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495688B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410829787.2
申请日:2014-12-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6F7/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房车用自动升降平台,包括:与升降台支撑部固定的丝杠,依次包裹丝杠的内套管和外套管;外套管只在外部动力源的带动下进行旋转,丝杠与支撑部固定,自身不旋转,仅发生高度方向上的运动,内套管既旋转又发生高度方向的运动。所述的丝杠、内套管和外套管分别通过各自的螺纹进行传动,所述外套管的顶端具有一盖板I,该盖板I的中央具有一带有内螺纹的通孔I,所述的内套管与该通孔I螺纹联接。所述内套管的底端设有一挡盘,该挡盘的外径大于内套管的外径,挡盘与外套管螺纹联接;所述内套管的顶端设有一与所述丝杠螺纹联接的盖板II,该盖板的中央具有一带有内螺纹的通孔II,所述的丝杠与该通孔II螺纹联接;外套管的底端设有盖板Ⅲ,该盖板设有直径略小于外套管内径且略大于挡盘直径的凹槽。
-
公开(公告)号:CN103832384B
公开(公告)日:2017-06-27
申请号:CN201410103190.X
申请日:2014-03-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0R21/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侧倾装置,设置在车辆底部,结构主要包括:由电机驱动旋转的中央旋转轴和多个围绕中央旋转轴公转的配重块,所述的多个配重块的公转轨道不重合,即配重块在公转的过程中不会与其它的配重块发生碰撞和摩擦。在所安装车辆处于平衡状态或描述为正常行驶状态下,所述的多个配重块的重心位于所述旋转轴的中轴线上,即所述的多个配重块处于力平衡状态。侧倾发生时,所述的旋转轴带动所述的多个配重块的重心旋转至侧倾的相反方向,防止侧倾;侧倾状态结束,中央旋转轴带动所述的多个配重块的重心重新回到所述的中轴线上,多个配重块重新回到力平衡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03839341B
公开(公告)日:2016-03-09
申请号:CN201410103080.3
申请日:2014-03-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7G1/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流动收款系统,包括:中央控制单元、移动终端系统和客户信息通信单元;使用过程中,顾客通过所述的客户信息通信单元,向中央控制单元发送结账请求;所述的客户通信单元将请求和客户所在位置发送到所述的中央控制单元;中央控制单元根据客户所在位置和移动终端系统所在位置,实时计算并发送路径和调度指令至所述的移动终端系统;移动终端系统按所述路径到达顾客附近;将传统的固定柜台式收银方式转变为购物者自助进行结算的柔性管理方式。该系统具有设置灵活、可移植性强、可有效节省人工成本等优点,属于一种集实用性与科技创新性于一体的新型超市/商场流动收款系统。
-
公开(公告)号:CN104554008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835911.6
申请日:2014-12-2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00 , B60Q9/00 , B60R2001/1215 , B60R2300/301 , B60R2300/80 , H04N7/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安全换道辅助系统,具有:视频获取单元,获取车辆后部的道路图像;回波传感单元;检测车辆侧后方盲区内是否存在障碍车辆;处理单元,首先根据回波传感单元,判断在目标车内是否存在直接影响车辆并线或换道的障碍车辆,若存在障碍车辆,处理单元直接发出报警或者锁定方向盘,阻止驾驶员进行换道或并线动作。如果没有检测出能够直接影响车辆并线的障碍车辆,则通过视频获取单元获得图像,分析所述的道路图像,判断车辆后方是否存在车辆;若存在车辆,计算车辆与本车的距离和相对速度;根据所述距离和相对速度,评估当前车辆换道的安全级别;设置在后视镜的显示单元,显示所述车辆换道的安全级别,辅助驾驶员的换道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02910215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210414079.3
申请日:2012-10-2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所述的三杆式三厢变两厢轿车,涉及一种普通三厢轿车后备箱变型技术。是由车顶、后车窗、弓形架、后备箱及后备箱盖所组成;其特征在于后车窗上部与车顶铰接;下部与后备箱盖通过弓形架相连接;在后车窗内侧两端对称装有支撑梁,支撑梁上装有变型动力机构;后备箱尾部内侧垂直放置密封板起升机构;在后备箱内两侧对称放置可转动玻璃窗机构。本发明具有结构新颖、改造简便、成本低廉、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经济性、美观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特点,故属于一种集经济性与实用性为一体的新型三杆式三厢变两厢轿车。
-
