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0445516C

    公开(公告)日:2008-12-24

    申请号:CN200610147258.X

    申请日:2006-12-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采用动态循环反馈方法进行盾构隧道沉降控制,具体步骤为:采用探地雷达设备对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进行全断面和纵向的探测,然后通过测定或估算得到注浆材料介电常数,并将其应用于隧道壁后注浆层的模型试验探测、正演模拟结果及现场探测的数据,提取特征图像和特征波,将其作为训练输入样本,利用小波神经网络自动识别方法,得到隧道壁后注浆层分布形态;结合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确定下 一步的施工控制措施,为了验证控制措施的效果需再一次进行现场的探测,形成循环动态过程,至完全有效控制盾构隧道不均匀沉降变形。本发明很好地解决壁后注浆的效果,使得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更加科学化。

    基于多孔弹性理论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区域地震预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8642161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766316.5

    申请日:2024-06-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多孔弹性理论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区域地震预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步骤S1:确定封存岩层的基本信息;步骤S2:确定封存区域的几何参数;步骤S3:基于岩层的基本信息和封存区域的几何参数,通过多孔弹性理论计算由于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在封存区域产生的位移场;步骤S4:通过坐标转换得到由于位移场变化在封存区域产生的应变场;步骤S5:基于得到的应变场变化,利用应力‑应变的本构关系得到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诱导产生的应力场;步骤S6:基于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诱导产生的应力场预测地震概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提高准确率等优点。

    岩样压裂缝走向的诱导装置及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69423B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311034026.3

    申请日:2023-08-1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样压裂缝走向的诱导装置及使用方法。其中岩样压裂缝走向的诱导装置,包括:承载主体模块,基础试样放置于承载主体模块内,基础试样的中心处设有中心钻孔,承载主体模块上设有通孔,通孔的轴线与中心钻孔的轴线重合;裂缝定深模块,设置于承载主体模块的上方,裂缝定深模块用于给基础试样施加冲击力,用于在中心钻孔内形成所需深度的预制起裂点;裂缝定位模块,包括定高组件和定角组件,定高组件设置于中心钻孔内,定角组件设置于承载主体模块和裂缝定深模块之间,定高组件与定角组件连接。根据水力压裂诱导压裂缝走向的试验的需求,预制角度,形状和方向可控的起裂点,能够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种断层位移及断层剪切强度测量装置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13365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194056.X

    申请日:2022-03-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断层位移及断层剪切强度测量装置与方法,该装置包括:试验组件:包括设置在钻孔内的上部封隔器、下部封隔器以及位于上部封隔器与下部封隔器之间的中部水力压裂试验段;注水组件:包括为上部封隔器注水的上部注水管、为下部封隔器注水的下部注水管以及为中部水力压裂试验段注水的中部注水管;测量组件:用以在现场注入试验期间检测注入流量、封隔器压力以及中部水力压裂试验段的孔隙压力值,并且通过该测量装置测得的各项物理指标准确定义并计算断层的水力孔径、剪切位移、法向柔度、法向应力、剪切强度等参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测量高效快捷、各项目标参数计算精准等优点。

    一种研究水力裂缝在层状介质中扩展规律的平台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16922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703098.7

    申请日:2021-06-2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研究水力裂缝在层状介质中扩展规律的平台及方法,通过注射部件持续向样品中注入含有荧光颗粒的液体,通过激光发射部件持续向样品施加激光,同时在水力裂缝与层理弱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控制拍摄部件对样品的预设区域进行拍摄,得到多张散射图像,再对多张散射图像进行处理,即可确定水力裂缝与层理弱面的作用机理,进而能够完整记录水力裂缝与层理弱面作用的全过程,准确确定水力裂缝与层理弱面的作用机理。同时,利用该平台,在已知作用机理的情形下进行多次重复实验,即可获得水力裂缝的扩展规律判定准则,进而本发明提供的平台及方法能够明确水力裂缝与层理弱面作用机理及扩展规律判定准则,揭示物理机理和规律。

    一种机器学习框架下考虑空间约束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96354B

    公开(公告)日:2021-06-04

    申请号:CN202010392227.0

    申请日:2020-05-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学习框架下考虑空间约束的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学习样本;2)将预测区域划分为多个子区域,并为每个子区域指定训练样本权重;3)根据每个子区域对应的加权后的学习样本,采用XGBOOST算法建立并训练机器学习模型;4)采用学习后的机器学习模型分别获取每个子区域的预测结果,即每个子区域的岩性及流体类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考虑地质和空间约束、改善预测结果等优点。

    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975112A

    公开(公告)日:2007-06-06

    申请号:CN200610147258.X

    申请日:2006-12-14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采用动态循环反馈方法进行盾构隧道沉降控制,具体步骤为:采用探地雷达设备对盾构隧道壁后注浆进行全断面和纵向的探测,然后通过测定或估算得到注浆材料介电常数,并将其应用于隧道壁后注浆层的模型试验探测、正演模拟结果及现场探测的数据,提取特征图像和特征波,将其作为训练输入样本,利用小波神经网络自动识别方法,得到隧道壁后注浆层分布形态;结合地表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确定下一步的施工控制措施,为了验证控制措施的效果需再一次进行现场的探测,形成循环动态过程,至完全有效控制盾构隧道不均匀沉降变形。本发明很好地解决壁后注浆的效果,使得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更加科学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