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946102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180075007.4
申请日:2011-11-22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 B62D25/025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兼顾轻量化和碰撞性能的车身侧部结构。由外板(11)、配置在外板(1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12)以及配置在内板(1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背撑板(13)构成门槛(3)。在背撑板(13)的车辆前后方向中央部形成向车宽方向内侧鼓出的背撑板中央鼓出部(50),在外板(11)形成朝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外板加强筋中央部(22),在内板(12)形成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内板加强筋中央部(39),从而提高车宽方向的刚性。而且,在内板(12)形成朝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内板加强筋端部(44),在背撑板(13)形成朝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的背撑板加强筋端部(64),从而提高车辆前后方向的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670337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410696448.1
申请日:2014-11-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5/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34 , B62D21/152 , F16F7/12
Abstract: 一种车身框架构件,具有冲击吸收部分,该冲击吸收部分被成形为矩形管状且具有四个侧壁和管轴线。四个侧壁中的至少一个侧壁具有一列凸出部,所述一列凸出部由在管轴线的方向上排列的奇数个凸出部构成。凸出部中的每个凸出部在冲击吸收部分的径向方向上向外突出,且沿着侧壁在与管轴线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第偶数个凸出部的突出量大于第奇数个凸出部的突出量。
-
公开(公告)号:CN103796905A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180073497.4
申请日:2011-10-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F16F7/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充分的冲击吸收量的骨架构件。骨架构件在车辆的前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其中,通过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而诱发变形的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多个部位,多个变形诱发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交替形成在骨架构件的外侧和内侧,越向车辆后方,变形诱发部之间的距离越大。
-
公开(公告)号:CN102333691B
公开(公告)日:2014-01-29
申请号:CN201080009586.8
申请日:2010-02-2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Abstract: 前弯曲点(13)和后弯曲点(14)分别设在沿着前纵梁(1)的纵向方向的非末端位置处。此外,前弯曲点和后弯曲点分别布置于在前纵梁的宽度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处。前弯曲点布置在前纵梁的车辆外侧和上侧上。后弯曲点布置在前纵梁的车辆内侧和下侧上。
-
公开(公告)号:CN102725191A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080062782.1
申请日:2010-08-2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5/2036 , B62D25/025
Abstract: 作为构成门槛(10)的结构部件,具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车宽方向上相向的板状的内侧部件(11)和外侧部件(12),在内侧部件(11)和外侧部件(12)的车宽方向上且沿车身上下方向剖切的各个截面具有:车身上侧的上侧接合部(11a、12a)、车身下侧的下侧接合部(11b、12b)、在它们之间朝相向的对方侧突出的至少一个凸部(11c、12c)、在上侧接合部(11a、12a)和下侧接合部(11b、12b)之间且在凸部(11c、12c)的车身上侧及车身下侧分别设置的凹部(11d、11e、12d、12e),将内侧部件(11)和外侧部件(12)的彼此的上侧接合部(11a、12a)、下侧接合部(11b、12b)、凸部(11c、12c)彼此分别接合,在车身上下方向上形成多个闭合截面(S1、S2)。
-
公开(公告)号:CN101595026B
公开(公告)日:2012-01-04
申请号:CN200880003208.1
申请日:2008-02-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1/1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Abstract: 车辆框架结构(1)的构件(2)包括沿车辆纵向延伸的延伸部分(3)和位于延伸部分(3)的后方和下方的上弯部分(4)。屈曲线(7、7)相互平行地形成在延伸部分(3)中,并且屈曲线(7、7)的每个均以使得在侧视图中下端位于上端的前方的方式倾斜。如果在车辆碰撞时从车辆前侧施加碰撞载荷,延伸部分(3)沿着屈曲线(7)变形,并且延伸部分(3)的前端向下移位。因此,减小了延伸部分(3)的前端与上弯部分(4)之间垂直偏移,由此减小了施加到上弯部分(4)的弯曲力矩。因此,上弯部分(4)的屈服强度可以被设置为更低的值。
-
公开(公告)号:CN102137785A
公开(公告)日:2011-07-27
申请号:CN200980133966.X
申请日:2009-11-16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7 , B62D25/025 , B62D25/2036
Abstract: 通道(2)设置在地板(1)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通道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沿着地板的侧部,设置有沿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下边梁(3)。地板横梁(4)横跨在通道与下边梁之间。地板横梁由第一地板横梁(11)和第二地板横梁(12)构成。脆弱部(F)形成在第一地板横梁与第二地板横梁之间的配合部处。脆弱部F设置在如下位置处,该位置比地板的侧部更靠近地板的侧向中央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1888945A
公开(公告)日:2010-11-17
申请号:CN200880119563.5
申请日:2008-12-0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2D21/152 , B62D25/201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下部结构,其即使在从车辆的前方输入的前表面撞击负荷集中于车宽方向的单侧时,也能够可靠地将该前表面撞击负荷向车身下部的前后骨架部分散传递。在动力单元(1)因车辆的右侧前表面的侧偏撞击负荷而向后方移动时,副车架(7)的右侧连结臂(7G)、发动机后支架(7E)及左右的制动器(7H、7I)接受来自动力单元(1)的侧偏撞击负荷,抑制动力单元(1)中产生意外的旋转力。副车架(7)主要通过右侧梁(7D)、右侧的负荷传递梁(7J2)、中间部的左右的负荷传递梁(7J3、7J4)四个路径将侧偏撞击负荷向右侧的前纵梁(4)的后部(4A)和左右的通道加强件(5、5)分散传递。
-
公开(公告)号:CN104271433B
公开(公告)日:2016-08-17
申请号:CN201280072474.6
申请日:2012-04-1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R19/18 , B60R19/24 , B60R19/34 , B60R2019/186 , B62D21/152 , B62D25/082
Abstract: 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纵梁;与前纵梁相向而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加强件,所述保险杠加强件至少一部分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前纵梁相同的高度;及在由外部输入引起的变形时通过前纵梁来支撑保险杠加强件的车宽方向上的端部的支撑部。保险杠加强件的端部具有延长部,该延长部在车宽方向上延长至从车辆前后方向观察与车轮重叠的位置,至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表面及延长部的强度比保险杠加强件的其他部位的强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2378714B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0980158487.3
申请日:2009-05-13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森健雄
IPC: B62D25/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在偏置碰撞时实现少的变形量且在全接触碰撞时实现大的变形量的车身结构体。地板(10)具有从其平坦部(11)向前围板下部(1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槽(14),在该槽(14)内收容有截面大致コ字状的地板上构件(20),形成闭合截面。地板上构件(20)和地板(10)的平坦部(11)与支架(41、42)焊接而连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地板横构件(30)跨越槽(14)而固定于平坦部(11)。
-
-
-
-
-
-
-
-
-