公开(公告)号:CN111376970B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010319904.6
申请日:2020-04-22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结构公开了一种无人方程式赛车转向系统的自动和手动切换装置,该装置包括主动转向装置、自动转向动力装置和齿轮分离啮合装置。所述主动转向装置与自动转向动力装置可相互作用与分离,所述自动转向动力装置与齿轮分离啮合装置相连。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可一键切换自动转向和主动转向。同时主动转向时,自动转向装置与原转向系统完全分离,不会产生额外的转向阻力,同时也避免了主动转向过程对转向舵机的损坏。
-
公开(公告)号:CN110222769B
公开(公告)日:2022-09-16
申请号:CN201910495809.9
申请日:2019-06-06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6V10/762 , G06V10/82 , G06N3/04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YOLOV3‑tiny的改进目标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确认要检测的目标种类;获取所有目标标注框的宽高占原图宽高的比例数据;用K‑means算法聚类出9个不同大小的锚框;搭建目标检测神经网络。本发明采用轻量化目标检测网络YOLOV3‑tiny,计算量小,能够在嵌入式硬件中进行目标检测任务并保证实时性。对于原图大小为416*416的图片,YOLOV3‑tiny网络能被检测出来的最小目标尺寸为16*16;本发明通过在原始YOLOV3‑tiny网络上增加52*52的预测尺度,理论上能被检测出来的最小目标尺寸为8*8,能够在不降低检测速度的前提下提高对小物体的检测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09124625A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811027448.7
申请日:2018-09-04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IPC: A61B5/0476 , A61B5/18 , G06K9/00 , G06N3/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B5/0476 , A61B5/165 , A61B5/18 , A61B5/4884 , A61B5/7203 , A61B2503/22 , G06K9/00845 , G06N3/06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驾驶员疲劳状态水平分级方法,属于汽车安全辅助驾驶技术领域。本发明在考虑驾驶疲劳动态生成特性的基础上对疲劳状态的水平进行准确划分,对于相关技术研究及车载系统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支撑作用。该方法采用可靠的EEG数据作为疲劳水平等级划分的数据来源,以降低间接检测和主观评测方法所导致的误差传递;基于LSTM网络构建的驾驶员疲劳状态水平分级模型从时间序列上很好解决了疲劳的动态生成特性问题;在模型中通过引入注意力机制以解析特征在不同疲劳水平等级下的差异性,从而提高模型对疲劳演化规律的解释合理性;综合不同人员特征属性的建模方法克服了驾驶员风格类型差异所带来的模型适应性拓展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553784B
公开(公告)日:2017-05-24
申请号:CN201410620930.7
申请日:2014-11-0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门和刹车控制机构,包括:分别与刹车机构和油门机构联动的杠杆机构I和杠杆机构II。当没有外力作用时,杠杆机构I和杠杆机构II在刹车机构和油门机构的作用下,自动回复至初始位置。当杠杆机构I和杠杆机构II处于初始位置时,刹车机构和油门机构处于未踩下状态;驱动部I和驱动部II分别驱动杠杆机构I和杠杆机构II动作。为了能够减少输入动力源的数量,所述的驱动部I和驱动部II联动。所述的驱动部I带动杠杆机构I运动时,杠杆机构I带动刹车机构动作,驱动部II对杠杆机构II不产生作用,此时杠杆机构II和油门机构均处于初始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4464293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410787383.1
申请日:2014-12-15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交专用道上公交停靠站泊位数确定方法,其采用agent建立交路网仿真系统,分别针对配置公交路网中道路、公交车辆和行人建立agent属性,真实模拟实际路网情况,并结合遗传算法不断迭代,得到相应客流量下的公交停靠站泊位数方案,使其结果更贴近于实际,更加直观。本发明不但针对公交车建立跟驰模型,使得由于公交车停靠站泊位数变化设置引起的公交车辆排队现象能影响到其它公交车的运行,更加真实地模拟了公交车辆的运行状况。而且针对行人建立乘客上车时间模型,使得乘客上车的时间与公交车内的乘客密度建立关系,形象地反映了乘客上车的过程。鉴于以上理由,本发明可以广泛用于公交停靠站泊位数优化领域。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