320597586.5
申请日:2013-09-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机动二轮车上的车速传感器安装结构,在气缸体的后方、曲轴箱的上表面设有:电动机收纳凹部,其收纳起动电动机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传感器安装座,其用于安装与齿轮变速机构的特定的齿轮的外周对置配置的车速传感器,曲轴箱的一个侧面上安装有链轮罩。该结构以一种不需要专用的保护罩的简单结构减少部件数量且保护安装在曲轴箱的上表面的车速传感器。在电动机收纳凹部(45)的后方、曲轴箱(19)的上表面设有传感器安装凹部(55),其将传感器安装座(47)形成在内端部且在曲轴箱(19)的一个侧面开放,车速传感器(46)被起动电动机(44)、链轮罩(43)及传感器安装凹部(55)的侧壁从周围覆盖,液密性地安装于传感器安装座(47)。
-
公开(公告)号:CN204472999U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420559961.1
申请日:2014-09-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一种鞍乘型车辆,与发动机主体的缸盖连接的进气装置具有配置在缸体的后方且曲轴箱的上方的化油器而从缸盖向后方延伸,即使是进气装置被车体罩从侧方覆盖的构造也能够缩短阻风门操作系统的配线而提高操作性。从侧方覆盖车架(F)的一部分及进气装置(31)的侧罩(51)安装于车架(F),从侧面看在缸体(28)的后侧壁及曲轴箱(27)的后部上表面之间形成开口部(52),设置在从化油器延伸的阻风门拉线的端部的阻风门旋钮(54)配置在开口部(52),从而能够从车架(F)的外侧方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204386696U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420814577.1
申请日:2014-12-1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油冷却装置,该油冷却装置结构简单,在不设置特别的装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循环油的冷却。搭载在鞍乘型车辆上的内燃机(20)的左右具有罩部件(42),该油冷却装置(50)设置在该内燃机(20)的任一方的罩部件(42)上,在罩部件(42)的侧面形成有向车体外侧方鼓出的鼓出部(45),该鼓出部(45)的前方侧面(45a)形成为从车体左右中央部越靠近车体侧方越向车体后方后退的形状,在该前方侧面(45a)上,多个散热片(46)指向车体前方水平方向隔开间隔沿车体上下方向排列。在该散热片(46)所在的鼓出部(45)内形成有油冷却油路(5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